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宜昌峽口區(qū)夏季暴雨天氣分型及多普勒雷達特征

2016-10-25 08:35趙嫻婷趙玉春汪小康柯丹王曉芳
暴雨災害 2016年4期
關鍵詞:東移液態(tài)水概念模型

趙嫻婷,趙玉春,汪小康,柯丹,王曉芳

(1.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暴雨監(jiān)測預警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武漢430205;2.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81;3.廈門市氣象局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廈門361012)

宜昌峽口區(qū)夏季暴雨天氣分型及多普勒雷達特征

趙嫻婷1,趙玉春2,3,汪小康1,柯丹1,王曉芳1

(1.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暴雨監(jiān)測預警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武漢430205;2.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81;3.廈門市氣象局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廈門361012)

利用區(qū)域雷達拼圖產品,結合探空、地面常規(guī)觀測資料,對2010—2012年6—7月湖北宜昌峽口區(qū)暴雨的天氣形勢進行分型,并分析不同天氣型下雷達回波演變的典型特征,可建立5種雷達回波暴雨概念模型,即副高邊緣Ⅰ型、副高邊緣Ⅱ型、低槽東移型、低渦暖切型和低壓型。(1)副高邊緣型中,副熱帶高壓北抬至湖北境內,雷達回波帶呈東西向或東北—西南向分布。I型中,宜昌南側和北側生成的強回波逐漸向宜昌峽口區(qū)匯合。Ⅱ型中,主要受強回波東移影響。(2)低槽東移型中,副熱帶高壓位于長江以南,雷達回波帶呈東北—西南走向,強回波也呈東北—西南向東移影響宜昌峽口區(qū)。(3)低渦暖切型中,副熱帶高壓偏南偏弱。雷達回波帶呈準東西走向,強回波較少出現。(4)低壓型中,低層西南或華南存在低壓橫槽(倒槽),受閉合低壓東北側氣流影響,強回波相繼向西北方向移動。(5)副高邊緣型和低槽東移型中,強回波的回波頂高和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較高。

峽口區(qū);天氣分型;雷達組合反射率;回波頂高;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

趙嫻婷,趙玉春,汪小康,等.宜昌峽口區(qū)夏季暴雨天氣分型及多普勒雷達特征[J].暴雨災害,2016,35(4):334-343

ZHAO Xianting,ZHAO Yuchun,WANG Xiaokang,et al.Weather classification and Doppler radar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rainstorm in Yichang gap district[J].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2016,35(4):334-343

引言

暴雨是天氣尺度和中小尺度影響系統(tǒng)共同作用的產物,由于其復雜性與多變性,暴雨的準確預報一直是氣象工作中的難點和焦點。目前,雷達監(jiān)測是短臨預報中的重要探測手段,具有時空分辨率高的特點,在暴雨預報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長期以來,我國氣象工作者對暴雨天氣的雷達回波特征進行了大量的個例研究[1-9],并總結出了很多有意義的雷達回波概念模型。項經魁[10]利用武漢雷達探測資料從回波形態(tài)上分為帶狀、渦旋絮狀、集合強單體三大類。江玉華[11]研究了多次西南渦大暴雨雷達回波,從回波結構強度上分為穩(wěn)定型、對流型、混合型3種類型。劉健等[12]利用恩施714天氣雷達資料對恩施強降水回波進行分型指出存在帶狀、團狀、對流單體群、強雷暴單體4種類型。邵本軍[13]利用黑龍江伊春市711雷達資料,研究指出強對流天氣回波除了指狀、鉤狀、“V”型缺口外還有帶狀、彌合型和鋒生型。張家國等[14]研究指出湖北省典型區(qū)域型暴雨雷達回波形態(tài)有逗點狀暴雨回波、渦旋狀暴雨回波、渦帶結合型暴雨回波和帶狀暴雨回波等4類。這些概念模型的建立是主要基于雷達回波的特征進行分型,還有些研究是基于不同天氣形勢建立的雷達回波暴雨模型。徐雙柱等[15]概括出5種武漢城區(qū)暴雨概念模型:中尺度低壓倒槽型、中尺度南低北切型、中尺度倒槽型、中尺度冷鋒型、中尺度低壓串型。陳秋萍等[16]建立了3種閩中北短時暴雨雷達回波概念模型:冷式切變(或槽)影響型、西南氣流影響型、副高型。周文志等[17]建立了低渦急流型、深槽切變急流型以及副高加強急流型三種廣西大范圍急流暴雨的短期預報模型。孫瑩等[18]建立了臺風外圍型塊狀回波、有無急流型帶狀回波、絮狀回波、渦旋狀回波6類桂林地區(qū)雷達回波概念模型。對于宜昌地區(qū)雷達回波特征,周建志等[19]分析1998年8月27日宜昌暴雨指出在宜昌市南北形成的中尺度帶狀條塊狀雷達回波,向宜昌靠近,且在宜昌附近合并增強。汪應瓊等[20]對宜昌2004-2009年強對流天氣中的超級單體風暴研究指出超級單體風暴反射率因子的低層出現鉤狀、或向著入流方向突起、或密實塊狀等回波特征。

