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東
雞上樹
一般人家養(yǎng)雞,要有個正經(jīng)雞窩。我的四伯父是心靈手巧的木匠和泥瓦匠,他親手蓋的房屋,已經(jīng)是半個上莊,蓋個雞窩何難?可他不蓋,用不著。他家的雞,每到黃昏,紛紛上樹,上到屋西那棵核桃樹上,每個樹杈間一只,乍看畫上去一般。
四伯父家的雞上樹,仿佛天生的,老的能,少的也會。小雞們翅膀一硬,就能騰空而起,準確地落在它自己選定的那個樹杈上。后來,四伯父索性在核桃樹上綁了個荊條筐,雞們連下蛋也在樹上了。母雞帶著即將落生的又沉又硬的蛋,居然也一下子飛上去。只有抱了窩的母雞才軟著陸,院里院外,總是挺著脖兒,咕咕帶著小雞走,似乎世界上沒有它怕的東西,就是有鷹來襲,它的翅膀奓開,比鷹爪子還硬。
從習慣上講,雞似乎早已不屬于鳥類。雞是家禽行列的主力,“家禽”兩個字,暴露了雞角色的尷尬,一旦被命名為“家禽”,幾乎等于被開除了鳥籍。
我家養(yǎng)雞,剛孵出來,放在炕上暖著,撒在院子里,趕貓,趕老鷹,趕狐貍。有一年我家的半大雞接連被狐貍叼走,一家人都警惕起來。某日中午,又有雞慘叫一聲,忽見狐貍尾巴一甩柴門,我媽抄起棍子就追,風一樣穿過玉米地,眼看就要追上了,卻見狐貍嘴上沒了東西,稍一遲疑,狐貍跑遠了。捌著狐貍腳印往回走,忽見雞在土里撲棱,原來雞被狐貍埋上了,太匆忙,沒有埋完。那是一只公雞,命大,被活埋過之后依然能在清晨報曉。這個肉質(zhì)的鬧鐘,每天晚上臨睡前,都要上好神經(jīng)的發(fā)條,有生之年從不懈怠。
出門在外幾十年,我再也沒見過雞上樹。就連野雞,也全是在草叢樹林間跑來跑去,偶爾飛,沒見有落在樹上的。在鄉(xiāng)村,稍加留心,偶爾還能看見有雞躍上墻頭,身子晃來晃去,對自己的飛翔心中沒底。有時它試著跳下來,“噗”的一聲,窩了脖兒了。
有的雞,雖然它還活著,但已經(jīng)死了。
雞被孵化出來運往工廠化農(nóng)場,在階梯式廠棚里,飼料和水全自動。頭一兩個星期,燈光一天二十四小時全開,促使小雞速食速長,之后,燈光每兩個小時開關(guān)一次,休息一會兒接著再吃……這是肉雞,直到被殺,公雞還不會打鳴呢,所謂翅膀,活擺設(shè)罷了。
大型機械化蛋雞場,一個個倉庫式樣的大房間里整齊地排列著小籠子,每個籠里有兩只產(chǎn)蛋雞。籠子小,母雞在里面無法轉(zhuǎn)身。雞籠前面的自動傳送帶給它們送來食物,隨后的傳送帶則帶走它們的蛋。籠子外面不遠處有幾只四處游蕩的雞,繡翎翻草去,紅嘴啄花歸。據(jù)說,關(guān)在籠子里的那些雞如果看不到這幾只自由的雞,會由于神經(jīng)過度緊張而罷工,放棄活著的念頭,抑郁而終。
有些小雞就更可憐,孩子從擺地攤的農(nóng)婦那里買來,染過色兒的,有的金黃,有的鮮紅,頭一天還挺精神,嘰嘰喳喳叫得歡,第二天叫聲有些急了,目光開始恐懼,第三天虛弱下來,耷拉著腦袋,在紙箱子里亂撞,夜里全斷氣了,招來一窩螞蟻。
閑翻詩書,原來古代的雞,無論在姿態(tài)還是在心態(tài)上,都與今日之雞不可同日而語,常常飛起來。陸游說:“冷渠亦復(fù)解人意,來宿庭樹不待籠。”杜甫寫:“驅(qū)雞上樹木,始聞扣柴扉?!痹僭缫恍?,漢樂府中有“雞鳴高樹巔,犬吠深宮中”。
原來我四伯父家的雞,是很有些雞性的好雞呢。
有一則消息,雞要是看了,應(yīng)該奔走相告:英國科學(xué)家宣稱,他們終于解決了“到底是雞生蛋在前,還是蛋生雞在先”這一千古謎題。據(jù)英國《每日快報》報道,英國謝菲爾德大學(xué)和沃里克大學(xué)聯(lián)合研究小組利用超級計算機在細胞層級別上分析雞蛋時發(fā)現(xiàn),雞蛋殼里存在一種名叫OC-17的蛋白質(zhì),只存在于雞的卵巢內(nèi),由此推斷,得出了“先有雞,后有蛋”的結(jié)論。
再看我四伯父家樹上的雞,個個都是雞祖。
捉放鳥
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節(jié)目剛開辦不久,小崔組織了一次“鳥與我們”的討論。贊成養(yǎng)鳥的人有一大堆理由,最普遍的說法是聽鳥語,說是還真有聽懂了的,說得有鼻子有眼;又有人說養(yǎng)鳥利于健康,起先高血壓,養(yǎng)了鳥,就那么一遛,血壓遛下來了,90-130,給國家省了多少藥錢啊。
養(yǎng)鳥的說愛鳥,不養(yǎng)鳥的也說愛鳥,我聽了挺納悶:是養(yǎng)鳥的不如不養(yǎng)鳥的愛鳥呢,還是不養(yǎng)鳥的比養(yǎng)鳥的更愛鳥兒?至于是否應(yīng)該把鳥關(guān)在籠子里,爭來爭去,意見不一,面紅耳赤。但有一點達成了共識,如果人是鳥,被誰關(guān)在籠子里,不成。有個孩子發(fā)言說:“我覺得我們應(yīng)該征求一下鳥的意見。不妨做一個試驗,家中養(yǎng)鳥的同志,把鳥籠打開試試,如果籠子里的鳥往外飛,那我贊成放飛,如果籠子外的鳥爭先恐后地往籠里子去,那我就贊成養(yǎng)鳥兒……”孩子的話,當即就被掌聲淹沒了。
是時,我父親就是“家中養(yǎng)鳥的同志”,養(yǎng)了一對畫眉,聽了孩子的話,試著把鳥籠子打開,把陽臺的窗子也打開。畫眉先是往外飛,在陽臺里撲棱一會兒,累了,又往籠子里飛。當然,一共兩只,說不上爭先恐后。
也是從那期節(jié)目中得知,北京有個“養(yǎng)鳥愛鳥協(xié)會”。我不養(yǎng)鳥,不了解這個組織,憑直覺,我覺得一個組織把“養(yǎng)鳥”和“愛鳥”聯(lián)系在一起有點牽強。人們愿意飼養(yǎng)一些觀賞鳥類,訓(xùn)練它們說話唱歌,陪伴自己生活,正如許多人養(yǎng)貓、養(yǎng)狗一樣,本來無須非議;但要把這個說成是“愛”,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可能是九百年前的文豪歐陽修。他在《畫眉鳥》一詩中寫道:“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另一個站出來反對的,該是鄭板橋了,他說得更清楚:“平生最不喜籠中養(yǎng)鳥。我圖娛悅,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他不僅反對,而且提出了植樹招引,為鳥類和人類共建良好環(huán)境的設(shè)想:“欲養(yǎng)鳥莫如種樹,使繞屋數(shù)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边€有師生倆,將一同站出來。近代畫家豐子愷作了一幅題為《囚徒之歌》的畫,半空懸一方形鳥籠,籠中一鳥棲架上,作鳴狀。他的老師弘一法師從旁題詩日:“人在牢獄,終日愁欷。鳥在樊籠,終日悲啼。聆此哀音,凄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飛。”
