王建柱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領袖,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他和許許多多普通的家長一樣,疼愛子女,期望他們能夠成才,將來有益于社會。毛澤東教子有著獨特的風格,可以概括為:以愛為本,平等交流;激勵為主,嚴格要求;立志立德,循循善誘;言傳身教,授之以法。
毛澤東一共有10個子女,為革命先后獻出了7個。作為父親,他的內(nèi)心是沉痛的,所以他對幸存下來的孩子的愛更為熱烈、深沉,因此,“愛”是貫穿在他教子思想中的一條紅線。據(jù)考證,毛澤東一共給子女寫過28封家書,封封書信飽含著摯愛,行行文字寄予著深情。這些書信,大到他們的理想、前途、事業(yè)、婚姻,小到他們的身體狀況、日常生活、人際關系,處處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指導。他始終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子女相處,像朋友一樣與他們交流,言語不乏輕松、幽默,讓愛如春雨般點點浸入他們的心頭。
毛澤東與毛岸英:家書情,似海深
1938年3月,在妻子楊開慧犧牲后,已與毛岸英、毛岸青分別10年的毛澤東看到兄弟倆托人從蘇聯(lián)帶回的信與照片,激動得熱淚盈眶,當即復信:
親愛的岸英、岸青:
時常想念你們,知道你們情形尚好,有進步,并接到了你們的照片,十分的歡喜?,F(xiàn)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們寫信給我,我是盼望你們來信??!我的情形還好,以后有機會再寫信給你們。祝你們健康、愉快與進步!
毛澤東三月四日
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毛澤東寫給兒子的第一封家書,舐犢之情躍然紙上,令人動容。
這封信,讓岸英和岸青兄弟倆頓時開朗高興起來,因為這是他們平生第一次接到父親的家書,也是他們10年來首次得知父親不僅平安無事,而且深深地愛著他們,因為父親在信的開頭用了“親愛的”3個字,原來父親是那么盼望著他們的音信,是那樣地關心著他們的健康、愉快與進步!
更讓兄弟二人高興的是,一個月后,毛澤東又迫不及待地委托去蘇聯(lián)治療眼病的“劉師長”劉伯承捎信給他們,為了讓兒子知道自己的模樣,還隨信附上了一張照片。
不久,兒子的回信終于千里迢迢地從莫斯科送到了延安,毛澤東看后很高興,他立即想到了兩個兒子的讀書問題,又馬上托林伯渠購買了一大批圖書郵寄了過去。
在莫斯科,岸英學會了俄語、英語和法語的一些日常用語,還組織了業(yè)余讀書小組,先后擔任了少先隊大隊長、兒童院的團支部書記和兒童院所在的列寧區(qū)區(qū)團委委員。岸英進步之快是毛澤東沒有料到的。
得知兒子在政治上的進步,身為政治家的毛澤東以父愛的清醒給兒子寫了一封長信,對兒子提出了另外的建議。
岸英、岸青二兒:
……有一事向你們建議,趁著年紀尚輕,多向自然科學學習,少談些政治……將來可以倒置過來,以社會科學為主,自然科學為輔??傊⒁饪茖W,只有科學是真學問,將來用處無窮。
毛澤東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在這封信里,毛澤東要兒子“少談些政治”,這在毛澤東的文稿中是十分罕見的。1942年,毛岸英主動給斯大林寫信,要求參加蘇聯(lián)的衛(wèi)國戰(zhàn)爭。1946年初,毛岸英從蘇聯(lián)回到了延安,在毛澤東的安排下去了山西臨縣郝家坡搞土改。1950年11月25日不幸犧牲于朝鮮戰(zhàn)場。
毛澤東與劉思齊:父愛如母,視同己出
1948年金秋,26歲的毛岸英和父親的老戰(zhàn)友張文秋的大女兒劉思齊在西柏坡訂下終身后,二人興致勃勃地找到毛澤東商量要早日結婚。沒想到,一向和藹的父親聽后皺起了眉頭,因為他擔心兒女們這么早結婚會影響今后的學習和工作。
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年滿18歲的劉思齊在中南海舉行了婚禮,不少中央領導前來祝賀。宴會快結束時,毛澤東拿起當年參加重慶談判時穿的黑色夾大衣,風趣地對岸英和思齊說:“我沒有什么貴重禮品送你們,這件大衣白天讓岸英穿,晚上蓋在被子上,你們倆都有份?!泵珴蓶|的話剛說完,在場的人都忍不住大笑起來。
在毛岸英和劉思齊面前,毛澤東是一副嚴父的姿態(tài)。然而,一年多后,從朝鮮前線傳來岸英犧牲的消息后,毛澤東作出了一個決定,為了讓兒媳安心完成學業(yè),他要獨自承受悲痛并親自擔負起照顧思齊的責任。
思齊每次來家里,都要問爸爸收到岸英的信沒有?岸英為何幾個月不來信?而毛澤東總是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找一些理由搪塞過去。直到3年后的一天,劉思齊才從毛澤東口中得知,丈夫已經(jīng)犧牲了。毛澤東對悲痛萬分的思齊說:“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兒?!睆哪且院?,父親毛澤東開始親自過問她的衣食住行,細致的就像一位母親。
1955年,毛澤東決定送高中畢業(yè)的劉思齊去莫斯科大學深造。思齊出國前患感冒,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希望臨走前能見一見父親毛澤東。于是,毛澤東馬上給她寫了一封回信,這是目前公開的史料中,毛澤東寫給劉思齊最早的一封家書。
思齊兒:
信收到?;贾馗忻埃蒙蒺B(yǎng),恢復體力,以利出國。如今日好些,望來此看;否則不要來。最要緊是爭一口氣,學成為國效力。
父字一九五五年八月六日
1959年盛夏,劉思齊生了一場大病。此時毛澤東正在主持廬山會議。當他得知劉思齊患病,便抽空兒給她寄來一封信。
娃:
你身體是不是好些了?妹妹考了學校沒有?我還算好,比在北京時好些。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這是李白的幾句詩。你愁悶時可以看點古典文學,可起消愁破悶的作用。久不見甚念。
爸爸八月六日
這封信里,毛澤東從一開始就改了稱呼,叫劉思齊“娃”,這在毛澤東的家書中是第一次。一個“娃”字,就像母親呼喚孩子的乳名一樣親切、深情,那份濃烈的呵護與疼愛躍然紙上。
1961年秋,劉思齊分配到工程兵某科研部門從事翻譯工作。此時毛岸英已經(jīng)犧牲11年了,30歲的劉思齊因思念岸英,仍孤身一人。對此,毛澤東非常焦急,多次勸她再成立一個新家庭。1961年6月13日,毛澤東提筆給劉思齊寫了一封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