宜昌地處鄂西山區(qū)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形復雜,呈喇叭口狀,夏季暴雨多發(fā),常造成重大損失。以往對宜昌暴雨雷達回波的研究中,多從個例或者雷達回波結構的角度進行分析,結合天氣形勢分型對雷達回波組織演變特征的研究較少,本文即運用2010—2012年區(qū)域雷達拼圖,結合高空、地面等常規(guī)觀測資料對不同天氣型下的雷達回波特征進行分析,并總結出相應的暴雨雷達回波天氣模型,以期對暴雨預報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1 資料與方法

本文所用資料為2010—2012年6—7月華中區(qū)域23個站(包括長沙、南昌、常德、岳陽、重慶、九江、黔江、恩施、荊州、武漢、宜昌、萬州、南充、達州、隨州、十堰、安康、阜陽、駐馬店、南陽、漢中、商丘、西安)SWAN雷達拼圖組合反射率、回波頂高、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產品以及探空、地面常規(guī)觀測資料。

宜昌峽口區(qū)為喇叭口地形,宜昌、夷陵區(qū)2站位于峽口地形的北側,宜都、長陽2站位于峽口地形的南側。根據宜昌、宜都、長陽、夷陵區(qū)4個氣象站24 h降水量資料來判別暴雨日,4站中有1站以上24 h降水量大于50 mm即為一個暴雨日。同時對所選出的暴雨日天氣形勢進行診斷和分型,并對不同天氣類型下雷達組合反射率、回波頂高、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的演變特征進行診斷分析。

統(tǒng)計得到2010—2012年宜昌峽口區(qū)共有16個暴雨日,具體如表1所示。由于未獲得2010年7月24日的區(qū)域雷達拼圖產品,故只對其進行天氣分型,對雷達回波特征的診斷分析中未能包含該日。

2 天氣分型及多普勒雷達特征

根據天氣形勢和多普勒雷達特征,將2010—2012年宜昌峽口區(qū)出現的16個暴雨日分為4種天氣類型,如表1所示,副高邊緣型共出現6日,低槽東移型出現4日,低渦暖切型出現2日,低壓型出現4日。

表1 2010—2012年6—7月宜昌峽口區(qū)暴雨日要素及天氣分型Table 1 Rainstorm days and weather classification of rainstorm inYichang gap district in summer from 2010 to 2012

