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好久沒有打開微博,今天打開微博,新浪新聞里滿滿都是喬任梁自殺的消息,雖然我并不是太熟悉這個明星,也沒怎么看過他的表演作品,但是一個才28歲,長相帥氣的男生就這樣去了另一個世界,實在是很可惜!聽說他生前曾患嚴重的抑郁癥。抑郁癥離我們遙遠嗎?并不遠。朋友圈里得過抑郁癥的朋友很多很多(張國榮因為抑郁癥在2003年4月1日跳樓自殺,陳百強、陳琳、陳寶蓮、尚于博均因抑郁癥身亡等等)。有調(diào)查結果顯示:26%的大學生曾有過自殺的念頭,而《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diào)查報告顯示,14%的大學生出現(xiàn)抑郁癥狀,17%出現(xiàn)焦慮癥狀,12%出現(xiàn)敵對情緒。而且這個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jù)還在不斷地增長中。面對挫折和壓力,選擇自殺來逃避,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教育。很多家庭溺愛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自小就養(yǎng)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不是輕言放棄就是自身崩潰,父母和學校要讓孩子從小在挫折中體驗痛苦,逐漸增強對挫折窘困的耐受力,勇敢面對逆境和厄運的挑戰(zhàn)。要讓孩子都意識到,“選擇自殺”這種行為是自私的,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那就是不負責任,而這種不負責任就是不健康人格的體現(xiàn)。唯有會愛的孩子才會擁有健康的人格,真正的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習慣。
愛,人之本也,愛自己,愛生活,愛父母,愛他人,愛學習。一個心中始終裝滿愛的孩子,他的幸福感是最強的。我們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愛的能力,愛的思維,讓孩子學會真正的愛。當孩子學會愛的時候方能收獲愛,愛的能力是教育孩子的基礎。很多父母也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很愛我的孩子啊,對孩子言聽計從,要什么給什么,家里人都供著孩子,這還不是愛嗎?孩子在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么都不讓孩子做,這不是愛嗎?孩子在家里誰都不敢說,只要他爸說他,我就跟他爸吵架,護著孩子,這不是愛嗎?從來沒讓孩子自己單獨出過門,沒讓孩子單獨做過事,這不是愛嗎?……類似這樣的事兒太多太多了。孩子接受的教育大多來自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占到30%的比例。而正是這種不正確的“溺愛”造成了孩子的自私、沒有同情心、沒有責任感、沒有上進心……那么作為父母,我們到底在家庭里如何去愛孩子呢?到底應該怎么做呢?給大家?guī)c建議:
1.有回報的愛,不讓孩子做“白眼狼”——關心他人”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本能,但如果長期處在被關心的環(huán)境中,這種本能就會弱化。尤其是形成了習慣,被關心的人理所當然地享受著他人的優(yōu)待,而關心他的人會像陷入泥潭一樣不得不繼續(xù)犧牲下去。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白眼狼,一個不孝順的人也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正因為如此,父母們要及早地從泥潭中拔出來,早點學會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并要求孩子給予力所能及的感情回報。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是人。
2.有距離的愛,不讓孩子做“金絲雀”——人到中年,母親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與孩子長相廝守,感受孩子帶給她的平和的快樂。但孩子總是要長大的,不會長久地待在母親翅膀的庇護下,他需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而不是做籠中的“金絲雀”。孩子是娘身上的肉,要是一會兒不在身邊,就覺得像是心都被人偷走了。但孩子終究要走向社會,做一個獨立的人,況且,進入了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學會飛的小鳥,他們渴望尊重,而這尊重大多數(shù)時候就是“距離”的代名詞。父母恰當?shù)乇3志嚯x,既有助于維護親子間的關系,也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3.有限度的愛,不讓孩子做“寄生蟲”——現(xiàn)在因為學業(yè)繁重,許多媽媽成了“后勤部長”,家務全包不說,還要幫著孩子擇校、打聽考試信息、跟老師處好關系……別提有多累了,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了??墒牵瑢W習好就能應對人生的各種問題了嗎?只會學習的人跟寄生蟲有何區(qū)別?一個脫離生活實際的人,很難自己獨立生活,也很難與他人相處融洽,更難在工作中做出什么成績來。只有從小就讓孩子“自己來做”,他才會走出依賴,走上獨立。
4.有擔當?shù)膼?,不讓孩子做“替罪羊”———新世紀的母親,要敢于負責,敢于承認錯誤,不拿母愛做幌子、強迫孩子達到自己要求的目的。要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權利,讓他自己做出選擇,為了孩子長久的發(fā)展著想。
5.有原則的愛,不讓孩子做“霸王龍”———教訓孩子、懲罰錯誤,好像一直是鐵面無私的父親做的事,而母親只會死死地摟著孩子:“不要打他、不要打他?!苯裉?,我們反對打孩子,但更反對姑息孩子的錯誤,混淆孩子的是非觀。愛不代表不懲罰,正因為愛孩子,才要讓孩子能明辨是非,敢于為自己的錯誤負責。如果護著孩子,結果就會“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那時候,做母親的就悔之晚矣。
6.有保留的愛,不讓孩子做“小蝸牛”——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常客,只有躲在殼里的蝸牛不會遇到外界的風雨,否則不管是鷹也好,魚也好,都難逃各種劫難困厄。保護孩子只能保護一時,而如何讓他們變得堅強,學會應對困境,才能讓他們受用一世。對孩子所遇到的困難,我們要反應得“慢半拍”,要鼓勵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甚至,偶爾我們還可以“沒有困難制造一些困難”,讓孩子的生活中充滿了難題,也充滿了挑戰(zhàn)。這樣,他才能從弱不禁風的小蝸牛成長為處變不驚、應付自如、獨當一面的勇士。
孩子教育是一個偉大而艱巨的工程,沒有人教我們?nèi)绾巫龊细竦母改?,父母也都沒有試崗期就直接上崗了,而這份工作也不能因為不滿意或者不能勝任而“跳槽”,就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成為合格的父母,讓孩子的抗挫能力越來越強,讓教育悲劇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