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姑娘出嫁為何蒙黑蓋頭?
最近在追《羋月傳》的人,一定對秦人“尚黑”的風俗印象深刻。秦王大婚的場景中,一對新人皆身著厚重的黑色禮服,與我們現(xiàn)在的“大紅當?shù)馈焙懿灰粯印?/p>
實際上,在泉州的晉江、石獅、南安等地,過去新娘的蓋頭亦是一塊黑色的方巾。近年來,這種民俗再度興起,成了泉州人婚禮上的一道特別風景。
“喜紅”幾乎稱得上是全體漢族百姓的文化基因。無論南北,但凡在漢族人的婚禮上,新嫁娘一律紅衣紅裙、紅鞋紅襪,全身上下無一處不喜慶。不過在福建泉州,這里的漢族人卻將烏巾蒙上了頭,委實叫人意外。
據(jù)清乾隆年間的《安溪縣志》記載,當?shù)鼗樗资墙Y婚當日男方花轎上門,“女家告祖先,醮女,女以烏巾蓋頭……”一直到民國年間,泉州當?shù)剡€有類似的記載。以民國十六年的《永春縣志》為例,其中的“禮俗”一卷便載:“女冠髻所蒙黑絲巾,新郎以小天秤解之,取共免?!?/p>
據(jù)考證,泉州人婚禮所用烏巾一般為綢布材質,方形,邊長五尺。新嫁娘出門時遮住頭面,進男方家跨過火爐后,再由丈夫以秤桿挑落即可。
上世紀60年代,“烏巾蒙頭”的習俗在轟轟烈烈的“破四舊”中暫時隱退。不過近年來隨著傳統(tǒng)婚俗的復興,晉江、石獅、南安等地的鄉(xiāng)鎮(zhèn),又再度出現(xiàn)新嫁娘蒙黑蓋頭出嫁的場景。自清乾隆年間算起,此民俗在泉州大地上已傳承近300年。
有意思的是,在回歸傳統(tǒng)的過程中,“烏巾蒙頭”也出現(xiàn)了與時俱進的變遷。如今姑娘們出嫁,多會在烏巾之上再罩一層紅布,兼顧喜慶與傳統(tǒng)。
那么,這黑蓋頭到底是何來歷?一種有趣的解釋是,古人舉辦婚禮多在夜間進行——烏巾蒙頭,模擬的便是夜間迎親的情景。
不過也有學者提出,此民俗應與中原“尚黑”的傳統(tǒng)有直接的關聯(lián)。
如前所說,秦人以黑為尊貴色,實則先秦已有“尚黑”之風?!墩撜Z注疏》稱“喪主素,吉主玄”,可見古人認為黑色與喜事關系密切。正如閩南語更完整地保留中原古音一般,自中原播遷而來的泉州人,或許在文化基因里也更好地保留了“尚黑”的傳統(tǒng)。
當然,泉州人自有一番更接地氣的解釋。在閩南婚俗里,新嫁娘入門時須“頭不見天,腳不踏地”,以防招惹邪祟并帶入夫家。為此,新娘頭遮米篩、腳踏火爐,以一系列莊重儀式求平安。為保證萬無一失,被認為有辟邪功能的烏巾,自然比一味喜慶的紅蓋頭更受人青睞了。
有趣的是,這烏巾在泉州地區(qū)還有另一番隱秘的意思。新嫁娘入門時,隨行的“好命婆”會在邊上念念有詞,稱“烏烏生達博”?!斑_博”二字指的便是男孩,可見泉州人正是借這一塊烏巾,祈求新婦能早日添上男丁呢!
(摘自騰訊·大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