2.1副高邊緣型

2.1.1天氣形勢及模型

該型共出現6日,占暴雨日總數的37.5%。此型暴雨主要發(fā)生在7月。圖1給出成熟階段的副高邊緣型雷達回波暴雨概念模型。500 hPa上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強盛,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qū),588 dagpm線北抬至湖北境內,副高脊線在25°N以北,西伸脊點在110°E以西。河套附近或以東為低槽,槽后脊前偏北氣流與副高外圍西南氣流在湖北交匯。700 hPa或850 hPa上湖北南側出現12 m·s-1以上的西南急流,850 hPa存在明顯的低渦切變。副高、西南急流、低渦切變的共同作用致使暴雨的發(fā)生。此型中副高的形態(tài)又可細分為2類(Ⅰ型和Ⅱ型),Ⅰ型和Ⅱ型各出現3日,Ⅰ型中副高呈東西向分布(圖1a),低層西南氣流偏西分量大,切變線呈準東西向,雷達回波主體呈東西向帶狀分布,40 dBz以上強回波也呈東西向分布,宜昌峽口區(qū)回波頂高可達18 km以上,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在15 kg·m-2以上;Ⅱ型中副高呈東北—西南向分布(圖1b),低層西南氣流偏南分量大,切變線呈東北—西南走向,雷達回波主體呈東北—西南向帶狀分布,強回波也呈東北—西南向經過宜昌峽口區(qū),回波頂高可達16 km以上,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可達15 kg·m-2以上。

2.1.2雷達回波演變特征

主要以2010年7月8日為例,來分析副高邊緣Ⅰ型中雷達回波的發(fā)展演變。

2010年7月8日08時00分(北京時,下同),主要雷達回波區(qū)呈東南—西北向分布,位于陜西南部、河南南部及湖北、安徽交界處,鄂西南出現零散回波。之后鄂西不斷有零散回波生成消散,但未對宜昌峽口區(qū)造成顯著影響。7月8日12時42分(圖2a),宜昌北部出現回波a,南側出現回波b和回波c。回波頂高8 km以上,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在5 kg·m-2以上(圖略)。8日13時24分(圖略),回波a逐漸發(fā)展成線狀,回波b減弱,回波c增強,8日14時00分(圖2c),回波a與東側回波合并后增強,逐漸南壓,回波b減弱消散,回波c繼續(xù)增強,并北抬?;夭╝和回波c的頂高已增至18 km以上,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也增至15 kg·m-2以上。8日15時48分(圖2e),回波a和回波c,均已發(fā)展為40 dBz以上的線狀強回波,接近宜昌峽口區(qū),與峽口區(qū)地形走勢相近,呈喇叭口形狀分布,回波頂高維持在18 km以上(圖8a),垂直液態(tài)水含量15 kg·m-2以上區(qū)域擴大(圖8b)。之后回波a和回波c逐漸合并(圖略),在宜昌峽口區(qū)穩(wěn)定維持,與周邊強回波在湖北省南部構成東西向線狀強回波帶。8日17時30分(圖略),強回波帶逐漸南移,宜昌峽口區(qū)強回波也逐漸減弱消散。

副高邊緣Ⅰ型中2010年7月3日和7月15日雷達回波發(fā)展演變與7月8日相似。宜昌南側和北側生成的雷達回波逐漸發(fā)展增強并向宜昌移動,在宜昌峽口區(qū)匯合,造成該地區(qū)暴雨的發(fā)生。該型中3日的暴雨均出現在峽口區(qū)的南側(圖略)。