當代海外華人詩人非馬亦曾寫過一首《鳥籠》:打開
鳥籠的
門
讓鳥飛
走
把自由
還給
鳥
籠
詩人的感受還真別開生面與眾不同:打開鳥籠,解放的是鳥,也是鳥籠。關(guān)著鳥的籠子與籠子里的鳥,原來相互桎梏。這個理解自有深度。
只是放鳥也難,養(yǎng)慣了的鳥兒,放了不知道往哪兒飛。但不知鳥籠是否寂寞。
大千世界也有例外,前幾年我居住的這個城市出了奇事:有百歲老人,曾救助并療養(yǎng)了一只鳥兒,在鳥兒羽翼又豐之后,老人打開籠子將其放生。過了幾年幾月幾多時日,養(yǎng)鳥老人一百歲了,就在老人百歲壽誕之晨,此鳥兒親率百鳥兒祝壽來了,一時眾鳥齊鳴,上了電視,滿城大吉。
啄木鳥
在我老家,老南溝大砬堂對面的大黑石頭旁,有棵老杏樹,老得不能再老了,樹干上千瘡百孔。
天欲曉,大砬堂傳來“篤、篤、篤……”的回聲,連續(xù)不斷,像山廟里的出家人敲打木魚。
啄木鳥開始了又一天的忙活。
綠色的啄木鳥,山里很少見到類似的鳥兒。
它不像別的鳥兒那樣站立在樹枝上,總是攀在直立的樹干上。原來,一般的鳥兒足生四趾,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它的四趾,兩個朝前,兩個向后,趾尖上都有銳利的鉤爪。它把尾巴也用上,需要時成為支撐身子的支柱。它有力地抓住樹皮不下滑,還能在樹干上跳動,沿著樹干上下左右自由移動,或者圍著剛開鑿的樹洞轉(zhuǎn)圈。
它的窩兒就在那老杏樹上,在它自己開鑿的樹洞里,那是它的老根據(jù)地。我曾經(jīng)乍著膽子爬到老杏樹上,要伸手摸蛋,又趕緊縮回來,怕有蛇信子突然冒出。我曾經(jīng)不止一次看見蛇盤在樹枝上,有時從樹洞里冒出蛇頭。我還擔心,被鑿得大窟窿小眼睛的杏樹,已經(jīng)不堪重負,在我的懷抱里喀嚓斷了。樹林里,風雨之后,啄木鳥鑿洞密集的地方,常常是樹木折斷的茬口兒,尤其是山楊樹。
坐在大黑石頭上仰望啄木鳥忙活,有一個問題令我不解:那么硬的木頭,怎么說鑿就鑿開了呢,嘴又不是鑿子。美國科學(xué)家菲力普·梅依利用特制的電影攝影機,回答了我的問題。原來啄木鳥啄樹找蟲吃,每啄一次的速度達到了每秒555米,是聲音穿過空氣速度的一倍還多。以這么高的速度啄樹,樹干很容易被鑿開。可是,啄木鳥在這種連續(xù)不斷的震動下,為什么不會腦震蕩?生物學(xué)家對啄木鳥頭部進行解剖,發(fā)現(xiàn)它的腦殼周同有一層骨骼,海綿一樣,里面吸附著好多液體,能起消震作用,外圍還長滿了能起減震作用的肌肉。當它啄樹時,頭部和喙的運動方向,嚴格地保持直線運動。
科學(xué)家由此得到啟示,制成了防震頭盔和安全帽。
2011年7月23日,我回老家,想再看看老杏樹上的啄木鳥,走近了一看,只剩了那塊石頭。悻悻回到老房子,見門前靠東那棵老垂柳上,竟然有啄木鳥剛剛鑿開的一個洞。我對我家老爺子說,該在這兩棵樹的邊上栽上新樹了。老爺子看了看說,不用,這不挺好的。他老人家哪里知道,一棵表面看起來粗壯的大樹,可能已經(jīng)被蛀空了。
蜂鳥鷹蛾
1984年春天,我的同事迎新接連幾天吃完午飯在機關(guān)花岡里同著榆梅轉(zhuǎn)悠,轉(zhuǎn)著,轉(zhuǎn)著,忽然停下來,朝上看,很專注的樣子。有一天我湊上去跟著他看,卻什么也看不見。原來他在看蜂鳥,碰巧那天蜂鳥沒來。接連幾天,我天天去看,全都落空。次年,榆梅剛一開花,我就盯著,終于見到了蜂鳥。每次都是兩只,總是在中午陽光燦爛的時刻來,差不多有馬蜂那么大,但沒有細腰,前后一般粗。它們飛,從一片陽光到另一片陽光,從一朵花蕊到另一朵花蕊,尖嘴點一下,換一朵,不像馬蜂那樣在花問稍作停留。它們振翅的速度那個陜啊,讓你看不清那是不是飛翔,無法追尋來路和去處。
看過蜂鳥,對小家伙就上心了,搜羅了一大堆相關(guān)資料。
原來這鳥兒小不點,原產(chǎn)南美洲,有六百多種,最大的不過20厘米,最小的和胡蜂一般大,體重僅三四克。蜂鳥小如峰兒,因飛行的聲音“嗡嗡”似蜂而得名。它小,卻是鳥中飛行健將,翅膀振動強而有力,每秒鐘振動在50次以上,有多項飛行絕技,向前飛,向后飛,垂直上下飛,還可以懸空定身,還能以每小時平均五十公里的速度飛行八百公里而不減速,向上能沖入五千公尺的高空,向遠要飛渡墨西哥灣而向亞歐。
原來這鳥兒小不點,還是猛士。有人看見一只白鷺與一只蜂鳥在一棵開滿了紅色小花的樹上對峙,各不相讓。見白鷺想在這棵早已被蜂鳥占領(lǐng)的樹上修筑它的“行宮”,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蜂鳥似小哪吒惡戰(zhàn)天神。讓人目瞪口呆的是,蜂鳥以閃電般迅捷的振翅和利嘴,向白鷺的頭部發(fā)動一輪又一輪的進攻,情急之中,白鷺縮成一團。盡管蜂鳥小到了極點,但它無所畏懼。理由很簡單,體形越小,空中轉(zhuǎn)向的技術(shù)就越出色,它也就擁有了讓所有體形比它大的鳥類都懼怕的利器。有別于進化論中的理論,蜂鳥走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棄大而求小。
我暗暗祝福:小小蜂鳥,小吧,再小一些,小過網(wǎng)眼兒,小過子彈。
誰知,蜂鳥生存之艱難和它適應(yīng)生存的能力,又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力。
