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茹
【摘要】多數(shù)人認為異化理論是青年馬克思時期的成果,本文按照馬克思世界觀從“人道主義的道德維度”向“唯物主義的歷史維度”轉變的邏輯線索具體駁斥了這種說法,通過對其青年和成熟時期著作的分析厘清了這一轉變過程。
【關鍵字】異化理論;人道主義的道德維度;唯物主義的歷史維度
異化理論是貫穿了馬克思一生的重要思想成果,只是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生了視角轉換——從“人道主義的道德唯物”轉向“唯物主義的歷史維度”。所謂異化理論“人道主義的道德維度”是指在青年馬克思時期,馬克思主要在抽象人性論的基礎上闡釋無產階級被壓迫被剝削的困境來批判社會;“唯物主義的歷史維度”指馬克思站在歷史發(fā)展進步的角度通過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把握來正確評價“異化”現(xiàn)象產生的合理性。
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一生的理論研究存在的斷裂地帶正是以“異化”為分界點的,筆者認為異化理論是貫穿馬克思一生的思想,均是對私有制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社會狀況的客觀描述和如實說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對異化理論做了概念界定和本質分析,是研究的邏輯起點,成熟時期的著作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站在唯物史觀立場上進行重塑。
一、異化理論的時代劃分
《博士論文》《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異化問題做了最初的探索,停留在研究精神層面和政治生活中的異化問題,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界定了異化的本質并總結出異化的“四個規(guī)定性”。《神圣家族》、《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等著作運用異化勞動的觀點進一步揭示了私有制異化。在《剩余價值學說史》和《資本論》中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fā)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研究來闡釋異化的本質,并從社會發(fā)展的層面對異化進行肯定性的論述。因此異化理研究視角在歷史觀從“人道主義的道德維度”轉變?yōu)椤拔ㄎ镏髁x的歷史維度”。
二、青年時期的異化觀
在青年馬克思時期,馬克思認為真正的勞動不僅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還在于勞動者在勞動中使得自身的智慧和體力得到發(fā)揮,而現(xiàn)實中勞動產品不僅不歸勞動者所有反而成為異己力量,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變成勞動者維持生存的手段,喪失了作為人的本質。因此馬克思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表明馬克思對于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異化理論進行根本性改造的完成。但此時馬克思主要還是從批判的視角出發(fā),并將這種批判描述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對異化的規(guī)定性均是從抽象的人本質出發(fā),并沒有深入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層面,在歷史觀上陷入了唯心主義的窠臼。
三、成熟時期的異化觀
《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等著作中馬克思的研究視角發(fā)生變化,從人道主義的道德維度逐漸轉向唯物主義的歷史維度。異化“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最后的狀態(tài),相反,它處于不斷運動的、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就此而言,在異化的概念中暗含著否定性的和批判性的概念”。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唯心史觀,深入到社會歷史領域思考異化暗含的物質關系,認識到異化是社會生產和發(fā)展的必經階段,勞動者和資本家均被異化,但是此時還沒有真正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角度對其進行界定。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得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命題?!榜R克思的研究活動中對勞動本身、勞動的一般規(guī)定性的研究更多地轉到對于‘社會勞動的研究”,“是在否定性辯證法的理論導引和人的世界歷史性存在的現(xiàn)實實證性研究的復合結構中對于勞動的本質研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寫道:“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業(yè)——共產主義一般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xiàn)一樣。而各個個人的世界歷史性的存在就意味著他們的存在是與世界歷史直接聯(lián)系的?!笨梢粤私獾酱藭r馬克思已經成為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
《共產黨宣言》中論述道:“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表明馬克思從唯物史觀的視角評價了資產階級的作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對唯物史觀進一步發(fā)展,提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的論斷和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概念,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蘊含著共產主義社會的物質萌芽和階級基礎。
通過一系列觀點不難看出異化現(xiàn)象存在于整個私有制社會中,馬克思一直沒有拋棄對異化理論的研究,只不過是以另一種不同的論述形式出現(xiàn)。
四、結語
異化理論是貫穿于整個馬克思研究一生,并存在著馬克思的一次世界觀的轉變,從歷史唯心主義的世界觀轉向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即半截子的唯物主義轉向徹底的唯物主義的轉變。
多數(shù)人對異化理論的解讀僅停留在青年馬克思階段,而沒有貫徹到成熟時期的相關著作研究,僅將異化理論理解為對四個規(guī)定性的論述而沒有深化到對社會生產關系的探討,僅僅停留在道德維度的研究而沒有進一步深入到歷史維度的研究。該文的寫作初衷就是要指出這一錯誤的方法,真正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把握異化理論,才能夠理解異化的真正含義,才能夠找出救治和發(fā)展社會的良方。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68.
[2] 肖恩·塞爾斯. 高雯君, 譯. 林 暉, 校.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勞動概念[J].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8: 380.
[3] 王 東, 林 鋒. 《資本論》異化觀新探——與《1844年手稿》異化觀的比較研究[J]. 北京: 江海學刊, 2007,3: 25.
[4] 董晉騫. 異化實踐論與異化勞動論的兩次哲學翻轉——馬克思異化思想新探[J].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1,39,1:10,11.
[5]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J].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