主要以2011年7月24日為例,來分析副高邊緣Ⅱ型中雷達回波的發(fā)展演變。

2011年7月24日08時00分(圖略),陜西南部、湖北西部、重慶等地出現零散回波,逐漸向東北方向移動。重慶境內的回波逐漸移入鄂西,鄂西南也不斷有新的回波生成。7月24日14時18分(圖2b),宜昌西側形成三條平行的東西向線狀強回波a,b,c,經過逐漸發(fā)展合并,7月24日15時30分(圖略),回波a、b、c合并為線狀強回波d,回波頂高在18km以上,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在20 kg·m-2以上,呈東北—西南走向,影響宜昌峽口區(qū)北側降水。同時,回波d的西南側又有新的回波e生成。7月24日16時00分(圖2d),回波d逐漸向東北移,強度減弱?;夭╡發(fā)展增強,其北側又有新的回波f生成,回波e和回波f逐漸向東北方向移動。7月24日17時24分,回波e和回波f已與減弱的回波d合并形成強回波g,回波頂高在16 km以上(圖8c),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在15 kg·m-2以上(圖8d)。也呈東北—西南走向,繼續(xù)影響宜昌峽口區(qū)(圖2f)。7月24日17時48分(圖略),回波g逐漸東移減弱消散。

副高邊緣Ⅱ型中2010年7月17日的雷達回波演變與2011年7月24日相似。主要在宜昌峽口區(qū)的北側形成東北—西南向強回波帶,造成2日的暴雨都出現在峽口區(qū)的北側。2011年7月30日副高較其余2日強度偏弱,587 dagpm線位于湖北境內,雷達回波演變與其余2日也略有差別,宜昌南側有大范圍回波形成,但是由于其低層切變呈東北—西南走向,強雷達回波也呈南北向分布,也把該日歸為副高邊緣Ⅱ型,該日暴雨同樣出現在峽口區(qū)北側。

2.2低槽東移型

2.2.1天氣形勢及模型

該型出現4日,占暴雨日總數的25.0%。此型中2個暴雨日出現在6月,其余2日出現在7月。圖3給出成熟階段的低槽東移型雷達回波暴雨概念模型。500hPa上副高強盛,位于長江以南地區(qū),副高脊線在25°N左右,西伸脊點達120°E以西。陜南、川東一帶存在明顯低槽,低層冷切變也位于陜南川東,湖北以南地區(qū)出現強盛西南風。雷達回波主體位于500 hPa槽前,呈東北—西南走向,與中層槽線和低層冷式切變線走勢一致。強回波帶也呈東北—西南走向?;夭敻呖蛇_12 km以上,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在10 kg·m-2以上。

2.2.2雷達拼圖演變特征

主要以2011年6月17日為例,來分析低槽東移型中雷達回波的發(fā)展演變。

2011年6月17日08時00分(圖略),500 hPa槽線位于陜南川東一帶,700 hPa低渦位于四川盆地,冷切位于陜南川東,呈東北西南走向,雷達回波位于切變線以東,也呈東北-西南走向。隨著中層低槽、低層低渦切變的東移,整體回波帶也緩慢向東移動,回波帶的東南側不斷有新的回波形成,并向東北方向移動,逐漸合并到回波帶內。6月17日15時18分(圖4a),回波帶已經移入鄂西,回波帶東南側湘北地區(qū)有新的回波a、b、c生成?;夭敻咴? km以上,垂直液態(tài)水含量在5 kg·m-2以下(圖略)。6月17日18時18分(圖略),回波a和回波b逐漸發(fā)展合并形成回波d,移至鄂西南,回波c發(fā)展增強,形成南北向帶狀回波,回波頂高增至12 km以上,垂直液態(tài)水含量在10 kg·m-2以上(圖略)。6月17日19時30分(圖4c),回波d已經并入回波帶,并且出現40 dBz以上的強回波,其南側與回波c北側相連接。6月17日20時06分(圖4e),回波d已發(fā)展呈線狀強回波,位于宜昌南側,北端經過宜昌峽口區(qū),南端不斷有新回波并入,整體緩慢向東移動?;夭敻呔S持在12 km以上(圖8e),垂直液態(tài)水含量維持在10 kg·m-2以上(圖8f)。6月17日22時30分(圖略),線狀強回波已移至宜昌以東,不再影響宜昌峽口區(qū)。

