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若玖
藏身碧波之下的潛艇,如同海中的“刺客”,往往能抓住對手防線上的疏漏,對體量巨大的水面艦艇“一擊必殺”。這種“四兩撥千斤”式的作戰(zhàn)特點,不僅讓潛艇在各國海軍艦隊中占據(jù)一席之地,也讓反潛作戰(zhàn)成為海軍重要的任務之一。100多年來,反潛力量和潛艇的貓鼠游戲在四大洋不斷上演,也讓兩者的技術預測彼此促進。而進入21世紀,一些最前沿的作戰(zhàn)裝備和戰(zhàn)術,已經與科幻作品難分伯仲。
對“超級潛艇”的憧憬
1864年2月,美國南北戰(zhàn)爭后期,屬于南軍的亨利號潛艇,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潛艇擊沉水面艦艇的戰(zhàn)果,卻沒能逃出沉船產生的漩渦,與那艘被它擊沉的巡洋艦一起葬身海底。更早的時候,在1776年9月,試圖從英國獨立的美國建造了更為簡陋的海龜號潛艇。這個同樣以人力驅動的木制卵形裝置,唯一的一次出擊無功而返。
正如這兩艘“先驅者”的命運,動力的缺陷,讓早期潛艇往往扮演著“丑小鴨”的角色。這是因為,煤和油料的燃燒需要氧氣,人的呼吸也需要氧氣,而這在水下是無法輕易獲得的。如果潛艇在水下使用蒸汽機或者內燃機航行,就會與艇員爭奪氧氣,這使得人力成為水下航行的主要動力來源。受制于人的體能和劇烈運動時耗氧量更高的特點,人力潛艇無法長久維持。直到大型電動機和蓄電池走向實用化,潛艇才擁有了一種可靠的水下動力。盡管如此,潛艇的水下航行時間仍然受到蓄電池容量的制約。為了避免電能被過快消耗,潛艇的水下航速通常會比水面航速慢得多,而且一旦電能耗盡,就必須浮出水面充電。
于是,能在水下長時間航行甚至極少浮出水面的潛艇,在19世紀以及20世紀前半葉,成為人們的憧憬。法國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代表作《海底兩萬里》及其續(xù)作《神秘島》,就是這種憧憬的反映。在這兩部作品里,凡爾納描寫了一艘能在水下永續(xù)航行的超級潛艇鸚鵡螺號。這艘潛艇通過提取海水中的鈉,為潛艇上的鈉汞電池提供化學反應原料,產生強大的電能以驅動潛艇前進。
鸚鵡螺號表現(xiàn)出來的卓越性能,讓不少人認為儒勒·凡爾納預言了潛艇的誕生。但事實上,凡爾納只是預言了潛艇將走向實用并大展宏圖的發(fā)展趨勢,并且提示人們,找到在水下持續(xù)產生大量電能的方法,是建造能在水下長時間高速航行的“超級潛艇”的技術基礎。這些技術上的遠見卓識,讓鸚鵡螺號經常被科幻界引為“典故”。
半個多世紀之后,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作家許地山創(chuàng)作了科幻小說《鐵魚的鰓》。他從如何在水下隱蔽和生存這樣一個全新的角度,構思了今天看來也頗為超前的“鐵魚”。這種潛艇基于仿生學原理設計,可以像魚類一樣提取水中溶解的氧氣,因此能在水下長時間潛伏;每位艇員也配有一個小型的人工鰓,可以在潛艇出故障或被擊傷時逃生。為了保證隱蔽性,潛艇使用了一種混合聲吶和雷達的“游目”裝置索敵,通過“游目”上的電纜,將敵人的情況傳給水下深處的潛艇。不僅如此,它的魚雷發(fā)射管還可以脫離艇體一段距離,可以迅速瞄準目標,并且避免敵人通過魚雷航跡追蹤潛艇的位置。然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樣一件超越時代的發(fā)明卻沒有變成實物的機會。發(fā)明它的老專家,最終悲憤地帶著模型投海自殺。
核潛艇改變海戰(zhàn)格局
兩位作家筆下性能各有側重的“超級潛艇”,在20世紀50年代,隨著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而部分成為現(xiàn)實。為了向凡爾納的創(chuàng)意致敬,這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鸚鵡螺號。它每隔數(shù)年才需要補充一次核燃料,不必像常規(guī)動力潛艇那樣頻繁地加油。
隨著核潛艇的誕生,擁有強大武力的“超級潛艇”,不再是熱門的科幻題材;但核潛艇給軍界也帶來了更大的沖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或更早的時候,潛艇必須浮上水面為電池充電,準備攻擊時也要為了瞄準而上浮到能使用潛望鏡的深度。在這兩種情況下,潛艇都很容易受到敵軍艦炮和反潛武器的攻擊,而且由于水下的航速過慢通常難以逃脫。但核潛艇的核反應堆無需氧氣助燃,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充足的動力。這使核潛艇無需浮出水面充電,還可以在水下長時間維持高速航行,即使被發(fā)現(xiàn)也比較容易逃脫。這就導致各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形成的反潛戰(zhàn)術迅速過時。