在鳥類世界里,鳥巢就像一塊磁石吸引著各種各樣的猛禽,而那些鳥類父母就像地下工作者,想出了各式各樣的辦法掩藏、偽裝,來保護它們的家和愛兒愛女。許多鳥將它們的巢穴筑在嚴實的大樹枝椏之間,使天敵不那么容易找到進攻目標。一般的鳥也從不直接飛抵它們兒女的搖籃邊,知道暗中有賊眼始終在注視著它們的一舉一動。它們先降落在離巢稍遠的樹叢中,跳躍著,沿著一條不規(guī)則的曲線從這根樹杈跳上那根枝條,迷惑著敵人,把敵人攪得暈頭轉(zhuǎn)向之后,再悄悄地抵達家門。小蜂鳥卻不能采用這種方法。蜂鳥小,越是在空中靈活異常,在徒步行進中就越緩慢。為了彌補這一弱點,蜂鳥直接飛抵窩巢。因此,它們的迷你之家必須建在樹冠的表面沒有遮攔的地方,這就給那些早已急不可待的天敵提供了隨時下嘴的機會。它們的大嘴一下子就能咬住蜂鳥的整個小窩,囫圇吞棗般地連鳥蛋一并咽下。在這種情況下,蜂鳥保護自己的唯一途徑就是盡量以專業(yè)水準偽裝鳥巢,努力將它造得小而不起眼,小到令人無法覺察的地步,再就是在哺嬰時做各種假象迷惑對手。蜂鳥窩大小如一個指甲蓋,用一張樹葉卷成。為了牢固起見,蜂鳥還在表面用蛛絲加固,把薄薄的樹皮裹在外面,將它們的窩兒裝飾成了一個花骨朵,用來迷惑敵人。每個蜂鳥的家庭一般有一雙子女,這些迷你幼雛在破殼而出時僅僅0.3克。在外出為小鳥覓食的時候,蜂鳥常常玩一種類似枯葉凋零的游戲。母鳥(蜂鳥的父親從不照看自己的孩子)張開翅膀與尾翼,卻不振動,像一片枯葉從枝頭飄落,自然地在空中打轉(zhuǎn)兒,在即將著地的剎那間停住,迅速飛走。敵人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根本無法判斷蜂鳥來自何處又飛向了哪里。當蜂鳥媽媽在假裝找尋花朵中的瓊漿玉液時,看似偶然地突然飛臨巢穴的上方,開始了類似于飛機空中加油的哺雛。在哺育期的23天時間里,蜂鳥媽媽要從不間斷地外出為幼雛覓食,同時又必須采用各種計策躲過天敵的盯梢,連一點忙里偷閑的時間都沒有。為了子女茁壯成長,它甚至在這23天的時間里滴水不進,將所有的食物都傾注到子女的嘴里。本來,因為體內(nèi)能量不足,小小蜂鳥每天都需要不停地進食,補充營養(yǎng),幾乎每十分鐘就得去花叢中加一次“油”,否則它們就會因為營養(yǎng)不良而喪命。那么,蜂鳥媽媽靠什么能在這么長時間的哺育期里自己不吃不喝呢?原來在幼雛啄破蛋殼之前,蜂鳥媽媽已經(jīng)咽下了一塊兩克重的肥油,這兩克的超前儲備不多不少,正好可以夠哺育期的營養(yǎng)。如果幼雛的發(fā)育因為天氣過冷或營養(yǎng)不足而延誤,小蜂鳥不能按期獨立飛翔,那么,哪怕只是推遲一天,蜂鳥媽媽的命運就悲慘了:要么它犧牲自己,要么它舍棄自己的孩子。
2011年春天,我再次見證了神奇。
為了小院多少有那么一點綠色和花朵,我家老爺子拾些磚頭,在北墻根下壘了個鍋臺高、半平米的花臺,插了迎春花。經(jīng)過十幾年的經(jīng)營,迎春花長成一叢,金花燦燦,成為小院里春天的唯一風景。老爺子一生喜歡栽樹養(yǎng)花,有些經(jīng)驗,迎春成叢,去弱留強,培養(yǎng)幾個主干,為它立樁,扶正長高,為它施肥,為它疏枝,因此,花團高大,花朵不小,年年早春,金花燦燦,蜂聲嚶嚶。老爺子拉著孫女、孫子在花前照相,燦爛花前留下孩子的燦爛笑臉。由于肥水充足,管理也好,花期長達半個多月。待到花的茂盛期過時,風兒一吹,飛花閃閃,小院墻根鋪一條金色的帶子。
那天吃過午飯,我想讓老爺子午休,悄悄下了樓,忽見迎春花上非同以往,趕忙掏出手機,小聲說:“爸爸,您快下樓來看,咱家的迎春花上來了蜂鳥兒?!崩蠣斪于s緊下樓湊到花前,說是難得的貴客,說它們即使不是直接從南美洲飛來,至少也是南美洲的僑民了,實為貴客。
我家迎春花引來兩只吻花客,自初見之日,天天上午十一時左右到下午兩三點鐘飛來吻花吸蜜。兩三天里老爺子和我都想用數(shù)碼相機給客人留影,因為它們高速振翅,吸完這朵花蜜又吸那朵,根本就跟不上,照出來也是模模糊糊。萬般無奈,老爺子只好求助電視臺。那天上午十一時多一點,電視臺記者來了,蜂鳥還沒飛來,老爺子很是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今天蜂鳥沒來?!庇浾哒f:“沒關(guān)系,等一等?!睕]過五分鐘,蜂鳥忽然來了。老爺子笑逐顏開,特別感謝蜂鳥的配合。好像就是為了配合錄像,剛錄完,蜂鳥飛走了,從此沒有再來。
石家莊電視臺把蜂鳥采迎春花蜜的短片播出后,不少親朋來電話說眼福不淺,看到蜂鳥了,蜂鳥明年再來時,就是老相識了。有一位真正的行家,也打了電話來,說我們面對的那不是蜂鳥,而是蜂鳥鷹蛾。
白老鸛
出河北省省會石家莊,溯滹沱河而行,過獲鹿,入平山,沿著西柏坡的高坡上去,就到了駝梁風景區(qū)。過了小覺,接近駝梁的途中右手,有一山灣,巨松獨立,樹上常有四只翩翩大鳥,枝杈間有兩個黑乎乎的大鳥窩。孩子見了老遠就喊:“鶴!鶴!”其實不是鶴,是鸛,在我的老家燕山中叫“白老鸛”,一種大型涉禽。的確,鸛的外貌有些像鶴,也像鷺,嘴長而直,兩翼又長又大,而尾巴短圓,飛翔輕快。它們主要活動在水邊,以魚、蛙之類為食,夜宿高大的松樹。國畫中“松鶴延年”是經(jīng)久不息的表現(xiàn)內(nèi)容,毫不顧及鶴并不棲于松樹的事實,古今無人追究,那是因為,表達的是一種美好的愿望。
黑鸛和白鸛,都是珍貴的觀賞鳥,并列為我國一類保護動物。駝梁下住著的就是白鸛。白鸛的身軀比黑鸛要大些,嘴和腿很長,頭頸和背部為白色,羽毛豐滿。
白鸛性情寧靜而安詳,和鶴一樣,是鳥類中的模特,儀態(tài)萬方。如同天天踩著高蹺,它的異乎尋常的瘦高個兒,打破了我們習慣中對勻稱的看法,奇異地保持著獨特的美態(tài)。
詩人大解和我,常常在駝梁下的河谷行走,尋找奇石,有看鸛的機會。由于季節(jié)的關(guān)系,并不是總能見到它們,有時只能望望它們搭在松樹上的巢。那巢,一次筑成,多年沿用,每年春天修修補補,舊巢變作新巢。
以為駝梁下的好石頭撿光了,我們換到井陘。在井陘張河灣水庫回水邊緣之上一公里的地方,我們又見到了白鸛??偸窃诶系胤剑恢话X沿著清淺流水昂首向上,從不見其低頭,或許低頭,也沒有它要找的東西。它總是穿著非常正式,顯得格外有身份,懂得呼應(yīng)美學(xué),影姿頗宜于在流水中展現(xiàn)?!八^伊人,在水一方”,也可看作對它的獻詞。只是顯得孤獨。為什么只有這一只呢?忽然想到井陘與平山山水相連,它會不會是從駝梁那邊飛來的呢?另外三只,現(xiàn)在在哪兒?
