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若芬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中文系主任。研究領(lǐng)域為中國文學(xué)與圖像藝術(shù)、東亞漢文學(xué)與文化交流
寓意與造型倪元璐與董其昌書《舞鶴賦》
衣若芬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中文系主任。
研究領(lǐng)域為中國文學(xué)與圖像藝術(shù)、東亞漢文學(xué)與文化交流
在晚明文人倪元璐(一五九三年~一六四四年)的存世書跡中,行草《舞鶴賦》橫卷以三十點四×九百零九點八厘米的尺寸最屬巨制。和倪元璐大多數(shù)的書作一樣,《舞鶴賦》除署名「元璐」,并未紀年。由題跋所云「予承乏南雍」,知其任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據(jù)倪元璐之子倪會鼎所撰《倪元璐年譜》,時為崇禎二年(一
六二九年),倪元璐三十七歲。第二年暮春,倪元璐即量移右中允,離開南京。
《舞鶴賦》書南朝鮑照的作品《舞鶴賦》,文末鈐「倪元璐印」、「太史氏」印。經(jīng)香翰屏(一八八九年~一九七八年)、張大千(一八九九年~一九八三年)等人收藏,卷首「舞鶴賦」三字下,鈐有香翰屏的「香氏」、「珠浦人家」印,以及張大千的「不負古人告后人」等印。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關(guān)于倪元璐書《舞鶴賦》的研究,學(xué)者大多從書法技藝的傳承角度,討論倪元璐學(xué)習(xí)顏真卿(七〇九年~七八四或七八五年)和蘇軾(一〇三七年~一一〇一年)的軌跡,也就是字體形態(tài)的來源。這樣的探究方法,考慮的是書法作為以筆墨線條構(gòu)成形象的視覺藝術(shù),「如何寫」的問題。
清人繪 倪元璐畫像軸安徽博物院藏
此外,我們還可以關(guān)注書法家所寫的文字內(nèi)容,究竟想傳達什么意思?一些相關(guān)的圖錄和研究論著為倪元璐書《舞鶴賦》做了「釋文」,「釋文」呈現(xiàn)了《文選》卷十四里鮑照(四一四年~四六六年)的賦文,
以及倪元璐在書鮑照賦文后的題跋。倪元璐的題跋連系著他「為何寫」和「寫什么」的原由,解釋這件書跡存在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如何寫」(how),以及「為何寫」(why)、「寫什么」(what),可以概括為「造
型」和「意義」兩個層面。筆者以為,倪元璐的《舞鶴賦》在「意義」的層面仍有深入解析的空間,對比也書寫鮑照《舞鶴賦》的董其昌(一五五五年~一六三六年)作品,可以更顯示其內(nèi)涵。
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積極走進企業(yè),了解跨境電商的實際運營狀況。也可將企業(yè)專家請到學(xué)校來,指導(dǎo)和幫助學(xué)生解決在學(xué)習(xí)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提升學(xué)生的實踐技能。
清人繪 董其昌像軸故宮博物院藏
用「文本」(text的)概念來說,鮑照的《舞鶴賦》是倪元璐《舞鶴賦》的「前文本」,倪元璐所書《舞鶴賦》是將鮑照賦文視覺化的「中文本」,加上賦文后的題跋,即個人自題以及葉公綽(一八八一年~一九六八年)為張大千所書題跋等等,是為「后文本」,中國書畫的裝裱形制和題寫文化使得作品的「后文本」得以隨時代而擴展增生,形成綿延豐富的文本意涵?!盖拔谋尽埂ⅰ钢形谋尽购汀负笪谋尽怪g互為參照文本的關(guān)系,建構(gòu)了文本的生命世界。因此,要理解倪元璐書跡《舞鶴賦》的意義,便必須從研讀各階段文本著手。