低槽東移型中2011年6月23日和2011年7月22日的雷達回波演變也是在回波帶東側有新回波生成,逐漸向東北移動并加強,形成東北—西南走向強回波帶影響峽口區(qū)。2010年7月9日宜昌峽口區(qū)強回波較少出現,但因為其天氣形勢和雷達回波帶走勢與其余三日較為相似,也將其歸為低槽東移型。2011年6月23日暴雨出現在峽口區(qū)北側,2011年6月17日峽口區(qū)南北兩側4個站均出現暴雨,南側降水更強。2010年7月9日和2011年7月22日暴雨均出現在峽口區(qū)南側。

2.3低壓型

2.3.1天氣形勢及模型

該型出現4日,占暴雨日總數的25%。該型中2個暴雨日出現在6月,2個暴雨日出現在7月。圖5給出成熟階段的低壓型雷達回波暴雨概念模型。500 hPa上副高偏弱,東退至洋面上或者明顯北抬,位于長江以北。700 hPa和850 hPa上西南或華南地區(qū)存在閉合低壓,低壓橫槽或倒槽影響湖北地區(qū)。700 hPa和850 hPa上湖北南側存在風速大值區(qū),700hPa上鄂西多為東南風,850 hPa上鄂西多為偏東風。雷達回波帶呈塊狀分布,受閉合低壓或外圍東北側東南氣流的影響,多個強回波帶生成并向西北方向移動?;夭敻咴?0 km以上,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在5 kg·m-2以上。

2.3.2雷達拼圖演變特征

主要以2012年6月25日為例,來分析低壓型中雷達回波的發(fā)展演變(圖4)。

2012年6月25日08時00分(圖略),大范圍雷達回波位于陜南、重慶和鄂西等地,陜南的回波帶逐漸向東移動,重慶鄂西的回波逐漸東移并減弱消散。6月25日11時42分(圖4b),湖北以南湘中地區(qū)出現回波a和回波b,回波a逐漸向東北移動,回波b發(fā)展增強逐漸向西北移動。回波頂高在8 km以上,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在1 kg·m-2以上(圖略)。6月25日19時00分(圖4d),回波a和回波b已合并為回波c?;夭╟的北側形成線狀強回波,逐漸向西北移動影響宜昌峽口區(qū)?;夭敻咴? km以上,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增至5 kg·m-2以上(圖略)。湘中有新回波d生成,逐漸向北移動,新回波在其南側生成,逐漸北移合并到回波d中。6月25日23時36分(圖4f),回波d已與回波c相連,d中北側回波發(fā)展為強回波,逐漸北移合并到回波c中,南側回波逐漸減弱消失。回波頂高增至10 km以上,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維持在5 kg·m-2以上(圖略)。6月26日01時54分(圖略),回波c北側形成線狀強回波,向西北方向移動影響宜昌峽口區(qū),之后又有多個強回波生成并西北移,6月26日07時54分(圖略),宜昌東南再次形成東北-西南向線狀強回波。

低壓型中2012年6月26日、2012年7月23日中也是多個回波在宜昌東南發(fā)展加強,相繼向西北移動,不斷影響宜昌峽口區(qū),造成該地區(qū)暴雨的發(fā)生。該型中4日的暴雨均出現在峽口區(qū)南側。

2.4低渦暖切型

2.4.1天氣形勢及模型

該型出現2日,占暴雨日總數的12.5%。該型中2個暴雨日均出現在6月。圖6給出成熟階段的低渦暖切型雷達回波暴雨概念模型。500 hPa上副高偏南偏弱,588線位于華南沿海,副高脊線位于20°N附近,西伸脊點達120°E以西。500 hPa上低槽位于陜南川東,700 hPa和850 hPa上有低渦活動,700 hPa低渦位于四川盆地,暖切伸至湖北地區(qū)。850 hPa上低渦位于重慶一帶,暖切伸至湘北地區(qū)。700 hPa和850 hPa上湖北以南存在低空急流。雷達回波帶呈準東西向分布,與低層暖切變走勢較為一致,回波強度多在40 dBz以下,較少出現40 dBz以上的強回波,以35 dBz以下的層狀降水回波影響為主?;夭敻咴? km以上,垂直液態(tài)水含量在1 kg·m-2以上。