但任何行動都必然會留下痕跡,體量巨大的核潛艇就更是如此。核潛艇的動力裝置,帶給它高航速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噪聲;而核反應堆散熱帶來的海水溫度變化,也會成為一種間接的證據(jù)。于是,反潛和潛艇隱匿行蹤的攻防戰(zhàn)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幾年前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超級戰(zhàn)艦》,就展示了一種“非主流”的海上索敵技術。在這部影片里,一個由5艘外星飛船組成的艦隊,作為入侵的“先遣隊”來到地球。但在進入大氣層的過程中,擔任“天線”的那艘飛船發(fā)生故障墜毀;另外4艘飛船則落到美國夏威夷珍珠港附近,與恰好在此進行軍事演習的美日聯(lián)合艦隊發(fā)生了沖突。這些“變形金剛”一樣的外星飛船可以潛入水下,也能以半潛狀態(tài)浮在水面上,并通過類似餓虎撲食的方式不斷躍出水面,實現(xiàn)高速航行。它們干擾人類艦隊的雷達,以掩護在夏威夷架設星際通信站的目標。
面對無法索敵的困局,一位日本海軍軍官提議,將探測浪高的浮標網(wǎng)的數(shù)據(jù)接入導彈驅逐艦的數(shù)據(jù)鏈。當外星飛船在海上“航行”的時候,每一次跳出水面和入水,都會帶來明顯的浪高變化,從而使艦上的導彈仍然可以瞄準目標。
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戰(zhàn)術也可以在雷達受到干擾的情況下,探測敵軍艦船的行蹤。雖然它對于潛在深海的潛艇無能為力,但足以探測到水面艦船和處在水面或潛望鏡深度航行的大型潛艇。不僅如此,運用“間接證據(jù)”思路進行反潛,曾有過一個更為精彩的戰(zhàn)例。
在冷戰(zhàn)時期,美國和蘇聯(lián)都會搜集關于對方核潛艇航行路線和部署情況的情報。有一次,一艘美國核潛艇剛剛回到母港,艇長就被告知航線信息已經被泄密給了蘇聯(lián),但與潛艇有關的任何保密環(huán)節(jié)都沒有發(fā)現(xiàn)紕漏。多年以后,美國人才知道,潛艇的信息是被蘇聯(lián)的海洋探測衛(wèi)星發(fā)現(xiàn)的。這顆衛(wèi)星觀察到了海上浮游生物不尋常的富集,由此推斷出水下一定有某種活動的熱源,或者某種能攪動海水的裝置,最終推算出了美國核潛艇的航跡。
反潛進入無人時代?
時至今日,常規(guī)動力潛艇與核潛艇都在向著更加“靜音”、隱蔽性能更好的方向演進;與此同時,各國海軍也為潛艇織就了從太空直到水下的“天羅地網(wǎng)”,但想要在茫茫大海之中,特別是不見陽光的深海,探測并持續(xù)跟蹤別國的潛艇,仍然是一項艱難的任務。想要在這種“貓鼠游戲”中取勝,很多時候,需要的是先進的探測技術、軍人的經驗和精準的判斷,以及運氣的結合。
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就曾在他的早期長篇代表作《超新星紀元》中,提到了反潛作戰(zhàn)的復雜和艱難。在這部小說里,一次超新星爆發(fā)讓全世界13歲以上的人都患上了白血病,并在大約一年之內離世,孩子成了世界的主人。他們在南極洲舉行了一場體育比賽式的戰(zhàn)爭,以決定這片大陸的歸屬。而潛艇戰(zhàn)成了最乏味的“賽事”之一,因為缺乏操縱潛艇經驗的孩子們很難找到對手的蹤影,更別說是給對手致命一擊了。
可以說,水下戰(zhàn)斗特別是索敵的艱難,讓潛艇的發(fā)展并沒有循著一些科幻作品的預言前進。曾經有人認為,未來的潛艇可能會使用激光作為攻擊其他潛艇或水下目標的武器,因為海水的阻力使魚雷的速度難以進一步提高。但實際上,現(xiàn)代潛艇和反潛裝備,都更多地向著加強索敵能力和隱蔽自身,以及保持連續(xù)作戰(zhàn)的方向演進??紤]到人會有判斷失誤或者疲勞的弱點,現(xiàn)代反潛體系引入了越來越多的無人自動裝置;而人類乘員必然會占據(jù)空間的弱點,也讓更有利于小型化和隱蔽的無人潛艇或者說水下機器人走入了軍旅。
2016年春天,美國開始測試第一艘無人駕駛軍艦海上獵手號。按照設計,這艘專為反潛作戰(zhàn)打造的軍艦,以兩臺柴油發(fā)動機驅動,最大航速可以達到27節(jié),超過了世界上的大部分潛艇。最令人稱奇的是,這艘軍艦無需任何人進行遠程遙控,就可以憑借自身的人工智能,進行大約3個月的海上巡航,只有燃料或者彈藥快要耗盡的時候,才需要回到母港補給。如果這艘軍艦能夠按計劃在2021年服役,那么人類的反潛作戰(zhàn)或許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曠日持久的獵潛戰(zhàn)斗中,人類士兵難以支撐的部分,將會由人工智能武器來補足。
(責任編輯/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