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失獨失偶女性抗逆力的個案研究

2016-10-20 14:20楊楠賈曉明
學理論·下 2016年8期

楊楠 賈曉明

摘 要:失獨失偶女性作為失獨群體的構成之一,有其特殊性。本研究從抗逆力視角入手,采用個案研究方法,從個體與環(huán)境中風險性因素與保護性因素的互動探討失獨失偶女性抗逆力。研究發(fā)現(xiàn):疊加的喪失使其面臨特殊困境;失獨失偶女性抗逆力的內在保護因素包括吃苦耐勞、隱忍的品質與良好的尋求社會支持的能力等,外在保護因素表現(xiàn)在親屬的照顧及多重社會關系的支持;縱向的個體發(fā)展階段特征表現(xiàn)在長期生活及挫折經(jīng)驗積累;失獨失偶女性抗逆力表現(xiàn)形式多樣,包括傳統(tǒng)的正向的抗逆力和隱性抗逆力,如抱怨、軀體化。

關鍵詞:失獨失偶女性;抗逆力;保護因素;隱性抗逆力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8-0098-04

據(jù)推算,我國目前失獨家庭已超百萬,每年新增7.6萬[1]。失獨群體是一個非常特殊且規(guī)模龐大的社會群體,近年來受到政府、社會及學界的重點關注。學者針對失獨群體現(xiàn)狀進行了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這一群體多面臨經(jīng)濟健康狀況差、日常生活照料缺失、無人養(yǎng)老送終、家庭關系不穩(wěn)定、社會融入困難、心理痛苦[2-7]等困境。

失獨失偶女性在失獨群體中更為特殊。她們不單失去獨生子女,又因疾病、離異等原因失去配偶。失去配偶這一危機事件無疑又會帶來一系列心理應激和現(xiàn)實困境。美國華盛頓大學醫(yī)院精神病學家Holmes等把人類社會生活中遭受的生活危機歸納并劃分等級,其中配偶死亡、離婚所帶來的心理應激高居前兩位。喪偶事件對喪偶人群健康影響主要涉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關系3個方面[8]。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失獨女性的喪偶比例及離婚比例均遠遠高于同齡的獨生子女母親[9],極易成為失獨失偶女性。對于這一群體而言,疊加的喪失加劇她們的哀傷與困境。

抗逆力(resilience)指個體身處逆境時,啟動自身潛力,利用外界資源,通過內外因素的互動、調適,達成抗逆力的運作與成效[10]??鼓媪τ诟改冈诿鎸适Ш笾饾u接納,積極評價,發(fā)展和實現(xiàn)個體的完整性至關重要[11]??鼓媪ρ芯拷?jīng)歷“特質論”“互動論”“建構論”“文化生態(tài)論”等不同發(fā)展階段。“特質論”強調抗逆力是個體本身所具備的抵抗逆境的特質,“互動論”引入生態(tài)視角,關注個體與環(huán)境的互動過程[12]。“建構論”強調要采取干預措施建構和提升個體抗逆力。“文化生態(tài)論”則開始關注到跨文化因素對于抗逆力影響的差異性,是一種新的研究趨勢[13]。此外,抗逆力可能存在性別差異,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將抗逆力定義為動態(tài)過程時,女性的抗逆力水平顯著高于男性的抗逆力水平[14]。

抗逆力是個體內部保護因素與外部保護因素相互適應并作用的結果,內在保護因素由個體心理能力與人格特質決定,包括精神、認知、社交/行為、情感和身體方面[15]。已通過實證研究證明具有保護性作用的個人特質有:易照顧型的嬰兒氣質、幽默、自尊、自我價值感、高自我效能以及問題解決的策略等[16]。外在保護因素包括家庭資源及社會支持系統(tǒng)。Kumpfer的環(huán)境——個體互動模型從抗逆力產(chǎn)生的起點、過程到結果進行了完整的探討,指出壓力源或挑戰(zhàn)是抗逆力產(chǎn)生的起點,抗逆力過程是環(huán)境因素和個體因素中風險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風險性因素使個體面臨的壓力或挑戰(zhàn)變大,保護性因素則能緩沖它們造成的消極影響??鼓媪^程會導致三種可能的結果:抗逆力重構、適應、適應不良性重構[15]。

本研究從抗逆力視角著手,分析失獨失偶女性在面臨生命中重大喪失事件時的應對過程,包括抗逆力的內外在保護因子、運作過程和表現(xiàn)形式,并試圖提出增強這一群體抗逆力的策略。

一、方法與對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個案研究方法,對參與婦聯(lián)入戶走訪期間認識的一位失獨失偶女性進行了為期八次的深入訪談和參與觀察。在征得被訪對象知情同意后得以深入其家中開展訪談和觀察了解,約每周一次,每次平均90分鐘。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對其生活狀態(tài)及整個生命歷程進行細致的了解。