2.4.2雷達拼圖演變特征

主要以2011年6月13日為例,來分析低渦暖切型中雷達回波的發(fā)展演變。

2011年6月13日08時00分(圖略),川東、鄂東等地區(qū)存在大范圍回波,鄂西回波少而零散。川東回波不斷發(fā)展,逐漸東移進入鄂西地區(qū)。6月13日14時12分(圖7a),宜昌峽口區(qū)出現30 dBz以上零散回波,西側存在30 dBz以上的片狀回波a,南側湘中出現新生回波b。6月13日18時18分(圖7b),回波a逐漸東移影響宜昌地區(qū),回波頂高在10 km以上,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在1 kg·m-2以上(圖略),西南側生成新回波c。回波b范圍擴大,強度加強,逐漸東移,新回波在其西側生成。6月13日19時18分(圖7c),回波b東移至湘贛交界,西側新回波向西北發(fā)展?;夭╝南側出現回波d,回波d不斷發(fā)展增強,并與回波b西側逐漸連接到一起。22時18分(圖7d),回波d已發(fā)展為南北向回波帶,30 dBz以上的回波不斷向東北方向移動影響宜昌附近峽口區(qū)?;夭敻咴? km以上,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在1 kg·m-2以上(圖略)。6月13日23時18分(圖略),隨著回波帶d的東移,對宜昌附近峽口區(qū)的影響逐漸減弱?;夭╟已發(fā)展為恩施附近的片狀回波。6月14日01時36分(圖略),回波c接近宜昌,與宜昌南側新生回波不斷合并發(fā)展,繼續(xù)東移影響宜昌峽口區(qū)。

低渦暖切中2010年6月7日的雷達回波演變與6月13日相似,35 dBz以下的回波在宜昌西側和南側發(fā)展,相繼東移或東北移,不斷影響宜昌峽口區(qū)。該型中2日的暴雨均發(fā)生在峽口區(qū)南側。

3 結論

本文運用區(qū)域雷達拼圖組合反射率、回波頂高和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產品,結合探空、地面常規(guī)觀測資料,對2010—2012年6—7月湖北宜昌峽口區(qū)暴雨日的天氣形勢進行分型,并研究了不同天氣型下雷達回波演變的典型特征,可建立4種雷達回波暴雨概念模型:

(1)副高邊緣型中,副熱帶高壓強盛,588 dagpm線多位于湖北境內,呈東西向或東北—西南向,成熟階段的雷達回波帶與850 hPa上切變線走勢一致,也呈東西向或東北—西南向分布,副高邊緣I型中,宜昌南側和北側生成的回波逐漸發(fā)展增強并向宜昌移動,在宜昌峽口區(qū)匯合。副高邊緣Ⅱ型中回波東北移,發(fā)展成東北—西南向的強雷達回波帶影響宜昌峽口區(qū)。此型中強回波的回波頂高可達16 km以上,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可達15 kg·m-2以上。I型中暴雨均出現在峽口區(qū)南側,Ⅱ型中暴雨均出現在峽口區(qū)北側。

(2)低槽東移型中,副熱帶高壓強盛,位于長江以南,陜南川東一帶存在明顯低槽,低層有低渦切變,雷達回波位于500 hPa槽前,呈東北—西南走向,與中層槽線和低層冷式切變線走勢一致,新回波在回波帶東南側生成,強回波呈南北向經過宜昌峽口區(qū)。回波頂高可達12 km以上,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在10 kg·m-2以上。

(3)低壓型中,副高較弱或北抬至長江以北,低層西南或華南地區(qū)存在低壓橫槽(倒槽),受閉合低壓或外圍東北側東南氣流的影響,回波相繼從宜昌東南向西北方向移動并發(fā)展增強,不斷影響宜昌峽口區(qū),回波頂高在10 km以上,垂直累積液態(tài)水含量在5 kg·m-2以上。該型中暴雨均出現在峽口區(qū)南側。

