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楚瑩
【摘要】《野草》收入了魯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詩。迄今為止,對魯迅《野草》主題的解讀主要有孤獨、復(fù)仇、死亡等幾種觀點。本文試圖從魯迅的人生體驗、甘于“獨自消化”、魯迅作為“先覺者”與庸眾的對立等方面探析魯迅寫作《野草》時孤獨心境的原因。
【關(guān)鍵詞】魯迅;《野草》;孤獨;緣由
魯迅是20世紀中國最痛苦的靈魂之一,其《野草》深刻寫出了魯迅當(dāng)時的孤獨靈魂。文藝創(chuàng)造是“人類得以拋棄了一切虛偽和敷衍,認真地誠實地活下去的唯一的生活”,可以說,“孤獨”作為《野草》的基本主題之一,其中的隱晦情緒,正是魯迅經(jīng)歷了不如意的生活后情感的真實寫照?,F(xiàn)實中的“孤孑一身”到了筆觸下便流泄出難掩的空虛;胸有萬言而不得暢訴,久錮心中便成了“生命力受了壓抑而生的苦悶”,至于靈魂的寂寞。另外,魯迅先生的“難以直說”原因又有兩個方面:一是“不愿”說,怕自己的言語“毒害青年”;二是愿意說,但是作為與庸眾對立的“先覺者”,根本沒有傾訴的對象。
一、不如意的人生體驗
“文藝是純?nèi)坏纳谋憩F(xiàn);是能夠全然離了外界的壓抑和強制,站在絕對自由的心境上,表現(xiàn)出個性來的唯一的世界”,社會生活是文藝的源泉,文學(xué)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兑安荨繁闶窃馐芰艘欢ǖ默F(xiàn)實挫折后的魯迅的情緒、情感、性格甚至整個內(nèi)心世界各個側(cè)面的反映。《野草》收入的是魯迅1924~1926年間的散文詩,對該詩集孤獨主題的探析可從魯迅這段時期的心理特征入手。
自1906年迫于母親的壓力與朱安完婚后,魯迅一直和朱安維持著名存實亡的夫妻關(guān)系。其與許廣平相戀又面對情感與道德的兩難問題。1923年7月魯迅和周作人之間發(fā)生矛盾,次年兩人關(guān)系再次惡化。1924年秋,魯迅和現(xiàn)代評論派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論戰(zhàn);1925年相繼發(fā)生了女師大學(xué)潮、五卅運動等重大社會政治事件。于是,婚姻之痛、兄弟失和形成的內(nèi)部壓抑之力與“五四”落潮之后的外在社會壓抑之力扭結(jié)在了一起,使魯迅的情緒、心態(tài)處于沮喪、苦悶、壓抑且封閉的狀態(tài)。
二、由愛而生的“獨自消化”
魯迅身邊多的是青年朋友,他大可以向青年們傾倒憤怒、厭惡、震驚和悲痛等“苦水”。然而,他不愿意這樣做。說起對青年人的態(tài)度,魯迅無疑是關(guān)懷與愛護的。在雜文《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中,魯迅提出“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dān),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足可見他對青年深沉無私的關(guān)愛。
“魯迅的‘絕望的抗戰(zhàn),常常思慮不以自己戰(zhàn)陣中的別人的犧牲為代價,特別是他所愛護關(guān)懷的青年們”。魯迅先生也說過:“不愿將自己的思想,傳染給別人。何以不愿,則因為我的思想太黑暗,而自己終不能確知是否正確之故。”如果說,人生遭際導(dǎo)致的凄涼孤清的處境是無法避免的,那么,這時的孤獨卻是魯迅自己選擇的。
在魯迅眼里,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青年是中國未來的希望,須對遠方充滿希望和憧憬。而魯迅覺得自己的思想“太黑暗”了,深知自己身上有“毒氣和鬼氣”,他擔(dān)心自己“絕望”的心態(tài)和看穿一切后的沉穩(wěn)太過感染有為的青年。于是,魯迅選擇獨自“消化”自己對人生、對人性的晦暗消極的思考,這種自我犧牲無疑更增添了魯迅的孤寂情懷,他只能把這種情懷宣泄在筆觸下、紙張上。
三、“先覺者”的憤慨孑立
魯迅之所以孤獨,還在于他是新時代的啟蒙者、先覺者。先覺者能預(yù)見舊秩序的滅亡和新秩序的建立。可悲的是,他無法讓眾人都相信這些未來?!盎脽羝笔录岕斞竿葱牡乜吹矫撎ビ谂f社會的“庸眾”的麻木與愚昧。只有魯迅敢坦言:“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自以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峽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負責(zé)?!?這也體現(xiàn)出在強大封建勢力壓迫的中國,先覺者要探索出救國救民道路的艱難。
先覺者為群眾造福,得到的不是群眾的和支持,而是群眾對自己的冷漠和迫害。這是魯迅很早就思考的并引以為痛苦的主題。在魯迅的小說《藥》中,真正的英雄夏瑜懷著“這大清是我們大家的”這一信念,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卻急急忙忙趕著去“看”他被殺,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為閑聊的談資。夏瑜作為革命先驅(qū)的流血犧牲全都成了毫無意義的動作。與夏瑜一樣,魯迅在封建氣息籠罩下的中國也是一名孤身奮戰(zhàn)的先覺者,他在《野草》的雜感式散文里不斷進行默聲的抗爭。
可以說,《野草》中的每一個語言符號都滲透了魯迅孤獨的情感。從《希望》中因飽受折磨而發(fā)出“我的心分外地寂寞”之言,《雪》中“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悲壯覺悟,到《好的故事》里“美的人和美的事”消失后感到愈加唏噓,《過客》中的客“以幾近悲愴的孤獨姿態(tài)不停步地向前走去”,《野草》中處處出現(xiàn)了“孤獨”的代名詞?!肮陋殹背蔀榱唆斞冈谔囟〞r期作品的基本主題。有學(xué)者稱這部散文詩集是魯迅先生“自言自語”的“獨語”,筆者認為,把此處的“獨語”理解成“孤獨之語”也再合適不過了。
【參考文獻】
[1] 朱金順. 中國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經(jīng)典·魯迅卷[M]. 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11: 166.
[2] 肖振鳴. 魯迅讀書[M]. 桂林: 漓江出版社, 2013: 236.
[3] 北京魯迅博物館. 魯迅譯文全集(第2卷)[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230.
[4] 魯 迅. 魯迅自編文集·墳[M].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3: 97.
[5] 孫玉石. 現(xiàn)實的與哲學(xué)的——魯迅《野草》重釋[M].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1: 35.
[6] 陳鳴樹. 魯迅雜文札記[M].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2: 97.
[7] 魯 迅. 魯迅自編文集·華蓋集[M].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3: 47.
[8] 林賢治. 無聲的中國 魯迅散文[M]. 廣州: 花城出版社, 2013: 288.
[9] 魯 迅. 魯迅雜文精選[M]. 北京: 線裝書局, 2009: 56.
[10] 魯 迅. 魯迅自編文集·野草[M].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3: 21, 26.
[11] 汪 暉, 錢理群, 等. 魯迅研究的歷史批判·論魯迅2[M].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