(二)研究對象

個案的背景資料如下:

Y,女,59歲,現(xiàn)退休在家,獨自一人生活。主要依靠每月2 700元左右的退休金生活,無宗教信仰。2004年春節(jié)期間,女兒因騎自行車不慎摔倒致腦部受損,于2004年1月26日突然去世。丈夫1995年患腦血栓,癱瘓在床18年,靠Y一人悉心照料,2012年10月10日去世,訪談對象父母皆于早年去世。丈夫去世不久,Y雙腿出現(xiàn)退行性關節(jié)病(某醫(yī)院診斷結果),但多家醫(yī)院診斷結果不一,治療(包括放血、拔罐、刮痧、貼膏藥、按摩、吃藥等多種治療手段)均沒有效果,行走困難,活動范圍受限,雖享有國家公費醫(yī)療依舊負擔繁重。訪談對象日常生活拮據(jù),家中衣物皆別人饋贈。Y現(xiàn)與另一戶合住在十幾平方米的狹小房間內,兩家共用衛(wèi)生間和廚房。

二、被訪對象困境分析

(一)失獨失偶帶來心理重創(chuàng)和長期哀傷

訪談對象先后失去獨生子女和配偶,十年間,最親密的兩人先后去世,持續(xù)的喪失給訪談對象首先帶來強烈的心理沖擊和分離焦慮。而失去女兒和失去丈夫這兩個事件所帶來的心理反應又具有差異性,在訪談的過程中訪談對象對女兒的去世表達了更多的哀傷情緒和對未來的擔憂,如“你們倆換換多好啊”等。對于丈夫的去世,訪談對象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也意味著負擔的減輕和心理的解脫。但丈夫的去世也讓訪談對象一度喪失生活的意義和唯一支撐。

“我說這么多年了,他躺炕上多受罪啊,得了,早點解脫得了,他解脫我也解脫得了。

腿從他(丈夫)走之后就開始疼了。他走了有三年吧,疼了兩三年了?!?/p>

訪談對象辛苦將女兒撫養(yǎng)至20歲,突發(fā)性的喪失如同晴天霹靂。訪談對象早年與丈夫的結合迫于父母壓力,包辦婚姻,后丈夫癱瘓在床。女兒替代性地寄托了訪談對象對于未來的全部希望。女兒突然的去世也意味著希望的徹底破滅。失去女兒對訪談對象造成的影響是多層面的,包括認知、情緒、動機等不同層面,具體如表1。

“那時候整個人都傻了,心都碎了,感覺天都塌了。

那會兒我把孩子的骨灰盒從殯儀館接回家,擱家里天天守著它,他(丈夫)都不知道,晚上摟著她睡,五年的時候才把她埋了。

我可能是有病了,可能是一種病態(tài),他們這電視一說誰結婚生孩子,不看,換臺,換了臺又是這,不看,關上?!?/p>

(二)家庭結構徹底解體,生活面臨諸多困境

訪談對象在失去女兒和丈夫后,傳統(tǒng)家庭結構徹底解體,失去了最穩(wěn)固的支持,生活面臨諸多困境。

1.貧困

訪談對象女兒已工作,其突然的去世使訪談對象失去了來自女兒的經(jīng)濟補給?,F(xiàn)階段,訪談對象僅靠每月2 700元的退休金維持生活,生活條件拮據(jù)。家中衣物皆別人饋贈,買菜做飯也很節(jié)省。Y現(xiàn)與另一戶合住在十幾平方米的狹小房間內,兩家共用衛(wèi)生間和廚房,居住條件既擁擠又簡陋。

“我一般用水都是滴的水,滴的水不走表。”

“我們家東西,除了冰箱、微波爐、電視是自己買的,剩下全是別人給的。我從結了婚,30多年了,沒買過一件衣裳?!?/p>

2.身體狀況很差,生活困難

訪談對象從丈夫去世后開始出現(xiàn)退行性關節(jié)病,日常行動不便,活動范圍受限,在多家醫(yī)院治療無效?,F(xiàn)階段訪談對象的退休金大部分用于治腿,醫(yī)療支出龐大。行走困難也給治療過程帶來諸多障礙。此外,也嚴重影響訪談對象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

3.日常偶發(fā)性的壓力事件

在與訪談對象接觸的這段時間內,訪談對象主要經(jīng)歷了三次較大的壓力事件,一是自行車丟失事件,二是騎自行車摔倒事件,三是經(jīng)歷女兒的祭日。這三次事件都給訪談對象的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擾動和困難。尤其是每到清明節(jié),難免會勾起很多回憶和思緒,正如訪談對象所說:“那幾天挺難熬的,心里特煩,總是胡思亂想?!?/p>