鮑照《舞鶴賦》原文如下:
明 倪元璐 舞鶴賦紙本 縱三〇·四厘米 橫九〇九·八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散幽經(jīng)以驗物,偉胎化之仙禽。鍾浮曠之藻質(zhì),抱清迥之明心。指蓬壺而翻翰,望昆閬而揚音。帀日域以回鶩,窮天步而高尋。踐神區(qū)其既遠,積靈祀而方多。精含丹而星曜,頂凝紫而煙華。引員吭之纖婉,頓修趾之洪姱。疊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臨霞。朝戲于芝田,夕飲乎瑤池。厭江海而游澤,掩云羅而見羈。去帝鄉(xiāng)之岑寂,歸人寰之喧卑。歲崢嶸而愁暮,心惆悵而哀離。
于是窮陰殺節(jié),急景凋年。涼沙振野,箕風(fēng)動天。嚴嚴苦霧,皎皎悲泉。冰塞長河,雪滿群山。既而氛昏夜歇,景物澄廓。星翻漢回,曉月將落。感寒雞之早晨,憐霜雁之違漠。臨驚風(fēng)之蕭條,對流光之照灼。唳清響于丹墀,舞飛容于金閣。始連軒以鳳蹌,終宛轉(zhuǎn)而龍躍。
躑躅徘徊,振迅騰摧。驚身蓬集,矯翅雪飛。離綱別赴,合緒相依。將興中止,若往而歸。颯沓矜顧,遷延遲暮。逸翮后塵,翱翥先路。指會規(guī)翔,臨岐矩步。態(tài)有遺妍,貌無停趣。奔機逗節(jié),角睞分形。長揚緩鶩,并翼連聲。輕跡凌亂,浮影交橫。眾變繁姿,參差洊密。煙交霧凝,若無毛質(zhì)。風(fēng)去雨還,不可談悉。既散魂而蕩目,迷不知其所之。忽星離而云罷,整神容而自持。仰天居之崇絕,更惆悵以驚思。
當是時也,燕姬色沮,巴童心恥。巾拂兩停,丸劍雙止。雖邯鄲其敢倫,豈陽阿之能擬。入衛(wèi)國而乘軒,出吳都而傾市。守馴養(yǎng)于千齡,結(jié)長悲于萬里。
在漢魏六朝詠物賦的書寫傳統(tǒng)中,鮑照沿襲了一貫的托物言志筆法,想象一只本來逍遙自得于天界的仙鶴,某日游歷凡間而被人捕獲。時值嚴冬,仙鶴和寒雞、霜雁一樣忍受惡劣的氣候,盡管它仍然有迷眩世人的舞姿,但畢竟失去了自由。
倪元璐以行草大字書寫了全篇鮑照《舞鶴賦》,五百二十二字,一百零六行。三十厘米多的高度,每行少則三字;多則六字,行間距大于字間距,形成左右疏朗,上下較密的格局。焦墨渴筆,飛白屢現(xiàn)。其中「頂凝紫而煙華」句,倪元璐誤「紫」為「指」;「臨岐矩步」句,誤「矩」為「舉」,故而在文末另書「紫」、「矩」二小字。
相較于大約書寫于同時的倪元璐其他書跡,《舞鶴賦》雖然用了草書的字體,整體顯得刻意規(guī)矩有序?;蛘J為此篇章法不順,行筆不純熟,有力不從心之態(tài);葉恭綽則盛贊:「雄強茂密如讀秦漢篆隸?!构貌徽撊绱私厝徊煌脑u價孰是孰非,從倪元璐的書寫心境背景庶幾得以窺其堂奧。
倪元璐書《舞鶴賦》的「后文本」自題跋里,說明他寫《舞鶴賦》的原由:
客有遺以雙鶴者,朱頂綠足,馴擾潭側(cè)。雖啄顧自如,神殊不王。一日翅成,望飈起舞,折木銜枝,吞吐云漢,為明遠形容所未及。今書前賦,以所及見其未及,若或遇之耳。
有人贈送倪元璐兩只丹頂鶴,鶴在水邊悠然自適地度日。一天,雙鶴迎風(fēng)翩然起舞,它們口銜折斷的枝條,時隱時現(xiàn)于天際。這般景象,超越了鮑照《舞鶴賦》所描述,于是倪元璐既借鮑照賦文代言,又強調(diào)自己略勝一籌之處。換言之,「前文本」是「中文本」的依據(jù),從「后文本」的補充顯示「前文本」與「中文本」的差異,此差異至少含括三點:
明 倪元璐 行書求歸不允詩軸綾本 縱一六七·五厘米 橫四七·五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首先,鮑照寫的仙鶴只有一只,從天界降落人間,逼仄苦寒。倪元璐收到的是一對活在人間的鶴,雙宿雙飛。
其次,鮑照賦文里的仙鶴出于幻想,鋪陳辭藻以敘述鶴的舞姿。倪元璐則是真實擁有雙鶴,親眼欣賞歡快之鶴舞。