我們在河邊靜靜望著,生怕驚動了它。等它飛走了,我們到它走過的地方重走一趟,妄圖尋找一塊形似白鶴或帶著白鸛圖案的石頭。
富有戲劇性的是,我在邢臺大峽谷中找到了這樣的石頭,上面有三只白老鸛,兩只默默注視著另一只朝云天引頸呼喚。
家雀兒
德國南部小城烏爾姆——愛因斯坦的出生地,以“麻雀城”自居,把灰不溜秋的小麻雀當作城標。
我看見烏爾姆明斯特大教堂頂部,有一只口銜樹枝準備筑巢的麻雀塑像,眺望著遠方,看著城里更多的麻雀塑像。這些麻雀塑像形態(tài)、顏色、圖案各不相同。有的身上畫滿樂譜,頭高昂,似乎是音樂家麻雀;有的穿著金色的西服,一副王子的姿態(tài);還有的則像是運動員、小天使、圣誕老人。導(dǎo)游說,這些麻雀都是教堂頂上那只麻雀的“孩子”。
當?shù)匾晃圾B類學(xué)家說:“如果一個城市不見了麻雀,說明這個城市不再是適宜居住的地方。”麻雀是烏爾姆城市活力的象征。而在烏爾姆市擔任官員的尤丹先生透露,當?shù)卦?jīng)為誰是城市形象代表有過爭議,是“烏爾姆的兒子”、大科學(xué)家愛因斯坦呢,還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世界最斜的酒店,抑或小麻雀?最后選定麻雀,曾讓外人吃驚。對此,尤丹先生說,這也是市府關(guān)心民生問題的體現(xiàn)。小麻雀代表的是“平民精神”,比愛因斯坦代表的“精英文化”更令人起敬。一位烏爾姆市民說得更直接:“小麻雀就像我們老百姓!”
烏爾姆的麻雀真幸運。
把鏡頭拉回我們身邊—先到北京的廣濟寺,可謂麻雀樂園。中午的時候游人稀少,僧人和居士們每天都在圓通殿的西窗臺上為麻雀備好午飯。窗臺面積窄小,麻雀們便利用了緊挨窗邊的一棵松樹。每只麻雀銜走一粒米,就馬上返回樹枝上,數(shù)百只麻雀就這樣不知疲倦地在樹枝與窗臺之間穿行。假如有麻雀占據(jù)窗臺,就會有許多同伴因沒有站腳的位置而挨餓。麻雀個個遵守著某種紀律,或日是友愛的原則。
廣濟寺的麻雀真爭氣。
“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兒。”在我老家,管麻雀不叫麻雀,叫家雀(qiao)兒。一個“家”字,說明了一切。有的人干脆連“家雀兒”也不叫,就叫“雀兒”,像當媽的摸著小小子兒的小雞雞叫“雀兒”一樣親。冬天,常常在山路旁見到一只灰色的小家伙,或小心翼翼地尋覓草籽,或把頭埋在雙肩里縮成一團,羽毛被山風吹起來,瑟瑟發(fā)抖,忽然就有一個念頭,想給它暖暖。剛想伸手,它艱難地迎風飛起來,尾巴耷拉著、斜歪著,有時追它兩步,直到它飛起來,夠不著了。
下雪之后,忽然忘了慈悲,把碾子和碾道掃出來,撒上一點谷子招引家雀兒。開始是一只,像一片落葉沒有聲音,貼著看不見的曲線斜下來,飛到碾盤上。是的,這回是飛,不是飄落。它吃一下,抬一下頭,保持著警惕,隨后有兩三只飛到它身旁,只顧啄食,速度越來越快,好像是奪回晚來的損失。隨后來了一群,一個個從碾盤上蹦到碾道里,它們不知道,那里已經(jīng)設(shè)下埋伏。正像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記述的那樣:“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只不過,我們那里沒有竹篩子,用的是荊條筐。這樣的事如果發(fā)生在今天,讓人側(cè)目,但在四十年前,是樂趣,也是解饞,孩子操作,大人支招兒。然而到了春天,見了家雀兒窩,大人不讓掏了,說是掏雀兒要瞎眼。要是偷著掏一窩,看見雀兒爸爸雀兒媽媽著急上火的樣子,也就再不忍下手。我曾經(jīng)見過頭上長著絨毛的黃嘴雀兒不小心從窩邊出溜下來,耷拉著羽毛未豐的小翅膀,絕望地蹲在地上。剛想彎腰撿起來,就有大家雀兒忽然沖到跟前,喳喳叫著,翅膀都奓開了,用軀體掩護自己的幼雛兒,顯示出一種比它的力量大百倍的意志。
忘了從什么時候起,我管麻雀不再叫家雀兒了。
開始認真地觀察并體會麻雀,是在十年前的一個上午。那天我買來空調(diào),請師父安裝,掏出堵在事先打好的墻洞里的棉紗,把銅管捅出去,一下子捅出一個麻雀窩,里面有四只黃嘴雛兒。我捧起四團兒無骨小物兒,光溜溜渾身沒有一根兒毛,看那大肚兒,肉肉乎乎儼然四個屎包兒。趕緊到街上轉(zhuǎn)了一圈兒,沒買到木頭鳥籠,只好回家自己動手釘一個籠子,掛在離原來麻雀窩很近的地方。許久不見麻雀飛來,拿上望遠鏡,下樓到暗處觀察。一對麻雀,在我樓前的梧桐樹上,已經(jīng)急得上躥下跳,偶爾停下來朝樓上張望,一再急匆匆朝老窩的方向飛,半路又急忙折回。直到下午三點,四個多小時過去,有一只麻雀終于叼來一條青蟲,看樣子是給孩子準備的午飯。它從這枝條跳到那枝條,仿佛被腳下的枝條一次次高高彈起。它忽然飛向離籠子還有兩米遠的墻臺,以警惕的眼神四下打量,又忽然飛走,不知去向。等到我再次發(fā)現(xiàn)它,它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籠子下面的磚墻上,走走停停,悄悄地接近目標。似乎麻雀的腳上有吸盤,能夠一時吸附在墻上,一動不動,像偶然貼在墻上的一片葉子。當它到了籠子門口,一頭鉆進去,尾巴露在外面,過一會兒倒退著出來,再次吸附在墻上,四下望望,忽然飛走。嘰嘰喳喳十幾天,老少六口,不知什么時候悄悄離開了,連個招呼也沒打。木頭籠子又掛了一年,也不見有麻雀回來串門。我因車禍腰椎骨折,趴在床上一百多天,有一天忽然見一只麻雀落在窗臺上朝屋里看看,又看看,像是暗地里心疼我。我這樣一想,多看了它一眼,剛想說“雀兒”,它突然飛了。飛走了,飛回來,變成一群,只在窗前飛上飛下。
飛下
飛上
飛上
飛下
飛下
飛上
飛上
飛下
除非死了
才不這樣緊張
這是江蘇詩人陳傻子寫的《一群麻雀》,看似文字游戲,倒也讓人會心,詩人筆下的雀兒,仿佛落下了當年被打留下的后遺癥。一個在油田工作的朋友到過俄羅斯,跟我說那里的麻雀和咱這兒的不一樣,跟人親近慣了,你在手心里放幾粒葵花子,它們立馬就飛過來,喀嚓喀嚓地嗑,還會吐皮兒,那才叫家雀兒呢!
