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蔡壘磊
【適用話題】超越自我 精神需求 愛崗敬業(yè) 動力
上午我隨手點開朋友圈,赫然發(fā)現(xiàn)大家都在發(fā)王健林的照片。我大吃一驚,以為這位國民公公是不是做出了什么改變世界的事情,值得大家如此頂禮膜拜。結(jié)果點開一看,照片中的王總輕描淡寫地說:“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說我先掙他一個億?!?/p>
我忽然想到了我大學(xué)時的一個同學(xué),標準的富二代。有一天夜聊時我們聊起年少輕狂時曾捅下的婁子,他說他初中時曾在寒假過后順手帶了些過年時沒放完的鞭炮去學(xué)校,恰好路過小賣部時看見窗戶是開的,于是就順手點著扔了進去。結(jié)果鞭炮引燃了貨物,他賠了小賣部老板兩萬塊錢。
“害得我當(dāng)時一整個月都沒有零花錢可以用。”他輕描淡寫地感慨。
我相信大家看到王健林圖片時的心情,和我當(dāng)時聽到那句話時的心情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其實你或許不知道,王健林在別的采訪中還提到過:“我當(dāng)兵17年,每天5:30起床,現(xiàn)在也是6點前一定要起來?!逼鸫埠鬀]有特別安排,早上7點王健林就會坐到萬達集團的辦公室,直到晚上七八點鐘下班。而我那位富二代朋友,去基金公司實習(xí),每天加班到晚上10點回來還不夠,利用晚上回家的“閑暇”時間,“隨便”看了會兒書,就考過了CFA。
為什么這些人已經(jīng)賺到了十輩子都花不完的錢,開創(chuàng)了全人類皆知的事業(yè),即便急流勇退,也能成為傳奇,卻還要堅持在工作崗位上,而且這么玩命?看著王健林說著“先掙他一個億”的那張冷漠的霸道總裁臉,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如果用這個理論來解釋我的上班與業(yè)余生活,那就是上班是為了滿足我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下班后的娛樂和社交滿足了我的愛和歸屬感需求。對于那些成功人士而言,即便不工作,也能夠?qū)崿F(xiàn)前4層的需求,但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卻不是任何一種下班后的休閑與娛樂能夠?qū)崿F(xiàn)的。所謂自我實現(xiàn),不過是在自己最擅長的崗位上,創(chuàng)造出最大的價值。所以李嘉誠、巴菲特等人于80多歲高齡依然忙碌于“掙錢”事業(yè)。他們希望從做事中得到樂趣和成就感。比起普通人,他們有更清晰的目標,有更宏大的理想,他們通過征服一座座山峰來進行自我實現(xiàn)乃至自我超越,以求將個人的理想、抱負和能力發(fā)揮到最大限度,這才是他們選擇忙碌的最大動力。
所以當(dāng)王健林說“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說我先掙他一個億”的時候,他這句話的側(cè)重點其實是“小目標”。而我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重點卻全都放在了“一個億”上,因為我們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哇,回報這么高。
你看,這就是差距。只關(guān)注一個億的人,肯定成不了下一個王健林。
【素材分析】王健林等人的成功,在于他們更知道“工作”的意義——比起工作能夠得到什么回報,他們更關(guān)心自己的工作能夠做到什么。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就要學(xué)會站在成功者的思考點上去想問題、做事情,這樣你和他們的距離才會慢慢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