最后,也是最為迥然的,是鮑照引為自喻的仙鶴終于悲其不遇;倪元璐則是「若或遇之耳」。他所遇的,是賞識他,接受他的《請燬要典疏》建言,終而燬棄《三朝要典》的崇禎皇帝。
倪元璐自幼聰穎,萬歷三十七年(一六〇九年)十七歲時中舉人,此后數(shù)度赴京參加會試皆落第,直到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年)二十九歲時才告捷,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兩年后,除翰林院編修。倪元璐踏入仕途之際,宦官專權(quán),朝政混亂,他嘗引疾歸里,遠禍全身。天啟七年,倪元璐假滿赴闕,奉命典試江西。隔年,崇禎皇帝即位,閹黨首領(lǐng)魏忠賢(一五六八年~一六二七年)雖亡,余力尚熾,倪元璐直言上疏,駁斥御史楊維垣的詆毀,請求重新任用逐臣韓爌和文震孟等人。崇禎元年(一六二八年)四月,倪元璐遷翰林侍讀,奏請將閹黨所書,陷害忠良于「梃擊」、「紅丸」、「移宮」諸案的偽史《三朝要典》銷毀。崇禎皇帝亦思有所作為,接受倪元璐建言,妥善處置,使得朝廷清流再現(xiàn)。
從京師的經(jīng)筵展書官轉(zhuǎn)任南京國子司業(yè),倪元璐于公于私都志得意滿。政事上得到皇帝信任;回到離故鄉(xiāng)浙江上虞較近的南京,修繕官舍,奉養(yǎng)不喜舟車勞頓的母親,盡人子之孝道,享天倫之樂,雙鶴翔舞,正是怡悅陶然。
倪元璐印款
明 董其昌 楷書舞鶴賦見于《玉煙堂董帖》第二卷
此外,倪元璐是父親四十三歲之后才得子嗣,母親「夢白鶴沖霄」而生元璐,客贈雙鶴,彷彿其來有自。
在倪元璐之前,董其昌也于一六一八年寫過鮑照《舞鶴賦》。從存世拓本看來,董其昌的《舞鶴賦》有幾處異文,例如「感寒雞之早晨」作「感寒雞之晨鳥」?!笐z霜雁之違漠」作「憐朔鴈之違漠」?!敢龁T吭之纖婉」,「纖婉」二字間多一「領(lǐng)」字。「振迅騰摧」,「摧」字寫成「催」?!敢蒴绾髩m」,「塵」字之前多一「陳」字?!概R岐矩步」,「矩」字寫成「獨」。這些異文應(yīng)該不是基于鮑照賦文的不同版本,而是董其昌對「前文本」的不夠細心,使得他的「中文本」在乍見之下,流麗的外觀掩飾了瑕疵。
董其昌書《舞鶴賦》的「后文本」,揭示了書寫此賦的用意在于體悟筆法:
往余以黃庭樂毅真書為人作牓署,每懸看,輒不得佳。因悟小楷法,使可展為方丈者,乃盡勢也。題牓如細書,亦跌宕自在,惟米襄陽近之。襄陽少時不能自立家,專事摹帖,人謂之集古字。已有規(guī)之者曰:「須得勢,乃傳?!拐^此,因書舞鶴賦及之。戊午三月九日書并題,董其昌。
明 倪元璐 仿米山水扇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對自己師法黃庭經(jīng)和樂毅論楷書寫榜題并不滿意,發(fā)現(xiàn)把小楷字放大,即能展現(xiàn)氣勢,抑揚起伏,效果甚佳。這種筆法只有米芾(一〇五一年~一一〇七年)相近。米芾改善個人專事臨摹的缺點,重視書法的取勢,因而能名傳后世。董其昌并非以鮑照《舞鶴賦》的文意代言,而是想用賦文的對仗句式,排比出字體的韻律感和動態(tài),也就是他念茲在茲的「勢」。在他書《舞鶴賦》那年,正著力于仿效米芾,曾經(jīng)臨《蜀素帖》,又以米芾筆意書赤壁詞。
對照倪元璐和董其昌的《舞鶴賦》書作,倪字凝澀厚實,謹慎自信,幾個重覆出現(xiàn)的字,例如「舞」、「鶴」、「飛」等,都用不同的寫法交代。董字端雅秀媚,流暢老練,將鮑照幻設(shè)的仙鶴之舞化為文字外觀的線條之舞。
倪元璐《舞鶴賦》與鮑照賦文的文本關(guān)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圖示。文本之間的前后相續(xù)與親疏異同,庶幾可為在筆墨線條的藝術(shù)繼承之外,為研究中國書法提供一種理解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