很不幸,咱們這邊的麻雀血液里流傳著一個密碼,不是家雀兒了。
五十多年前,麻雀被列為“四害”之一,遭到全中國人民日夜不停的圍剿,因為它從人的嘴里奪食。率先大規(guī)模開展消滅麻雀運動的是四川,在成都,政府動員了四十多萬人參加滅雀兒,緊接著,浙?。阂粋€專區(qū)就組成了258萬人的滅雀兒大軍,三天消滅麻雀一百多萬。經(jīng)驗很快被推廣到北京,1958年4月,北京成立了以一位副市長為總指揮的“圍剿麻雀總指揮部”,將全市劃分成大大小小的戰(zhàn)區(qū),三百萬剿雀兒大軍鑼鼓喧天,彩旗搖動,鞭炮齊鳴,槍聲轟響。王蒙先生后來在《中國天機》一書中記述道,那是一個星期天,根據(jù)北京市的布置,各單位各街道各家各戶,人們都爬到了屋頂上,手持竹竿,有的竹竿上綁著紅綢子,有的竹竿上拴著響鈴,有的在屋頂上預(yù)備下鑼鼓等打擊樂器,也有的拿著或脖子上掛著口哨,也有的并無家伙兒徒手助威,一見到麻雀,喊的喊,叫的叫,敲鑼的敲鑼,吹哨的吹哨,揮桿的揮桿,頓時天崩地裂,把樹上的屋檐上的塔尖上的樓頂上的各種小鳥,不知是否還有飛蟲,嚇得倉皇起飛,魂飛天外,無處逃遁,更無處棲息,眼看著一只又一只麻雀掙扎著亂飛著突然一個倒栽蔥像一塊石頭一樣直線落下,于是一片歡呼……爬不上屋頂?shù)?,也沒閑著,時任中國文聯(lián)主席、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爬格子,在《北京晚報》顯赫位置推出《咒麻雀》:“麻雀麻雀氣太官,天垮下來你不管,麻雀麻雀氣太闊,吃起米來如風刮。麻雀麻雀氣太暮,光是偷懶沒事做。麻雀麻雀氣太傲,既怕紅來又怕鬧。麻雀麻雀氣太驕,雖有翅膀飛不高。你可真是混蛋鳥,五氣俱全到處跳。犯下罪惡幾千年,今天和你總清算。毒打轟掏齊時攻,最后方使烈火烘。連同武器齊燒空,四害俱無天下同?!蹦敲创蟮脑娙?,看打麻雀看昏了頭了。連打帶咒,麻雀數(shù)量失衡,帶來了自然的報應(yīng)。1950年,中國諸多城市街道旁的樹木開始出現(xiàn)了嚴重的蟲害,引起鳥類學(xué)家的特別關(guān)注。他們采集了848個麻雀標本逐個解剖,結(jié)論是:麻雀只在七八月間幼雀長成時啄食莊稼,秋收后吃農(nóng)田剩谷,其余時間,以草籽和蟲子、蟲卵為食。
稍加留神,而今的麻雀又多起來了,許多人又管麻雀叫家雀兒了。在我居住的小區(qū),一群麻雀,準確地說,是一陣麻雀又一陣麻雀,數(shù)不清它們是多少,甚至看不清它們扇動翅膀,齊刷刷落下或飛翔。它們活動在人的身邊,膽子不小,盡管活動范圍不大,飛行高度也有限,但和人周旋卻游刃有余。
《燕趙都市報》首席記者祁勝勇說,衡水有一居士,每年專門種幾畝谷子招攬家雀兒,谷子熟了時節(jié),每天清晨五六點,傍晚六七點,四面八方的家雀兒到他的谷子地來“開會”。據(jù)說,因為沒了病蟲害,不用農(nóng)藥,谷子雖然因家雀兒減產(chǎn),小米的價值卻N倍提升。
相反的報道是家雀兒泛濫成災(zāi),讓稻民束手無策。無數(shù)家雀兒潛伏在四通八達的電線上,一有機會,如同淡墨被畫筆點滿金色稻田。家雀兒叨開灌漿的稻谷,把漿水吸出來,越叨越多,濺落的漿水,先是乳白,漸漸被太陽曬得一片漆黑。稻谷開始一點點地干癟下去,最后變成了廢物。
本來,家雀兒是害怕稻草人的。人制作的假人,假人虛構(gòu)的現(xiàn)場,以往一直沒有被更多的家雀兒識破。只有個別獨行俠一般的家雀兒,飛來時不出聲息,敢于直接飛向稻草人,還敢落在稻草人的破草帽上拉屎,這類鳥兒來去自由,無視守望者的存在,是家雀兒中沉默的少數(shù)?,F(xiàn)在,家雀兒要來吃谷子,約著一起來了,吃飽了開始掐架,有時轟然而起,到天上轉(zhuǎn)一圈,又回來,根本不把稻草人放在眼里,就連敲鑼打鼓也不管用了,就連放鞭炮也不管用了。
不管怎么說,家雀兒終歸是家雀兒,是鳥類中最有人情味兒的,喜歡與人類為伴,喜歡有人間煙火的房子,不愛空屋,又和我們一樣群居,以巢為家。單就這一點,就值得孩子們攥著米在雪地里等它們。
喜鵲窩
北臺子高高的大榆樹上,有一個招搖的喜鵲窩。
那榆樹的確是一棵大樹,說不上有多粗,但高,且直,主干十丈以上。
那喜鵲窩,就更高,搭在一個旁枝分杈的地方。
當時我剛剛學(xué)會爬樹,是我弟弟向陽教的。眼見枝頭紅杏兒夠不著,他蹲在杏樹下,讓我踩著他的肩膀往樹上爬,怕我往下出溜,他慢慢站起來,雙手舉著我的腳。這不,獨自在大榆樹上試了試,不知怎么就自個兒爬上去了,一直爬到喜鵲窩,壓得樹枝下彎,喜鵲窩都歪了。呼呼的風搖著我,呼呼的喜鵲轟著我,我的心,快到了嗓子眼兒了。我咬符牙,不掏了喜鵲窩,就是不下來。喜鵲窩是圓的,真大,門兒卻很小,手伸不進去。小心地拆除門口橫七豎八的荊棘,將手怯怯地伸進去,好,沒有蛇,有蛋,一共四個,熱乎的。一個一個掏出來握著,卻下不了樹。忽然就想到塞進嘴里,兩腮一邊一個,鼓鼓的,不敢出氣兒,另外兩個,放回喜鵲窩中。肚皮貼著樹皮出溜下來,又貓一樣上去,四個喜鵲蛋,嘴里兩個,加上一手一個。剛想溜走,忽見住在榆樹旁的福山嫂子,就在旁邊的大石頭上坐著,她,狠狠地指了我鼻子說:“小蛋子兒,給我放回去,快點兒!”放回去?我才不呢!我要生喝了它們!想著,想著,“咕,咕”,就有了口水。而我終歸還得放回去,不放回去哪行,福山嫂子盯著呢,要是讓我媽知道了,甭說掏了喜鵲蛋,就是掏了麻雀蛋,屁股也別想要了。蔫蔫地爬樹,爬了,再爬,直到完卵歸巢。福山嫂子過來拍拍我腦袋轉(zhuǎn)身回屋去了。
她把我鼻子給氣歪了。
累,累啊,從沒那么累過。剛剛學(xué)會爬樹,就爬了個沒完沒了。拖若沉重的腿離開榆樹,找個石墻扶著,見一只喜鵲急忙鉆進了它的窩,尾巴還在外邊呢。
過了幾天,不見喜鵲徑枝,我有點不安。問福山嫂子,是你把喜鵲蛋給掏了吧?氣得她小腳直跺,說我倒打一耙。她說喜鵲飛了,永遠地飛了,連它們的蛋也搬走了。
一個鳥兒,怎么可以把圓溜溜的蛋搬走呢?我不信,上樹一看,喜鵲蛋沒有被搬走,只剩下蛋皮兒。
這是我十歲那年的事。
某日編稿,見一張家口壩上女孩寫的有關(guān)鳥蛋的故事。她說鳥窩里的鳥蛋是不能摸的,人一摸,鳥兒們馬上就將它們搬走,是她親眼所見。她說在一個小鳥窩中原有四只蛋,被人摸過之后,立刻被鳥媽媽搬走了一只。我對同事說,看這文章寫的,多好!同事就笑,說是瞎掰,沒影兒的事。
看了壩上女孩的文章之后,那棵高高的大榆樹,就總是將影子投到我窗前,那個喜鵲窩還在那兒,只是空著。
我看見一只美麗的鳥兒,向天外飛去,我追趕著,也飛了起來,拂動我的雙臂,醒來才知道身上只有汗毛沒有羽毛。
那年回家,我專門去看望大榆樹,早就被人放倒了,福山嫂子也人去屋空。有人說聽到過那大榆樹倒下的聲音,還有人聽到了喜鵲窩落地的聲音,“噗”的一聲,滿地都是小樹枝、布條、毛發(fā)和花瓣兒,還有亮晶晶的蛋殼。就在那時,有一對喜鵲正朝它飛來,身子忽然飄了起來。
雖然喜鵲有翅膀,可也不能老是在半空飄啊!
