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的時候,我一度把“回消息的速度”作為衡量一段感情的標準。友情、愛情,皆是如此。
我偏執(zhí)地認為,如果一個人在乎我,他就應該在看到我消息的第一時間回復我,哪怕那一刻,他很忙。否則,他就是不在乎我。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的這種心態(tài),叫玻璃心。我以為我之所以會在意那些細節(jié),是因為我重感情。
可以想象,在這般苛刻條件下與我相處的人一定都不太好過吧。一旦回復晚點,我就會胡思亂想,進而猜疑對方的品行。這就造成了許多誤會,也引發(fā)了眾多爭執(zhí)。
記得初中時有個很要好的女性朋友,每天放學后我們都會一起回家。然后突然有一天,她不陪我了,原因是,她喜歡上了隔壁班的一個男生。而那個男生,剛好住在她家對面的一幢樓里。她跟我說這件事的時候,我很難過。那種失落,就像是在我毫無防備的時候地上猛然間開了一個大洞,我就那么掉了進去,倉皇失措。
大概是從那時候起,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隱藏屬性。深度依賴別人,并且討厭分離。于是在每一段關系里,我都奮力地付出著,一是想要博得存在感,二是想要獨占這份存在感,三是想要關系的狀態(tài)同我預期的那樣鮮活分明。也許是我用錯了方式,原先待在我身邊的人全都落荒而逃,我也給自己招致了諸多煩惱。
我的這份期許實在是太重了,重到與我相處的人每天都覺得是在負重跑。久而久之,他們會害怕,會遠離,然后不再與我親近。
這可能是每個人在年輕時都會犯的錯誤吧。過分期待,過分在意,最后往往會事與愿違。這其實是一種孩子心態(tài),內心嬌寵又極度缺愛,覺得全世界都應該圍著自己轉。
然而事實證明,那些沒有秒回我的人真的沒有什么惡意啊。不見得是不重視,不在意,而是有時恰巧在忙,在思考,或是在做非常重要的事情。
自從大學畢業(yè)以后,每天都在為生計奔波,再也沒有那么多空余時間去揣摩這些細碎的小心思。我只知道,真正在意我的人,就算當時沒看到我消息,或者當時沒回,過后空下來了,一定會回我的。
很多時候,你在意的那些人或許已經看到了你的消息,只是還沒組織好語言怎么回你?;蛘?,他們暫時不想轉移注意力,只想盡快完成手頭的事。又或者,他們不知該回什么,他們心情煩躁不想聊天,他們手機沒電了沒看到你的簡訊……
沒有秒回有很多種原因,你要給別人喘息的機會,“有沒有秒回”和“那個人在不在乎你”真的沒太大關系。如果你們是朋友,是戀人,擁有十分親密的關系,你就應該去相信他(她)。
不要把小事放大化,然后用自己的矯情去點燃一些不必要的爭端。沒秒回,并不代表不在乎你。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