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晨
蘇東坡不僅文章寫得好,在興修水利和防汛抗洪方面也政績卓著。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東坡到徐州任知州。中秋剛過,黃河的秋汛便漲起來了。八月二十一日,黃河在距徐州城北25千米處決口,洪水到達徐州城外,水位不斷升高。當(dāng)洪水還未到徐州時,蘇東坡就動員群眾加高城外護堤。但洪水鋪天蓋地而來,護堤還是很可能被大水淹沒。蘇東坡來到城墻上,望著滾滾洪水心想:如果此時動員城內(nèi)所有居民帶上貴重細軟轉(zhuǎn)移,一天之內(nèi)即可完全撤到西面的云龍山上。但是這樣一來,洪水過后老百姓住哪兒?吃什么?最終,蘇東坡決心死保徐州。
當(dāng)時,城中的有錢人爭相出城避水,蘇東坡明白這樣勢必導(dǎo)致民心大亂,遂下令嚴(yán)禁富人出城。但依然有人偷偷出逃,最后,蘇東坡拿出強硬的手段,在各城門張貼布告:擅自出城者殺無赦。民心終于穩(wěn)定了下來。
蘇東坡察看地形,決定從東南戲馬臺起至城墻筑一道長堤防洪,由各位官員分段負責(zé),哪里出了問題,拿哪里的官員是問。他還派衙役鳴鑼通知全城人民,團結(jié)抗洪,死看硬守,確保城池萬無一失。
此外,蘇東坡穿著草鞋,拄著木拐來到抗洪一線,希望動員禁軍參加抗洪。但是按照宋朝的規(guī)定,禁軍歸朝廷直接管轄,沒有朝廷的命令,當(dāng)?shù)刂轃o權(quán)調(diào)動。禁軍卒長被蘇東坡的精神感動了,率領(lǐng)年輕力壯的士兵們拿上土筐、鐵鍬,加入抗洪一線。
人心齊,士氣高,人們很快在城東南筑起一道護城長堤,總算把黃河水給攔住了。然而,暴雨日夜下個不停,水位越升越高。這時的蘇東坡卻在城上搭了個臨時帳篷住了下來,表明他將與徐州共存亡的決心。軍民見此,心里覺得踏實,信心也就更堅定了,于是蘇東坡繼續(xù)發(fā)動軍民將墻加厚,加高。
蘇東坡帶著徐州軍民經(jīng)過45天的死看硬守,硬是把洪水擋在了徐州城外。在防洪的同時,他找到當(dāng)?shù)貙λ鞣较虮容^熟悉的人一起商量解決洪水圍城的辦法。一個叫應(yīng)言的和尚對徐州水經(jīng)、地理情況了如指掌,他向蘇東坡建議:“只有想辦法挖開青冷口,讓洪水流人黃河故道,徐州城外的水才可解決。”為了實施這一工程,他帶領(lǐng)官佐,在應(yīng)言和尚的導(dǎo)引下,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青冷口,親自測量規(guī)劃。
方案定下來后,蘇東坡親荷畚(ben)鍤,布衣草屣,親率部隊和民夫前往施工。十月十五日,黃河水流入了黃河故道,圍困徐州城的洪水慢慢退去。被大水包圍45天的徐州城徹底解除了危機,蘇東坡才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在防洪的45天之內(nèi),蘇東坡沒有回過一次家。古書上說夏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蘇東坡在徐州防洪,恐怕不只是三過家門而不入。
洪水退去,蘇東坡沒有懈怠,而是上書朝廷請求豁免徐州賦稅。為了確保徐州的長治久安,他還決定在朝廷的允許下動用地方財政修筑防洪大堤。他來到防洪時修筑的大堤上,來回查勘,認為這堤實在太粗糙,太不理想了,若明年大水再至,徐州將難以保存。于是他向朝廷上書,說明他準(zhǔn)備重修長堤,以防將來洪水再至。皇帝下圣旨贊揚他在抗洪中的功績,并撥款、撥糧,提供義務(wù)工的指標(biāo)。第二年,蘇東坡利用這些物力、人力,在城市的東南建造了結(jié)實的防洪土壩。
編輯/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