野羊
我要記述的野羊,在我的故鄉(xiāng)燕山中被山民們稱作山羊,而那些地地道道的牧場上的山羊,則被簡稱為羊。我說的山羊,在北草地也有,被多數(shù)人稱作黃羊。山羊與黃羊肯定是有區(qū)別的,但在我看來,除了皮毛不同,它們的長相差不了多少,它們的頑強和它們所具有的活力,又是那樣地一致,干脆,我就把它們都稱之為野羊吧。
四十幾年前,燕山中的野羊成群結(jié)隊。它們格外喜歡山頂,喜歡雄立于萬山之上,被晨光和晚霞鍍亮。好像只有在深秋,母羊發(fā)情期,它們才下到山谷。公羊們一個勁兒向母羊撇嘴,母羊則是很會“暗送秋波”的。公羊們爭奪母羊,犄角撞得山響,偶爾發(fā)生流血事件。它們選一塊平地,像古代大將軍作戰(zhàn)一般,先是彼此神氣十足地走到中場,打個照面,然后各自后退,退到有足夠的距離向?qū)κ职l(fā)力,開始正面攻擊,直到累得都像喝醉了搖搖晃晃。勝利者喘口氣和母羊一起走開,“羊羊得意”,敗下陣來的,照樣吃草,也不見得有多么痛苦和百無聊賴。
我爺爺說,它年輕時跟隨他爺爺去打圍。我爺爺?shù)臓敔敯褬尲茉谝粋€樹杈上,對準對面山崖野羊出沒的羊道拐角。野羊一露頭,放一槍,再一露頭,又是一槍??偣卜帕宋鍢專部赡苁橇鶚尅覡敔斦f,大伙兒還以為放了空聽了響兒呢,而我爺爺?shù)臓敔斦f,扛羊去吧。果然,羊道下面就有了七只野羊,有的一槍打倆。我爺爺把這事兒說給我,大概是想說明祖上是多么好的獵人,而當年的野羊又有多么多,而我記在心上的,卻是野羊為什么一天比一天少了。
有一年冬天,我爺爺扛回一只野羊,他命好,白撿來的。羊脖子和羊肚子已經(jīng)被猛獸掏空了,仍有八十多斤,是我見過的最大一只野羊了。一鍋羊肉,整整燉了一夜,那顯然是老掉了牙的老羊。那張老羊皮,金黃金黃,陪著我讀了兩年高中。野羊皮就是鋪在雪地里也不會潮。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我就是把它直接鋪在地上,度過了小帳篷里的日日夜夜。進了城之后,我找過好幾次,說啥也找不著了。
我曾在張北以北的北草地見過成群結(jié)隊的野羊,在你走近它們之前,它們一動不動,高昂著威嚴的驕傲的頭,注視著遠方,自信而堅定,健美的肌肉和骨架,充滿了野性和旺盛的精血。
是的,它們充滿野性和旺盛的精血。它們用半個蹄子在巖縫中行走,能掛住雪花的地方它們就能立足;它們在晨光中高昂著頭,使整架大山都靈動起來;它們騰空一躍,從一個山崖到另一個山崖,在晚霞中留下美麗的弧線;據(jù)說,在它們遭到重圍被逼上絕壁時,為了跨過只有通過第二次騰躍才能跨過的山谷,它們一老一少地排起隊來,而后齊刷刷后退,老羊飛奔,騰空而起,讓它的兒女緊隨其后,將頭一個落腳點落到它的背上,以便完成第二次騰躍……多么壯烈,多么驚心動魄!
我沒有親眼看見重圍之下的野羊群,沒有親眼看見哪一只野羊?qū)⒆约簯以诳罩械纳碜赢斪髁硪恢谎虻奶?。假如我看見,怕也看不真切,我肯定會淚眼模糊,或者暈倒。
即使是面對被鋼絲勒在巖上的野羊,我也同樣感受到了它的血性和旺盛的精力。我見到的是兩只中了圈套的野羊,紅石溝的野羊,中了連老獵人也早以忘記了的一個個圈套。它們的脖子被鋼絲緊緊勒著,沒有絲毫的松動。它們靜靜的骨頭和肉體,在正午的陽光下蒸騰,散發(fā)最后的余熱。我久久注視著它們,仿佛我自己也在蒸騰。我試著“咩咩”幾聲,整個山谷都是回聲,都是犄角的撞擊,都是有力的奔跑。
我重又想起我爺爺撿來的那只野羊,唉,它老了,肯定是老了。老了老了,它在響干響干的干草中享受陽光和寧靜。它想它年輕時是多么有力,它甚至和野狼搏斗過,還成功地繞開了所有獵人的圈套;它在懸?guī)r上漫步,到處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到處都是迷人的景色;它忽然想起老牧人來,那一天傍晚起了風暴,是的,起了風暴,它混進羊群進了羊圈,第二天,老牧人在圈里喂養(yǎng)。他扔給他的羊有限的飼料,僅止于不讓它們挨餓,而為了讓它變成他的,他給它面前堆上多得多的飼料。風暴停息了,老牧人一打開羊圈的柵欄,它趕緊跑了。老牧人責備它忘恩負義,怪它得到特殊關(guān)照,卻扔下他跑了。它回頭看了他一眼,心想,就因為你照顧我這個昨天才來的野羊比那些早就跟你在一起的家羊還好,我才更應(yīng)該當心……正在它像反芻一樣回想的時刻,剛要笑出聲兒來,它的脖子被一口咬住。如果不是它老了,并且老掉了牙,哼,這怎么可能?
耍猴
猴兒是聰明的動物。某動物園的管理人員發(fā)現(xiàn),一只猴兒竟然以一根香蕉作誘餌,招引來一頭駝鹿。猴兒把香蕉塞進駝鹿的嘴里,心安理得地跳上它的背,成功地逃離了高墻里的猴兒山。
清人武域在《聞見瓣香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猴兒與鷹的故事:
有人在家里養(yǎng)了猴兒和鷹。一天,猴兒突然跑到城樓屋脊上,不想下來了。圍觀者中有人向主人建議,把鷹放出,以鷹驅(qū)之。于是主人就把鷹放了出來。誰知鷹只在空中盤旋,并不敢靠近猴兒。原來猴兒見主人放鷹,就把脖子上的鐵索掄起來。鷹不敢靠近,在空中繞了幾圈,飛走了。主人見鷹飛走,以為鷹是不好意思回來見他,埋怨建議放鷹的人說,先是失掉了猴兒,這次鷹又丟了。誰知過了一會兒,鷹又飛了回來。猴兒見鷹,故技重演,鐵索掄得更歡了。
這個掄鐵索的靈猴兒,我叫它“猴兒?!薄?/p>
猴兒本來不是我喜歡的動物,尖嘴赤腮,笑著齜牙,哭了咧嘴,叫聲刺耳,坐不住站不穩(wěn)的,就連看人時那眼珠兒,亂轉(zhuǎn)一氣,也過于潦草。不喜歡歸不喜歡,但我心疼它們,這心疼,是在以往見了耍猴兒的時候。
見耍猴兒見多了,見著便躲。那天在洛陽牡丹園門口等朋友,又見一耍猴兒者,實在躲不過,看幾眼。那耍猴兒的不讓猴子扛旗子敲鑼,不讓鉆圈翻跟斗,也不讓騎車不讓倒立,硬是一鞭子一鞭子莫名地猛抽,抽得小猴兒兩眼火星直冒。將那猴兒抽急了,撿起半塊磚頭向耍者撲去,砸他一個滿腦門子黑。
莫非,耍猴兒人讓人看的就是個這?
