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迎春
摘 ? ?要: 本文就“見”在“見訪”、“見告”、“見怪”、“見愛”、“見惠”、“見教”等用語中的詞性、用法和用例與《漢語大字典》進行商榷,認為可能有兩種情況:“見”是個有提前動詞賓語作用的特殊代詞;賓語緊接著出現(xiàn)在及物動詞的后面時,“見”表示客氣。
關(guān)鍵詞: 見 ? ?相 ? ?相因生義 ? ?賓語 ? ?特殊代詞
《漢語大字典》卷六3663頁:見,用在動詞前面,有稱代作用,等于前置的“我”。晉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薄赌鲜贰そ蛡鳌罚骸拔嵊泄P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彼螚钊f里《次日醉歸》:“日晚頗欲歸,主人苦見留?!盵1]
“見”的這個義項引起了學(xué)術(shù)界的爭論。呂叔湘《文言虛字》認為“見”有代“我”的作用,楊伯峻的《古漢語虛詞》說它“指代自己”。有人把這種具有稱代作用的“見”稱為“助詞”或“助動詞”[2],也有人稱之為“副詞”或“指代性副詞”[3]。還有人稱它為“動詞”[4],而方有國老師用“顯示、表現(xiàn)”等解釋它[5]。
“見”的本義是“看見”,《說文》:“見,視也。從兒,從目?!倍斡癫米ⅲ骸坝媚恐艘玻瑫??!痹谝恍┯谜Z中,“見”常放在及物動詞前面,如“見訪”、“見告”、“見怪”、“見愛”、“見惠”、“見教”等。這種用法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6]。阮元《經(jīng)籍纂詁》786頁“見”字條下曰:“見者自彼加己之辭。”《辭源》第四冊2853頁“見”下義項:“表示他人行為及于己。”[7]即表示動作行為涉及動詞的賓語。翻譯時要看其后的動詞賓語而相應(yīng)地譯為“我”、“你”、“他(他們)”等。
(1)我與其處而待之見攻,不如先伐之。(《戰(zhàn)國策·秦策五》)
(2)年十有三,而慈父見背,夙失庭訓(xùn),饑寒因瘁。(《抱樸子·自敘》)
(3)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古樂府《華山畿》)
(4)鄙人固陋,不知忌諱,乃今日見教,謹受命矣。(《漢書·司馬相如傳》)
(5)三年蒙見待,此夕是前程。(唐周賀《留別南徐故人》)
(6)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7)令弟見訪,闕于從容,及問邀之,已過江矣。(王安石《答俞秀老書》)
(8)知我疏慵肯見原。(蘇軾《次韻答邦直子曲》)
(9)予愧仲和見遇之厚而無以報。(王若虛《李仲和墓碣銘》)
(10)后求其方,甚秘惜少,及代歸,方以見贐。(《齊東野語·小兒瘡痘》)
(11)近有張生者……以孔子木履一枚見遺。(《少室山房筆叢·五壺遐覽三》)
(12)如不見信,松姊日涉園亭,伺前廂,可望見之。(《聊齋志異·卷一》)
(13)茍上未見信,則當(dāng)安中自守,雍容寬裕,無急于求上之信也。(《近思錄·卷七》)
(14)莊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韓非子·喻老》)
(15)寡人以王子為子任,欲子之厚愛之,無所見丑。(《戰(zhàn)國策·趙策三》)
(16)臣愿有君而見畏,有妻而見歸,有子而可遺。(《晏子春秋·外篇第八》)
(17)虎狼見逼,不揮戈奮劍而彈琴詠詩,吾未見其身可保也。(《抱樸子·外篇》)
(18)(蘇秦)遍報諸所嘗見德者。(《史記·蘇秦列傳》)
(19)及(張)湯為御史大夫,以兒寬為掾,薦之天子。天子見問,說之。(《儒林列傳》)
(20)凡論事者,違實不引效驗,則雖甘義繁說,眾不見信。(《論衡·知實》)
(21)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雖厚愛矣,奚遽不亂?(《韓非子·五蠢》)
(22)說來或者你不見信。(臧克家《自己的寫照》)
(23)蘭英道:“莫非此處另有甘泉?何不見賜一盞?”(《鏡花緣》第六十回)
《說文》:“相,省察也?!倍巫ⅲ骸澳拷游餅橄啵史脖舜私唤咏栽幌?。”“相”由本義“看”引申出“看與被看的雙方”,凡是雙方都有“互相”義,再由“互相”義引申為“偏指一方”[8]。翻譯時要視“相”后面的動詞賓語而定,可譯為“我”、“您”、“你”、“他”、“它”、“他們”等。例如:
(24)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25)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
(26)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世說新語·言語》)
(27)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
(28)穆居家數(shù)年,在朝諸公多有相推薦者。(《后漢書·朱穆列傳》)
(29)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驢》)
“相”和“見”就其字形來看,皆從目,都有“看”的意義,因而在詞義發(fā)展過程中便相互影響,“相因生義”[9]。由于“相”字“偏指一方”用法的影響,與“相”有一個完全相同的義位的“見”亦具備了指代的意義,因而“見”可以指代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而不論這個對象在句中是以第一、第二人稱還是第三人稱敘述,在《太平廣記》[10]中就有“見”的這種用法。例如:
