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樺
風景必須“休假”,不能天天“上班”和“加班”。而落實風景的“休假福利”,也不能像人的“帶薪休假”那樣,基本靠呼吁、督促,而要真正落實
和人一樣,風景也需要休息。國內最早想到給風景“休假”的,大概是黃山景區(qū)的管理者。3月底,黃山著名景點西海大峽谷和天都峰結束封閉輪休期,重新對游人開放。報道稱,在天都峰,游道兩側的地被植物長勢喜人,部分被游人踐踏裸露的區(qū)域已被植物密集覆蓋。據悉,黃山景區(qū)近30年來堅持讓主要景點實行定期封閉“輪休”,每個輪休期3~5年。
黃山的風景“輪休”制度實行了近30年,卻并不廣為人知,至少可說明國內旅游界對風景還沒有統一的“休假”規(guī)范,給予風景“人道主義”待遇的還只是少數景區(qū)。這反映出,咱們管理者對風景需要“休假”這個問題缺乏認識。
人持續(xù)工作久了會覺得累,于是有了節(jié)假日;過度捕撈會導致竭澤而漁,于是有了休漁期;對山林開采時間長了會嚴重破壞植被,于是有了封山育林;風景區(qū)長年累月不間斷運轉,會導致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景物損毀,但是風景卻沒有“休假福利”。事實上,對于名山來說,起碼應享受封山育林的法定待遇,但是由于其身份特殊,譬如每天都要接待游客,每天都要掙門票錢,導致其應有的“休假權”得不到保障。
咱們國家不僅是旅游大國,更是人口大國,加上境外游客的“厚愛”,可以想見風景區(qū)是多么“疲憊不堪”。譬如,2015年黃山接待游客318萬人次,平均相當于每天有近兩萬只腳上山去踩踏;故宮接待的游客更是驚人,每年都在千萬人以上,日均3萬人次。一到黃金周,從各個景區(qū)傳來的人擠人照片,更是讓人擔心石頭斷裂、植物受傷。我們都知道人勞累過度可能會“過勞死”,其實風景區(qū)也存在“累死”的可能性。這不是危言聳聽,有例為證。
2015年12月,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開了個會,會上將11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列入“瀕危名單”,多為名山大川,譬如江蘇太湖風景區(qū)、四川劍門蜀道風景區(qū)、甘肅麥積山風景區(qū)等?!盀l?!钡脑蚴嵌喾矫娴?,包括過度開發(fā)、管理不善、負荷太重。2008年,英國出版了《500個在消失前應該到訪的地方》一書,北京故宮入選為“全球面臨破壞甚至瀕危的500個旅游目的地”。故宮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決定從2014年起,除法定節(jié)假日和暑期外,每周一全天閉館。從此,故宮就有了正式的“休假福利”。
但是景區(qū)的“休假權”,不能等到“告急”了才引起重視,更不能等到“累死”了才來談保護。由此筆者想到,全國的風景名勝區(qū)應當有個統一的“勞動法”,必須具有強制性,而不是靠各景區(qū)管理者的道德自覺。在門票經濟大行其道的語境下,鈔票這玩意兒很容易讓自覺意識隨時瓦解。當然,這個“勞動法”的制定是個技術活兒,譬如,各景區(qū)“休假”必須錯開;景區(qū)的性質不同,“休假”時間也要區(qū)別開來;像故宮、長城這類比較脆弱的名勝古跡,則應提高“休假”頻率。
總之,風景必須“休假”,不能天天“上班”和“加班”。而落實風景的“休假福利”,也不能像人的“帶薪休假”那樣,基本靠呼吁、督促,而要真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