吾弟穆濤說,他曾經(jīng)領(lǐng)略耍者與猴兒,頗耐回味。耍者令一小猴兒持火把而行,猴兒恐,三鞭子抽下去仍是不從。耍者怒,大喝,遂將一青磚置于猴兒頭之上,著令頂著。猴兒彎著腰,很吃力的樣子,有時還用雙手向上托托。耍者扭開頭去的一瞬,猴兒猛然將青磚扔掉,就地撿起半塊磚頭頂在頭上,亦做彎腰沉重狀。觀者大笑,以為猴兒聰明。穆濤云:耍者一定費了苦心,才有這么妙的導(dǎo)演。
看耍猴兒,多半是因為沒有別的好看。我媽媽曾經(jīng)用“一指禪”,在電腦上敲打出一本書稿,其中一篇叫《看耍猴兒》。我媽說,小時候在壩上草原化德,什么好玩的好看的也沒有。聽我姥姥念叨,關(guān)內(nèi)有耍猴兒的,好看,猴兒特別靈,會拿虱子,穿小花襖,還會扶犁把,帶假臉兒,推小車……我媽就想,什么時候耍猴兒的上壩呢,我要看,看個夠。我媽十歲那年秋天,正在鍋臺上剁豬食,聽說耍猴兒的突然來了,好高興,可是豬食剁不完,姥姥不發(fā)話,她不敢去看。心里想著猴兒,手上忙著剁豬食,一走神,大拇指被剁下一塊兒,那白白一截兒斷指在菜板上蹦跶,嚇得她哇哇大哭,問我姥姥:“死不了?。俊蔽依牙颜f:“死不了,離心遠著呢!”直到四十年后,我媽終于看見耍猴兒的了。一天,她路過燕春飯店,見門口圍了一圈人,原來人們在看耍猴兒??戳艘粫壕涂闯隽碎T道,原來猴兒們的表演是耍猴兒人用鞭子打出來的,我媽心里不是滋味兒。猴兒不想表演,斜著眼睛繞場子走上幾圈,就蹲下只顧抓虱子,捉一只,咬一口,眨巴一下眼睛。主人啪啪就是兩鞭子,猴子還是不動,主人狠狠抽打,猴子急了,向主人胸膛撲去,另一個也摩拳擦掌。主人連抽十幾鞭子,兩個猴兒屁股被打得血淋淋,心疼得我媽都要掉淚了。她說,眼瞅著從猴變成人的人揮舞著鞭子在大庭廣眾之下為了掙幾個錢耍弄自己的祖先,真是太殘忍了,她再也不想看耍猴兒了。
現(xiàn)在接著把那個猴兒與鷹的故事說完:只見那鷹突然朝猴兒使勁抖其羽毛,猴兒立刻停止掄索,低頭揉眼,鷹趁勢以翅擊之,猴兒立時從屋脊上滾落下來,原來。鷹之所以飛走,是到河邊沙地將沙蓄于羽翮之中。
耍來耍去,誰耍了誰?
牛
嚼草長成硬骨頭,
只知耕作不知愁。
一聲歌吼風雷動,
天下黎民都愛牛。
這是家父在我本命年專門寫的絕句,抄在一個牛圖瓷盤上送我。我通過短信將此發(fā)給詩友拜年,立馬得到一片叫好,紛紛回復(fù)說,這詩真牛。
而立之后的兩個牛年,都有報刊讓我寫牛。頭一回給《詩刊》寫了一首詩,曰《本命年》:
狗年我不愿當一條狗
牛年我真想做一頭牛
我的先人
當年在牛蹄窩兒里種黃豆
滿山秋色全是豆香
我的伙伴
兒時在新鮮牛糞中焐腳
至今不穿皮鞋
在剛剛滾了老牛的山前
嚎叫的牛紅了眼睛
老牛倌說:牛也會哭
開追悼會
我想讓老牛走進詩篇
它就不老了
就算老到不能再老
骨頭還能奔走
我想和老牛一起
在響干響干的干草中
回味青草的味道
而青草在我眼里
立刻就變成鮮奶
牛年牛年
牛群奔向我模糊的眼神
駕軛拉犁的奮蹄昂首
沖鋒陷陣的頭頂利刃
帶著火光
另一回給食草堂的《?!菲诳瑢懥艘黄涛模骸段覍倥!贰N艺f,牛,通常象征力量和能力。我說我屬牛,是我真的屬牛,沒有沾光借力的意思。我屬牛,有些“牛氣”,生來骨架甚大,有人見了我說:“嘿,牛一樣的漢子!”也有人夸我干活兒干得好,跟牛似的,有些牛脾氣,不讓人喜歡,倒也不算什么大毛病。有時,我自恃有力量,包括骨頭和人格,干什么事都不管不顧的,免不了背地里讓人指了脊梁說,“真牛×”,這些,我也知道。
你越是不想沾誰的光,卻不一定沾不上。你看我,因了屬牛,打小對牛有感情,從牛身上獲益不小。
小時候聽鄉(xiāng)親們講,老輩子村里有一頭青牛,每天天不亮上山,一連數(shù)日,披星戴月而歸。干什么去了呢?人們只見它渾身是傷,犄角也丟了一個,猜想它是與老虎干仗去了。隨后果然有人在深山中拾得一架虎骨,只是不聲張,偷偷背到口外藥店去了。雖然這故事不能使人產(chǎn)生具體的印象,但卻喚起了我的想象。我覺得青牛它肯定是跟老虎干仗去了,干得山搖地動,最終,牛氣起來,把老虎給干倒了。想到這兒,仿佛我自己就是那青牛了,身上有一股呼呼的氣,有使不完的勁。
我七八歲時,山上滾了一頭老牛。事后,當牛們走近滾牛的山前,狂奔狂吼,四蹄刨地,牛淚紛紛。老牛倌說,牛呀,也會哭,開追悼會,像人呢。老牛倌心里難受,總是把牛趕到別的山上。有一次,牛們從遠處望見那座山,又大哭了一場。
其實牛與牛是不一樣的,牛有牛的另一面。老子青牛,無家國之憂,無入世之忙,優(yōu)哉游哉。牧童水牛,笛聲幾縷,煙霞一片,逍遙復(fù)逍遙。此時此刻,若有誰說我就是那孺子牛,我當然樂意,可是,當我看到套著繩索,架著木軛,在地頭上嚼著響干干草的老牛,有些受不了。老牛老牛,你眼中流露出的是什么呢?更多的時候,我覺得自己該是沖鋒在前帶著火光前進的那種牛,該是野牛!我頭上有角,我膽大力大,我是孺子騎玩之物?這樣想著,看西班牙斗牛場面時,我就和牛一起使勁。我替牛著急,干嗎老是盯著那塊紅布,沖呀!沖!