(4)低渦暖切型中,副高偏南偏弱,588 dagpm線位于華南沿海,700 hPa低渦位于川東,暖切伸至湖北地區(qū)。雷達回波帶呈東西走向,與700 hPa暖切變走勢一致,35 dBz以下的回波在宜昌西側和南側發(fā)展,相繼東移影響宜昌峽口區(qū),回波頂高在8 km以上,垂直液態(tài)水含量在1 kg·m-2以上。該型中暴雨均出現在峽口區(qū)南側。

本文根據天氣形勢分型,并結合雷達回波演變特征建立多種雷達回波暴雨模型,但是由于資料有限,所選個例較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模型的實用性還需要更多個例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和驗證。另外,特定天氣形勢下多個個例雷達回波的演變特征及降水落區(qū)的分布較為一致,天氣形勢及喇叭口地形對其產生的影響,亟待運用新型觀測資料或數值模式等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1]黃小玉,姚蓉,葉成志,等.梅雨鋒引發(fā)的“03.7”特大暴雨雷達回波分析[J].氣象,2008,34(8):45-50

[2]李向紅,唐熠,鄭傳新,等.一次多種強對流天氣過程的雷達回波特征分析[J].氣象,2010,36(8):61-71

[3]諶蕓,孫軍,徐珺,等.北京721特大暴雨極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觀測分析及思考[J].氣象,2012,38(10):1 255-1 266

[4]劉國忠,黃嘉宏,曾小團,等.引發(fā)廣西兩次嚴重山洪地質災害的暴雨過程分析[J].氣象,2013,39(11):1 402-1 412

[5]茍阿寧,吳濤,高琦,等.襄陽一次強雷暴過程的雷達回波與地閃特征分析[J].暴雨災害,2012,31(4):365-372

[6]彭雙姿,姚蓉,劉從省,等.“2010·05”湘中突發(fā)性強降水過程雷達回波特征分析[J].暴雨災害,2010,29(4):363-369

[7]王立華,尹恒,姚道強,等.鄂西北一次局地大暴雨過程的多普勒雷達回波分析[J].暴雨災害,2009,28(3):246-250

[8]馮晉勤,石燕,羅小金,等.2010年“6·15”閩西大暴雨過程中尺度特征分析[J].暴雨災害,2010,29(4):337-343

[9]朱軼明,班顯秀,劉小東,等.遼寧一次暴雨天氣過程的多普勒雷達層狀云降水回波特征分析[J].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2014,37(1):55-61

[10]項經魁.武漢數字化天氣雷達回波特征和短時預報應用[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90,13(4):587-591

[11]江玉華.西南渦大暴雨雷達回波特征[J].氣象,1991,17(10):35-38

[12]劉健,王高澤.恩施雷達強降水回波分型[J].湖北氣象,1995,14(3):29-31

[13]邵本軍.強對流天氣的雷達回波分析與預報[J].氣象,1998,24(10):34-27

[14]張家國,王玨,黃治勇,等.幾類區(qū)域性暴雨雷達回波模型[J].氣象,2011,37(3):285-290

[15]徐雙柱.武漢市城區(qū)暴雨的衛(wèi)星云圖和雷達回波研究及其概念模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32(2):229-234

[16]陳秋萍,余建華,黃美金.閩中北短時暴雨概念模型[J].氣象科技,2005,33(2):115-119

[17]周文志,唐熠,王艷蘭,等.低空急流暴雨天氣概念模型及其雷達回波特征分析[J].災害學,2011,26(4):14-18

[18]孫瑩,王艷蘭,唐熠,等.短時暴雨天氣雷達回波概念模型的建立[J].高原氣象,2011,30(1):235-244

[19]周建志,關世雄,王彥芳.宜昌“98.8.27”大暴雨雷達回波特征分析[J].湖北氣象,1999,(2):12-14

[20]汪應瓊,李芳,姜玉印,等.湖北宜昌超級單體風暴發(fā)生的環(huán)境條件分析[J].暴雨災害,2013,32(1):53-61

(責任編輯:鄧雯)