(30)奇正色曰:“舉賢本自無私,二君何為見謝?”(《太平廣記》卷185《劉奇》,見謝即謝我)
(31)初一人來云:“戴君見召。”(《太平廣記》卷334《裴虬》,見召即召見你)
(32)(夫人)復(fù)恐見奪,因不令出。(《太平廣記》卷368《虢國夫人》,見奪即奪他)
“見”的指代意義是受同義詞“相”的影響而相因生義的,多用來指代動作行為涉及的以第一人稱敘述的對象。王力認為這種“見”等于一個詞頭,可以譯成“相”字[11],正是看清了“見”與“相”二者“相因生義”這一特點。
以下例句充分說明“見”和“相”都有指代的意義:
(33)父母至親,實不相疑,事理如此,實為見誣。(《晉書·愍懷太子遹傳》)
(34)府吏馬在前……低頭共耳語:“……不久當(dāng)還歸,誓天不相負!”新婦謂府吏:“感君區(qū)區(qū)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
(35)不早相聞,今日見訪,不其晚邪?。ā缎挛宕贰^傳》)
(36)(劉)毅又相聞曰:“身今年未得于鵝,豈能以殘灸見惠?”悅又不答。(《宋書·庚悅傳》)
以上例句都用“‘見或‘相(作動詞的賓語,在句中以第一、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敘述)+V”表示“V+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作動詞的賓語,以第一、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出現(xiàn))”。由于用了“見”或“相”,句中在動詞的賓語位置上沒有再用人稱代詞。如果用了人稱代詞,就不會再用“見”或“相”了。由此可以看出,在這些例句中,因為人稱代詞的缺席,“見”或“相”具備了代詞的性質(zhì)和意義。而且,我們注意到在這些例句中,“見”或“相”始終處于前置狀態(tài)。而如果說用人稱代詞的話,那么只有在幾種特殊情況下才會前置。因此,我們說,“見”和“相”是有提前動詞賓語作用的特殊代詞。
少數(shù)情況下,賓語緊接著出現(xiàn)在及物動詞的后面。此時,“見”表示謙抑、客套[12],例如:
(37)管仲所以見告桓公者,非有度者之言也。(《韓非子·難一》)
(38)其君見好巖穴之士,所傾蓋與車以見窮閭隘巷之士以十?dāng)?shù),伉禮下布衣之士以百數(shù)矣。(《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39)沛公從百余騎,驅(qū)之鴻門,見謝項羽。(《史記·高祖本紀第八》)
(40)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見說來意,并問此是何處。(《博物志》卷三)
(41)只怕有些見怪令婿。(《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42)您可別見怪他老人家呀。(老舍《龍須溝》第一幕)
《太平廣記》卷469《劉萬年》中“萬年謂二人:‘深謝預(yù)聞,何用見酬?”說的是“拿什么來酬謝你們?”由于有足以不致誤解的上下文語境,賓語“你們”就沒有出現(xiàn)。
綜上所述,愚意以為《漢語大字典》“見”應(yīng)改為:用在及物動詞前面,有稱代作用,可提前動詞賓語,可以靈活地譯為“我”、“你”、“他(他們)”等。書證不變。而“見”“用在動詞前表示客氣?!盵13]這一義項可以保留,《鏡花緣》第六十回:蘭英道:“莫非此處另有甘泉?何不見賜一盞?”臧克家《自己的寫照》:“說來或者你不見信?!钡葧C應(yīng)歸到“見”,另選兩條書證列在此處,如: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其君見好巖穴之士,所傾蓋與車以見窮閭隘巷之士以十?dāng)?shù),伉禮下布衣之士以百數(shù)矣?!?/p>
《史記·高祖本紀第八》:“沛公從百余騎,驅(qū)之鴻門,見謝項羽?!?/p>
參考文獻:
[1]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8.
[2]王光漢.論助動詞“見”[J].溫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98(4).
[3]荊貴生.古代漢語[M].黃河出版社,1997.
[4]姚振武.古漢語“見V”結(jié)構(gòu)再研究[J].中國語文,1988(2).
[5]方有國.《漢語大字典》虛詞訓(xùn)釋辨正[J].西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1996(2).
[6]朱城.《漢語大字典》疏誤再議[J].湖北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1994(3).
[7]詞源(修訂本)第四冊[M].商務(wù)印書館,1983.
[8]左民安.漢字例話[M].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
[9]王興才.“見”字指代意義探微[J].喀什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0(4).
[10][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M].中華書局,1961.
[11]王力.漢語語法史[M].商務(wù)印書館,1989.
[12]漢語大詞典(卷十)[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311.
[13]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