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漣
荷蘭人的直率成就世界領先的創(chuàng)新能力
●黎漣
因清潔海洋計劃而聞名全球的荷蘭青年斯萊特
中國人委婉,荷蘭人直率,幾乎是眾人皆知的事情。
哪一種溝通方式更有利于創(chuàng)新呢?中國人在和荷蘭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磋商或是談判擱淺無法順暢繼續(xù)下去的尷尬情景,好像是隔著一層誤解的迷霧有種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邊的感覺。咱中國人其實整個亞洲都習慣了用含蓄婉轉和比較外交的方式與人相處和交流,而荷蘭人講究直接的為人處事作風是我們很難欣賞和接受的。那么荷蘭人為什么這么直接呢?更有趣的問題是,他們的這種直接的交流方式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他們創(chuàng)建一個相互促進、獲得新的創(chuàng)意和科技的工作氛圍呢?
荷蘭人在交流中非常重視意思明確:說得越清晰明確越能減少誤會的產(chǎn)生。他們寧愿不給人解釋的余地,如果聽眾沒能理解那不是聽眾的錯,是你發(fā)言人的事!荷蘭人不僅喜歡向發(fā)言者提“為什么”這樣的問題,而且還習慣于公開站出來說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對荷蘭人來說“誠實”和“真實”是兩大美德。這種美德甚至比說話的人更重要,因此分量不是因為說話的人而是這個人說的話。因此荷蘭人有時說話重了,這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就很難習慣,聽了刺耳,因為我們在溝通上更講究微妙,講究給人于己多留周旋的余地。在理解方面責任不在發(fā)言人那兒而是在聽者那兒,聽者要自己揣摩其中的意思。
鹿特丹“最美菜市場”
此外,在交流中中國人還會顧及到我們的交流對象是誰,不會因為觀點不同而輕易和對方發(fā)生爭論。這也是因為我們不愿當著面讓對方由于被拒絕或是遭到反對而失面子。相反荷蘭人則鼓勵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各抒己見。如果員工的見解有根有據(jù),那荷蘭老板也會服輸聽取員工的意見進行改正。荷蘭人認為這是建立一個好團隊、并且激發(fā)每個人做得更好以致共同達到目標的前提條件。他們覺得承認錯誤也沒什么了不起的,也許有點兒難堪,可是對荷蘭人來說如果自己不承認錯誤而是被別人發(fā)現(xiàn)了錯誤那才叫丟人呢。因此在工作中不難聽到同事之間說“哦,我真是笨”或者“對不起,我不明白”之類的自責之詞。盡管荷蘭人不掩飾他們的想法和觀點,可是也不會因此而破壞了私人感情,他們在這方面公私分明——在工作時希望有一個和睦的互相尊重的合作氛圍。這一點又和我們中國人很像。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學生設計的膠囊列車
荷蘭人對中國人婉轉含蓄的表達往往按字面理解,這也是他們和中國人交往的絆腳石。比如,中國人拒絕對方往往不會直接說“不”,而是先組織一大堆諸如“我們再考慮考慮”或者“我們再研究研究你們的方案”之類的敷衍之詞。荷蘭人聽了這些話反而感到有戲,他們以為又有了繼續(xù)商談的空間——他們真的認為中國人會再看看再研究研究,他們的方案真的還有成功的機會。與此同時,中國人往往也會在和荷蘭人舉行商談的時候揣摩荷蘭人的字里行間,想琢磨荷蘭人的話外之音,然而荷蘭人就沒這個話外之音,言外之意。不久前,一個在荷蘭上市公司做人事經(jīng)理的中國人聽她的荷蘭老板對她說了些和她合作愉快之類的話,這讓她忐忑不安,覺得很難確定她老板說這話的真正的意思。她覺得也許老板話中有話,或是在暗示什么不太好的事情。
不過有些時候荷蘭人對中國式的直接也吃不消,尤其是初次見面的時候。中國式的直接多數(shù)都和個人隱私有關,比如中國人關心的是“你賺多少錢?”、“開什么車?”、“怎么還沒結婚?”和“怎么沒生孩子???”。荷蘭人認為提這些問題是不合體的。這些事情只能在家里在私密的環(huán)境里談。而中國人問這些問題只是想更好地認識一下對方,對對方有個總體的印象。中國人不認為這些問題是個人隱私要謹慎對待,因此公開談論這些事也不是中國人的社交禁忌。
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在不斷地革新,研究、嘗試、失敗、再嘗試、重新開始。但是通往羅馬的大道有很多條:荷蘭人的直率加上他們的才能讓他們做出許多偉大的創(chuàng)新。畢竟,在一個人人都能直抒己見、不用太多顧及人際間的情緒的工作氛圍里工作,這對員工間的互動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揮有很大的促進。不僅如此,在這種工作環(huán)境中,如果別人因為你沒有自己的方案,不敢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而對你皺眉頭的時候你自然會有動力挖掘自己的潛力了。也許荷蘭人的率直更符合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最后,也許荷蘭人這種不怕出錯和敢于承認錯誤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荷蘭人敢于沖出條條框框嘗試新事物的膽魄?!觯ㄕ院商m在線網(wǎng))(編輯/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