Weather classification and Doppler radar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rainstorms in Yichang gap district

ZHAO Xianting1,ZHAO Yuchun2,3,WANG Xiaokang1,KE Dan1,WANG Xiaofang1

(1.Hubei Key Laboratory for Heavy Rain Monitoring and Warning Research,Institute of Heavy Rain,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Wuhan 430205;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3.Laboratory of Straits Meteorology,Xiamen Meteorological Bureau,Xiamen 361012)

Based on radar mosaic products and regular observational data,the weather patterns of rainstorm in Yichang gap district of Hubei province in June and July of 2010-2012 are classified.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dar echo under different weather types are analyzed,and five types of conceptual models of radar echo for heavy rain are created.The models include the tropical high edgeⅠmodel,the tropical high edgeⅡmodel,the trough moving eastwards model,the vortex and warm shear model and the depression model.(1)In the subtropical high edge model,the subtropical high approaches northward to Hubei Province and the radar echo band exhibits the direction from east to west or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InⅠmodel,the strong radar echo lines from the south and north of Yichang join at Yichang gap district. nⅡmodel,it is affected by strong radar echo moving eastward.(2)In the trough moving eastwards model,the subtropical high locates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The radar echo band exhibits northeast-southwest in direction and the strong radar echo move eastward and influence the gap district in Yichang.(3)In the vortex and warm shear model,the subtropical high has the south-central position and weaker strength.The radar echo belt shows quasi east-west direction distribution,and strong radar echo occurs rarely.(4)In the depression model,the closed low pressure and transverse(inverted)trough occurs in Southwestern China or South China.The strong radar echo that is affected by he southeast flow of the closed low pressure moves continually northwestward.(5)In the subtropical high edge model and the trough moving eastwards model,the radar echo top and the 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are high.

gap district;weather classification;radar reflectivity;echo top;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P458.1+21.1

A

10.3969/j.issn.1004-9045.2016.04.005

2015-11-01;定稿日期:2016-03-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375057,41541037);公益性行業(yè)(氣象)科研專項(GYHY 201206003,GYHY201306016);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2014LASW-A05);暴雨監(jiān)測預警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暴雨研究開放基金(IHR201303)

趙嫻婷,主要從事暴雨機理研究。E-mail:yingzi190110@163.com

猜你喜歡
東移液態(tài)水概念模型
網絡服裝虛擬體驗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開發(fā)
基于微波輻射計的張掖地區(qū)水汽、液態(tài)水變化特征分析
Ka/Ku雙波段毫米波雷達功率譜數據反演液態(tài)水含量方法研究
零下溫度的液態(tài)水
火星上發(fā)現第一個液態(tài)水湖
基于“認知提升”的體系作戰(zhàn)指揮概念模型及裝備發(fā)展需求
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與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間的內在機理分析
某高校團委信息管理系統(tǒng)構建研究
河北棉區(qū)戰(zhàn)略東移穩(wěn)棉增糧的決策依據
論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東移
香河县| 汝南县| 桦川县| 沙河市| 通州区| 定陶县| 迭部县| 山东省| 贵定县| 吐鲁番市| 姚安县| 宜黄县| 宜州市| 唐海县| 诸暨市| 江阴市| 新乡市| 武冈市| 章丘市| 南召县| 赣榆县| 松江区| 南陵县| 宽甸| 竹山县| 岢岚县| 梓潼县| 敖汉旗| 江门市| 香河县| 建始县| 云林县| 芦溪县| 开远市| 萝北县| 孟州市| 九龙坡区| 桃园市| 聂拉木县| 会泽县| 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