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
人民幣匯率不僅不等于人民幣資產,而且也不等于物價,準確地說,(被“高度管控”的)人民幣匯率與中國內地物價指數沒有正相關關系。過去八年,人民幣匯率一路升值,但中國老百姓實際感受的物價指數卻一路貶值,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人民幣匯率升值與中國勞動者的實際收入及物價水平關系不大,甚至經常出現(xiàn)負相關關系,而且連續(xù)多年。現(xiàn)在,人民幣匯率貶值了,中國的總體物價水平會不會降低呢?
首先要回答,為什么人民幣過去八年升值很多,但中國物價水平每年的平均漲幅卻高于西方主要國家呢?這是一個理論問題,但卻是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刻意回避的問題。其實它很簡單。首先,在通常情況下,匯率貶值與升值,與GDP有負相關關系,即匯率升值過快,經濟下滑壓力增加,相反,貨幣政策有意地壓低匯率,可以給宏觀經濟以復蘇的動力,比如西方國家普遍實行QE政策后,匯率競相貶值,對經濟有一定刺激作用(也存在很大爭議),復蘇跡象明顯,尤其是美國。但這樣的經濟學現(xiàn)象能不能照搬到中國呢?中國有的經濟學家測算,人民幣匯率貶值10%,能夠促使中國GDP回升1%。我認為,這種算法也要看階段,分階段,此一時彼一時,不是周期性現(xiàn)象,沒有絕對的線性關系。為什么?可以反問:過去八年,人民幣匯率一直升值,為什么GDP卻長期保持高速增長,而過去兩年,人民幣匯率一直在調整,宏觀經濟下行趨勢卻越加明顯呢?首先,匯率與GDP的線性關系很可能要看幾年,不會“立竿見影”,同時要想到,物價與宏觀經濟運行趨勢有著非常清晰的線性關系,即經濟下行,物價總水平是通縮的,經濟復蘇后,物價總水平也開始溫和復蘇,經濟加速,通貨膨脹也會相伴隨。因此,物價與GDP的線性關系是“絕對”的,與匯率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是相關聯(lián)的。按照這個推論,中國目前是處于通縮環(huán)境中。
按照經濟學理論,在中國經濟保持高速上行階段,人民幣匯率上行壓力很大,中國央行不得不通過不斷地買入外國貨幣及資產來壓制人民幣匯率升值,此時,中國央行將不得不釋放大量“空頭”人民幣——通過外匯占款科目引導貨幣發(fā)行,貨幣相對超發(fā),對物價有推升作用,是通貨膨脹的根源。過去多年,由于物價上漲壓力大得很,只能連續(xù)加息,緊縮貨幣,導致實體經濟貸款難、房地產行業(yè)貸款更難,因此中國的市場利率(影子銀行)很高,高利貸盛行,導致熱錢流入,經常賬盈余發(fā)虛,物價壓力反而越來越大。這一點,中國與歐美國家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簡單地拿歐美國家貨幣匯率與GDP的關系,包括匯率與物價的關系直接解釋中國經濟。
對人民幣匯率與物價的線性關系必須實事求是地分析,比如,當人民幣匯率進入貶值周期以后——需要兩三年,未來中國內地的物價總水平會不會逐步降低,或者緩慢提升呢?我認為,起碼在初期階段,尤其是在人民幣匯率急跌、暴跌階段,物價指數不可能大幅度降低!人民幣匯率處于下行通道,是通貨緊縮的結果,而不是起因,雖然匯率貶值直接壓低的是境外人民幣資產價格,但其作用力會傳導到境內,在初期階段將壓低整個資產價格,間接影響人民幣的絕對購買力。這是物價上漲的基礎動力。
同時,為了穩(wěn)定人心,大面積漲工資是肯定的,即使是在經濟下行階段,在財政虧空的時候,也要漲工資。當然,在宏觀經濟沒有根本好轉的情況下,漲工資就是發(fā)貨幣的代名詞,工資增加了,物價也會上漲。我認為,短期內不僅我們看不到物價大幅度回落,相反,要警惕物價大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