牛在我心中越來越牛。
聽說有個村莊叫“無頭?!?,是因了一頭有血性的牛而得其名,聯(lián)想起那個青牛斗老虎的故事,得《無頭?!肥?/p>
南山有老虎真有老虎
山民早早地關(guān)門閉戶
牛獨自上山尋找對手
山谷成了搖晃的山谷
整整三天啊整整三天
山谷成了搖晃的山谷
牛把犄角丟在了南山
酒壇子里面泡滿虎骨
虎皮曬在大石頭上面
恍惚中又是一只老虎
牛大叫一聲撞了過去
把腦袋撞進石頭深處
一個古老故事和地名
如今是我新詩的題目
我因?qū)倥6鴷円狗雌c
背對南山的一草一木
寫來寫去,不得要領(lǐng),關(guān)鍵在于,你以為你熟悉牛,其實隔著山呢。
牛與馬、羊、雞、狗、豬,并稱六畜,牛為六畜之首。忘了在哪個資料上見過,說是英文首個字母“A”,起先要倒過來畫,表示牛犄角。巴比倫人,把太陽——這一使世界生機盎然的源泉叫做“光之?!?,可見牛在他們心目中的位置。在古代,殺害牛是違法的,因為牛是人類的朋友和幫手。自從牛成為人們忠實的助手,人就可以做很多過去做不了的力氣活了,尤其是犁田。農(nóng)耕文明的繁盛,牛有功,功不可沒。因此,農(nóng)家一般都非常不高興殺牛。在生產(chǎn)隊里的時候,牛滾了坡,人們嗨嗨不已,分了牛肉,常年不見葷腥的人,吃出的也是青草的味道。種地的人,舍不得殺牛,牛實在不行了,埋了了事。我在山西滹沱河上游當兵,聽當?shù)乩相l(xiāng)說,他們的牛老了,走不動了,抬到一棵樹下,以草繩系之,在牛唇邊放上青草,牛死了,交給烏鴉。
而牛,最早并不是用來耕田的,用來拉車、運糧草,為戰(zhàn)爭服務(wù),這也是我說想要沖鋒陷陣頭頂利刃帶著火光前進之出處。牛用于戰(zhàn)爭,中國歷史上有一些著名的故事。戰(zhàn)國時,齊國危在旦夕,墨城守將田單,用計離間燕王,逼走聯(lián)軍主帥樂毅,伺機反攻。田單集結(jié)了墨城一千多頭牛,披上赤色絲綢,繪以五彩龍紋,角綁鋒利尖刀,尾捆浸滿油脂的蘆葦。又挑五千名身強力壯的士兵組成一支敢死隊,用顏色涂臉,裝扮成神仙、鬼怪模樣,跟在牛后。月黑風高之夜,老田打開城門,點燃蘆葦,牛群受驚沖入燕軍陣地,牛角到處,燕軍非死即傷,魂飛魄散,遇見敢死隊,以為天兵天將。類似故事,不說也罷,血腥至極。
在跟人關(guān)系密切的動物里,豬是被視為最蠢的,牛次之。牛是笨了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直心眼兒,一根筋。養(yǎng)牛人家知道,拴牛的韁繩,一定要短,一旦長到可以垂過牛的脖頸,麻煩就大了。牛一般不會把頭抬起來,萬一韁繩繞住脖子,非得拼命向下、向后,直到讓韁繩把自己勒住。如此死心眼兒,有的獸醫(yī),不愿給牛治病,你給它打針喂藥,它暗中記仇了,不知什么時候,趁你不備,哐嘰頂你老遠。
比起騾馬來,牛駕車、犁地都算聽話,懂不懂行也能趕著走。春天,看牛的樣子,慢條斯理地走在田間,像是年老的生產(chǎn)隊長在一步步探墑,就連叫聲,也是那么慢條斯理。可是,牛也有不好擺弄的時候。畫家韓羽先生畫倆孩子擠在牛尾巴下舉著糞筐翹首以待,我亦曾獨自背著糞筐,手持糞叉跟著牛走,越跟它它越不拉,還轉(zhuǎn)過身來瞪你呢。有人趕牛車去拉木柴,路遠難走,眼看天就黑了,可是牛怎么也不肯走了。小聲哄,大聲吆喝,人家一概不理。百般無奈之際,趕車人想起干糧還沒吃完,從懷里摸出一塊來雙手奉上,牛欣然笑納,吃過之后,慢慢開路。我見過牛發(fā)脾氣,差點出人命。我的堂兄福存,犁地時給牛牽韁,連打帶罵,把牛打急了,一聲風雷吼,犄角頂在他襠里,奮力一甩,把他摔在大壩墻子下面。把福存哥抬到炕上一看,褲襠爛了,命根子豁開了。我媽燒了一堆舊棉花,趁熱止血,又撒上云南白藥,救他一命,可惜老哥終生無后。
有意味的是,偶有得了不治之癥之牛,隨便扔在山坡地塄,沒人飼養(yǎng),反倒一天天好起來,最終活蹦亂跳。沒人管的牛,活得好,繁殖也快。東北有精明牛倌,春天把牛群趕到湖心島里去,理都不理,冬天結(jié)了冰再把牛群接出來,進去的時候一百頭,出來就一百好幾十了??磥恚幢惚获Z化了幾千年,牛其實還是喜歡不跟人在一起。即使是牛,免于奴役,也是愉快的。
回頭再看家父的詩,“只知耕作不知愁”,有些那個了。
牛,可能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記得,只是不說。
牛,就那么什么也不看地看著,就那么什么也不聽地聽著,就那么什么也不說地說著。對牛彈琴,牛也不一定就聽不懂,只是它覺得無聊。
種驢
在匈牙利的國營農(nóng)場里,有一群種豬正對著一個被叫作“母豬架子”的人造母豬發(fā)牢騷——你看,這架子新的時候吧還有幾分母豬模樣,用了一年又一年,被磨得光禿禿了,每天往母豬架子上爬,跟爬上案板似的,真沒勁,你們?nèi)四?,哪怕是在架子上再粘幾撮毛兒也好啊?/p>
這故事真絕,顯然是小說,又仿佛是真事兒。說與同事聽,人家說還真事兒呢,莫非你見過?
我說我見過,差不多的意思,但不是豬,是驢。
那是我侄子劉震飼養(yǎng)的一頭驢。
論歲數(shù),我比劉震年少二十歲,可我是他叔,他也整天“大叔大叔”地叫著,有什么事,喜歡跟我說說,仿佛因了我的輩分,知道的就多,就能做主,而那時,我還是個十大幾的孩子。有一天他跟我說:“大叔啊,公社配種站相中咱們村這頭種驢了,讓我跟驢一塊兒過去呢,去不去?”“去唄,為什么不呢,去吧,人也得到了好處,驢也得到了好處?!甭犃宋业脑挘诙焖象H就走了。
我們村那頭種驢,打小從山東買來,骨架甚大。有多大呢,大得就像人們形容的高頭大馬。方圓幾十里,驢馬犯了槽,都得找它來打種,忙壞了它。驢性情活泛,說不定什么時候發(fā)情,實在忙不開時,人們就只讓它配馬,指望生產(chǎn)更多的騾子,以繼承馬的高大英武身材和驢的耳朵、尾巴和叫聲,至于求愛的母驢,因為還要生驢,只好靠邊兒站。
起先配種是白配的。有人說收點錢吧,立馬有人反對說,別丟人現(xiàn)眼啦,沒聽說過打個種兒還收費。男人們對種驢比較理解,說收不收的吧,反正它見了母的就忍不住,隨它的便吧,反正不吃虧。直到后來得了騾駒兒的村莊主動送來“喜錢”,且非收不可,我們村才開始收“種驢錢”。而那錢,劉震不讓亂花,留著給種驢買豆子、高梁,有時還給它買雞蛋吃。
那時我怎么也鬧不明白的是母馬母驢們在種驢面前為什么那么順從,人們可以任意擺布它們。人們將母馬母驢擺布好了,放種驢出來,它老遠望望,嘴就咧上了天,待韁繩一松,昂叫起來,奔騰起來,最后準確無比地躍上那脊背。種驢辦完事,劉震往那母馬母驢的屁股上“啪”的一掌,對它們的主人說:“回家等著下駒子吧!”很是自信。
劉震走了一個多月之后,我在公社配種站見到了他。劉震對我說,他不想干了,沒法干,老是當騙子。原來,配種站舍不得讓種驢一配一,于是在路邊搭了一個木頭架子,先把母馬固定住,待種驢一躍而起,人就上前忙活一氣,用一個類似暖瓶的東西接住它的精血,而后再用注射器點點滴滴地給成群的母驢母馬們分配。一回兩回還可以,日子久了,種驢不干了,再騙它,就拼死抵足,仰首哀鳴,蒙上它的眼,硬拽愣推,它也不肯向前。說著說著,我看見劉震的眼就濕了。此刻碰巧有學(xué)生路過,見種驢耷拉著命根子,趕緊捂住眼睛,手指問卻留了一條縫兒。劉震見了氣不打一處來,“看什么看,回家看去!”
我也不敢看他,往別處看,一眼就看見空洞洞的“母馬架子”。
后來,種驢就不再是種驢了,待劉震把它牽回村,一點精氣神兒也沒有。有人說它老了,劉震趕緊說不是老了不是老了,是——得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