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淼晨
怎樣才能達到“頂級”呢?大概就是要少點兒小聰明吧
初秋,我有機會參觀了位于瑞士納沙泰爾州拉布雷維訥鎮(zhèn)一家中等規(guī)模的奶酪工廠。
從外觀看,廠房實在“其貌不揚”,基本就是三間平房,全部粉刷成白色,門口用鐵架晾曬著二三十塊用來發(fā)酵奶酪的長方形木板。
但就是這樣的一家小工廠,年產(chǎn)奶酪6噸,以瑞士平均每人每年消耗20公斤奶酪計算,它可以為300人提供一年的“口糧”,規(guī)模已算中等。并且,它經(jīng)過嚴格考核,已成為瑞士一家有900年歷史的全球頂級奶酪品牌的供貨商。
迎接我們的廠主菲利普先生今年50歲。工廠里除了他,還有3個人——兩個學(xué)徒和一個機器人。
走進去,發(fā)現(xiàn)廠房并不大。第一間40平方米左右,立著一個高高的奶罐,一端接出一根長管,穿過窗戶,伸向廠外。送奶車每天傍晚將新鮮牛奶送來,??吭趶S房外,通過長管將牛奶送入廠房。過泵后,牛奶在密封條件下被送到另一奶罐內(nèi)靜置一夜。
每天清晨,菲利普會撇去牛奶表層的黃油和奶油,底下的牛奶,則被傳送進第二個廠房的攪拌機內(nèi)。
第二間比第一間略大,在這里,兩個巨大的攪拌機負責將牛奶攪勻,溫度也被嚴格控制。我特別注意到,大概有一人高的不銹鋼攪拌機被擦拭得锃亮如新。我問菲利普,這兩臺機器是否每天使用?他說:“當然,按照程序就是要洗刷干凈,我每天都嚴格按照程序來做事?!?/p>
攪拌好的牛奶被傳送進分裝機。分裝機由二三十個不銹鋼密封桶組成,每個桶內(nèi)被機械化裝入一塊奶酪用量的牛奶,而后上下翻滾攪勻牛奶。從這里出來后,牛奶會被裝進一個個擠壓桶內(nèi)擠壓出奶酪雛形。
初期的奶酪軟白水嫩,然后它們會被送進第三間廠房內(nèi)涂鹽水和發(fā)酵。第三間廠房其實是一個從山體內(nèi)挖出的地窖,里面整齊擺放著一排排鐵架,上面搭著吸水、透氣的木板。奶酪就被一塊塊排列在木板上,由機器人每隔一段時間為奶酪涂一遍鹽水,輔助發(fā)酵。
說實話,奶酪的整個加工過程幾乎都是物理環(huán)節(jié)——靜置、擠壓、晾曬等等,車間里除了原奶和鹽幾乎沒有其他原料,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15歲起做奶酪學(xué)徒的菲利普,幾十年如一日,就是把這些看似簡單的程序一遍遍重復(fù),一絲不茍,直至品質(zhì)達到“頂級”。
晚上,我們品嘗了用菲利普的奶酪制作的瑞士“國菜”——奶酪火鍋。大蒜、黑胡椒融合進濃厚的奶酪里,用叉子叉上一塊面包進鍋里劃一個“8”字型再拿出,送入口中,濃香不膩,回味綿長。
我在想,制作一塊奶酪,多點兒聰明,升級技術(shù),大概就能做到“高級”。但怎樣才能達到“頂級”呢?大概就是要少點兒小聰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