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
人常說人老先老腿。其實,先老的應該是眼,會是眼睛看東西先有些模糊了,也就是人們說的眼睛開始花了。杜甫的詩“老年花似霧中看”,就是人老眼花昏蒙時最形象生動的說明。所以,俗語說:花不花,四十八。這樣的年紀,顯然是早于腿力的衰退的。
同樣是老花眼,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眼中鏡像,有人可以是眼前如冬季萬木凋零灰蒙蒙一片,有人則可以是一樣如春花燦爛似錦。這不在于僅僅是戴上老花鏡的緣故,而主要取決于人老之后的心態(tài)。
讀晚年的放翁詩,就有后者的感覺。并不是那時候放翁不老,眼睛沒花,花是肯定早就花了,那時候有沒有老花鏡我不清楚,但老來放翁的眼睛里看見的東西,確實比一般老年人看得豐富多彩而富于情趣。
“綠葉忽低知鳥立,青萍微動覺魚行。”他看得多么清楚,多么仔細。在綠葉之間和青萍瞬間的忽高忽低和微微一動時,便察覺出鳥和魚的心思和舉動來。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眼神?
“旱余蟲鏤園蔬葉,寒淺蜂爭野菊花?!焙登橹械那榫?,秋寒時的情景,放翁眼睛里看到的是多么細致而別致。那小小的蟲子和蜜蜂,都能夠如工筆草蟲畫家一樣,被他一一捕捉到。這是一雙老花眼嗎?
“巢干燕乳蟲供哺,花過蜂閑蜜滿房?!蓖瑯訉懴x寫蜂,在春夏生機旺盛的時候,是完全不一樣的情景。蟲子只能舍己為人供燕子吃了;蜜已釀滿,工作圓滿,蜜蜂可以清閑自在地飛了。那蜂和蟲都帶有了感情,其實是放翁自己的感情,是既可以做蟲哺育他人,也可以做蜂逍遙閑適,這不恰恰是老來的兩種心境和心情嗎?可見,眼睛是由心境和心情指揮的。心境和心情不一樣,眼睛里看到的東西也就不一樣。
再看“花貪結子無遺萼,燕接飛蟲正哺雛?!笔巧弦宦?lián)燕子捕蟲哺雛的另一種寫法,或者是補寫;而寫花則是上一聯(lián)的延長線,花期過后結子時節(jié)的豐滿;一個貪字,一個接字,將這兩種狀態(tài)寫得多么生動有趣,充滿活靈活現(xiàn)的動感。是放翁眼睛觀察得厲害,其實,更是放翁心境和心情與年輕人一樣充滿生機盎然,才會讓他自己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也讓我們感受到放翁的筆,真的是細若繡花針,為我們繡出一幅幅姿態(tài)各異的鄉(xiāng)間繡花樣來。
有時候,晚年的放翁的心境不僅如年輕人,更像一個孩子,“老翁也學癡兒女,撲得流螢露濕衣”。與其說這是一種對詩書寫的方式,不如說更是對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對生命的一種放松。如此,老花眼中才能看到小小的流螢,和如孩子一樣多的情趣和樂趣。
讓自己心境放寬心情放松的方法有多種,讀書不見得最佳卻是其中的一種。晚年放翁的詩中不少寫到讀書、抄書?!肮偶堄颤S臨晉帖,矮箋勻碧錄唐詩”;“藜粥數(shù)匙晨壓藥,松肪一碗夜觀書”;“素壁圖嵩華,明窗讀老莊”;“淺傾家釀酒,細讀手抄書”……一直到八十多歲的時候,他還寫出了“豈知鶴發(fā)殘年叟,猶讀蠅頭細字書”。八十多歲的高齡,還能讀蠅頭細字,放翁難道沒有老花眼嗎?顯然不是,而是心境和心情,是讀書讓心境拓寬,讓心情放松,便也讓眼睛的視力與視野和常人不大一樣。
心境和心情是老花眼最好的老花鏡配制。
(韓頌摘自《隴南日報》2016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