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爭議中站隊是有風險的,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尤甚。但眼下這場關于大型對撞機的爭論無關乎是非黑白,在準確、公正報道事件真相的同時,我認為可以亮明自己的態(tài)度。我的立場,來自于那本花了自己89塊大洋的丘成桐新著《從萬里長城到巨型對撞機》一書,及對美國超導超型對撞機(SSC)的了解。
丘成桐在他的那本書里,介紹了這一項目從萌發(fā)倡議到落實為一項具體計劃的詳細過程,甚至連他費盡周折向一位中國政府高層領導人遞信的細節(jié)都不諱直書。這種透明公開的程度,是過去中國那些大科學項目在立項過程中從來沒有過的。在從事科學報道的十余年生涯中,我接觸過一些別的所謂“大項目”,但往往是“拉大旗扯虎皮”,投了幾千萬甚至上億的經(jīng)費,最終沒有做出什么像樣的成果出來。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是“悶聲發(fā)大財”,默默地立項,又默默地結項,花掉納稅人的錢,卻絲毫不受公眾與媒體監(jiān)督。相比之下,大對撞機團隊實在是太“實誠”了!項目還沒立項,就高調(diào)出書;在楊振寧公開發(fā)難后,團隊里主要的幾位科學家相繼出來發(fā)言,掰著指頭算經(jīng)濟賬,把自己的盤算解釋得幾乎連死角都沒有……我當然明白,科學家們的種種努力,某種程度上存在著游說政府與公眾的意圖,但,即使是這樣的努力,在過去那些大項目立項時,他們也沒有做過??!
中國總是要上馬大科學項目的,沒有對撞機,也會有別的領域的“對撞機”。與其把錢不清不楚地花掉,還不如選擇這樣透明公開的團隊與項目。
至于現(xiàn)在的討論,在董麗麗與清華大學教授劉兵合著的論文《1986—1993年美國國會聽證會中關于SSC的爭論》一文中有一段話說得好:“看起來,爭論的焦點集中在SSC的科學意義、對美國在國際物理學界的競爭力的作用、對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的作用等方面。其實,無論是支持SSC一方還是反對方或是中立方, 除了文中提及的看似客觀的理由之外,在其觀點的背后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利益出發(fā)點。如各學科之間的研究經(jīng)費之爭、大科學和小科學項目之間的優(yōu)先權之爭、國防項目和科研項目之間的優(yōu)先權之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