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話題】愛的力量 安全感 恐懼
我有一個友人,是一個拼命三郎。他的微信簽名是:要么贏,要么死。很有些破釜沉舟、孤注一擲的意思。理所當然,很拼,很努力,事業(yè)做得很牛逼。年紀不大,成就、聲望、物質,已讓同齡人望塵莫及。這樣看起來,恐懼也沒什么不好的。是的,恐懼會為事業(yè)助力。
只是,有一天,他忽然在微信上問我:“周沖,有空嗎?”
我說:“請說!”
他沉默了很久,終于下定決心似的,告訴我:“今天去醫(yī)院,確診我得了抑郁癥……”
后來,又聊起了往事。
整個童年,他都是在父母的“你如果不考第一,就給我滾出家門”,“你如果不考上重點大學,你這一輩子就沒希望了……”的恐嚇中長大,因此,“考第一”“考重點大學”的重要性,都被放得無限大。他像西西弗斯一樣,推著這塊巨石,不斷上山,不敢停止,害怕自己被壓成肉泥。父母的控制與威脅,變成他對自己的控制和威脅。
他一直自我施壓,自我鞭笞,自我迫害,不斷透支,心力耗竭,慢慢地,感受不到愛與希望。
“我對世界充滿絕望?!彼f。
他的恐懼,變成強迫意念,稍微失控,就緊張焦慮,等到日甚劇烈,最終,心理防御機制就開始啟動——抑郁發(fā)生了。
由恐懼所驅使的行為,必然導致更深的恐懼;
由愛所驅使的行為,才會導致更自由的愛。
恐懼和愛都具有各自的吸引力法則。
你愛什么,便吸引什么;你所恐懼的,也會被你吸引。
往往,隱藏至深的動機,已經決定了事情的過程和結果。
世上只有兩種動因、兩個過程、兩種架構、兩個結果:愛和恐懼,愛和恐懼。
誠然,恐懼與愛,一如陰陽,一如黑暗與光明,從一片虛無中,創(chuàng)造了這個世界。只不過,它作用于內心,驅使我們,做出不同的選擇。這兩者,就是人類行為的原動力。它們能激發(fā)熱情,喚醒創(chuàng)造力,讓人意志堅定,遇到困難,會調動洪荒之力堅持下去。
因此,有人說,這世間,往往有兩種人能贏:一種是被嚇大的,比如虎爸狼媽們養(yǎng)出來的孩子;一種是被愛大的,比如傅園慧的逗比家庭養(yǎng)出來的孩子。
從結果來看,這好像沒什么不同。但就心理動力而言,卻存在天壤之別。前者,歸根結底,是一種自我迫害。后者,才是一種自我激勵。前者會讓你困在堅硬的“要要要”“必須必須必須”“不得不”中,感到無盡的痛苦。后者會讓你在“我能”“我選擇”“我喜歡”“我滿足”中,感到無盡的喜樂。
當然,恐懼與愛,往往沒有絕對的界限,它們可以并存,也可以互相轉換,并且永不消失。
該如何應對呢?
當恐懼來臨,去聽恐懼的聲音。
去聽,恐懼正在說話。
它說自己怕。怕他人,怕自己,怕環(huán)境。所以,我們聆聽到恐懼的心聲,請修正它,或者利用它,讓生活的掌控權,重新回到你手上。
向外尋求,不管得到多少,恐懼都不會停歇,它會不斷變化著方式,出現(xiàn)在生活里。
只有把焦點轉向內在,看見自己,就是愛,就是圓滿,就是慈悲,我們才能真正喜樂,并一直活在愛中。
【素材分析】作者的朋友是拼命三郎,讓他前進的動力就是他對生活的恐懼,可這種力量卻讓他很累。其實愛也是讓自己前進的力量,因為愛是積極的,恐懼卻很消極。我們要及時聆聽恐懼的心聲,掌控生活的主動權,讓愛前行,讓恐懼后退。
【速用名言】
1.知識是治療恐懼的藥。
——美國作家 愛默生
2.希望消失時,恐懼就產生?!靼嘌?7世紀思想家、哲學家 格拉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