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榮
眾所周知,中國第一個租界,是上海租界??墒顷P于它的來歷,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說:“一定是英國軍隊拿著槍逼迫大清國劃割的!”但是,真相并非如此。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規(guī)定了英國人有權居住在上海,但是并沒有答應給英國人在上海劃一個租界。其實,是上海道臺宮慕久害怕中國人和英國人雜處易生事端,影響自己的烏紗帽,于是他自愿把上??h黃浦江的河灘上一塊不毛之地劃給英國人當租界。宮慕久和英國人簽訂的開辟上海租界的條約,名叫《上海租地章程》,簽署于1845年。當時,英國軍隊早就從大清國的土地上撤光了,與上海道臺宮慕久談判并簽約的,是英國領事巴富爾,一個文官,不是武官,更沒有英國軍隊參與談判。
這份《上海租地章程》,有這樣的文字:“……為曉諭事:前于大清道光二十二年奉到上諭內(nèi)關:英人請求于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許其通商貿(mào)易,并準各國商民人等摯眷居住事,準如所請,但租地架造,須由地方官憲與領事官體察地方民情,審慎議定,以期永久相安……”
這段文字是一個重要信號:道光皇帝要求宮慕久在安排英國人入住上海的時候,要小心,不要鬧出什么問題來,要“永久相安”。怎么樣才能“永久相安”?那就只有劃租界了:把英國人和中國人隔開來、互不往來,這樣才能“永久相安”。這里,把劃租界的動機交代得很清楚:并非出于英國軍隊的脅迫,而是出于皇帝老板要求“永久相安”的政治壓力。
不但上海租界是自愿劃割的,舊中國二十七個外國租界,自愿劃割的還有的是,廈門鼓浪嶼租界,也是清政府自愿、主動劃割的。
甲午戰(zhàn)爭之后,清政府害怕日本染指福建,故使出“以夷制夷”老招數(shù)——把西洋鬼子引入廈門,閩浙總督許應骙在給廈門地方官的電報里,寫得很明白:“……引洋人來鼓浪嶼,兼護廈門,東防日本……”在這里,一個“引”字,已經(jīng)把話說得很明白了。
天津美租界,也是清政府不但自愿、而且是主動劃割給美國的。一開始,美國領事受寵若驚,還不敢要,舉棋不定之下,美國領事拍電報回華盛頓請示,首都華盛頓的官員們正在忙南北戰(zhàn)爭呢,無暇回復,美國領事又不敢貿(mào)然放棄(怕首都華盛頓事后追究責任),于是只好暫時接管。1880年、1896年,美國先后兩次向清政府提出歸還天津美租界,可是清政府的反應是:不作反應。到了1902年,美國領事無奈之下、只好將天津美租界轉(zhuǎn)送給英國,并入了英租界。
其實,大清國自愿給人劃租界這事兒,還有一個旁證,那就是比利時、意大利這些軍事小國,也和大清國簽約拿到了租界。對于比利時、意大利這些軍事實力比自己弱小的國家,大清國都劃給了他們租界,所以,如果再說劃租界是被迫的,實在是沒有人相信。
事情的真相是:劃租界并非出于被迫,而是清政府根本不想管洋人,讓洋人自己管洋人,是清政府最愿意的事。況且出租地塊又有地租可收,所以清政府并不感覺是多大的事兒。
以上是大清國自愿給別人劃割租界的事實,其實,還有讓你更掉眼鏡的:民國時,也自愿給洋人劃過租界。例如,二次革命時期,為了解決革命黨人盤踞在法租界搞顛覆政府活動的難題,1914年4月7日,袁世凱的北洋政府與法國駐上海領事簽訂了一份條約如下:1.法國承諾中華民國:法租界不得窩藏革命黨,一有查出,立即逮捕法辦或驅(qū)逐出境; 2.中華民國政府同意:法租界面積擴展至15150畝。
可見,出于政治目的,中方政府已經(jīng)不止一次劃割租界給外國,而且是自愿的,甚至是主動的。這就是殘酷的真相。
(摘自“鳳凰財知道”公眾微信號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