(三)空巢生活帶來強烈的寂寞感

訪談對象從丈夫去世后開始獨居生活,因為行動不便多數(shù)時間待在家中,合住的另一家人很少回來這邊居住,兩家人早年有矛盾,至今交往較少,他們對于訪談對象丈夫孩子去世的事情也并不知情,反而他們回來時會給訪談對象帶來更強烈的不安和恐懼,擔心保守的秘密被發(fā)現(xiàn)。

因為長時間待在家中,訪談對象說平常會有強烈的孤獨和寂寞感,覺得時間過得特慢。且不止一次地表達了擔心自己死在屋內都沒有人知道的擔憂。

三、被訪對象抗逆力分析

(一)抗逆力的保護因素

1.內在保護因素

(1)吃苦耐勞、隱忍的美好品質。訪談對象是一位樸實能干的中國傳統(tǒng)女性,工作之后吃苦耐勞,在單位表現(xiàn)優(yōu)秀,丈夫生病后,她一人照顧前后,任勞任怨,直到丈夫去世。當父親執(zhí)意要求與訪談對象一家同住的時候,訪談對象為了照顧父母的感受,即便再辛苦也想辦法克服。而且在遭遇失獨失偶之后,依舊能夠勇敢地承擔和頑強地生活。訪談過程中,當訪談對象談到生活中的諸多困境表達最多的是“就瞎混去吧”“我特能忍,就使勁忍著”。

“一開始天天給洗澡,后來在床上躺著經(jīng)常給他擦,為了省錢,什么都自己學,全都自己干,插導尿管、剃頭、理發(fā)、刮臉。

那會兒搬遷,我媽我爸那會兒非要跟我們在這兒住,四家子住一塊了都,我們家,我爸媽,還有我侄子,我哥哥,怎么住你說。給我困的呀,苦的喲。

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工資)20多塊錢,后來漲到40多塊錢,也不怕苦那會,特能干,給個活就干?!?/p>

(2)自尊、要強的性格特征。訪談對象性格要強,且有特別強烈的自尊心。比如,她不愿意把家里的事情告訴別人,擔心別人另眼相待,合住的一家人以及街坊鄰居至今都不知道丈夫女兒去世的事情,這種強烈的自尊從某種程度上能夠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種相對來說較為安全且舒適的外部交往環(huán)境,防疫外界標簽帶來的消極影響。Y特別排斥別人說她命不好,并不相信命運,這某種程度上能夠激發(fā)其潛能的發(fā)揮,并試圖做出一些積極的改變。

“以前他活著的時候,有時候摔在地上,我就一個人把他拽上床,床太高了,就把他先拽到低的理療床,再往上拽,就怕讓人聽見。

我們同事說你這人真不錯。你命不好,我說什么叫命好命不好啊,我不信這,我要找一好的老公至于這樣么,這不就為了成全我媽嗎?!?/p>

(3)良好的情感表達與尋求社會支持的能力。通過與訪談對象的長期接觸,訪談對象能夠很好地傾訴她的人生經(jīng)歷及對人對事的看法,能夠很好地感知到環(huán)境當中的支持,并很好地利用它。比如“大姐”“師傅”、同事和賣菜一家。非常特別的是訪談對象和賣菜一家之間長期形成的互補式交往的互動方式,這能讓訪談對象在和他人的互動中同時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提升自我效能感。

“昨天在那孩子那兒(賣菜一家的孩子)拿回點菜,我說:“給我點菜吧,我沒菜了,”他說:“你愿意吃什么自己拿吧,”后來我就給他送了一碗燉肉去。

有的時候自己拿不上來,就讓那孩子給我提上來?!?/p>

(4)利他傾向。在與賣菜一家的交往過程中,訪談對象表現(xiàn)出強烈的利他傾向,包括提供物質支持,幫助照顧攤位等,這種主動建立關系并很好地利用這種關系,一方面能夠很好地提升訪談對象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通過這種互補式的交往又能夠滿足自己某些生活上的需要。訪談對象也提到自己什么事情都會先為別人考慮,凡事不愛計較,這也是街坊朋友愿意跟她打交道非常重要的原因。

“給賣菜他們家,這個是兩個枕套和一個床罩。我平常不用的東西基本上都給他們。跟他們認識還挺好的。有什么活什么的,我說給我干點什么活,騎車就來,二話不說?!?/p>

2.外在保護因素

(1)親屬的照顧。訪談對象因為父母皆已去世,部分兄弟姐妹遠在外地,主要依靠弟弟照顧。孩子剛去世的時候弟弟擔心訪談對象出現(xiàn)自殺等過激行為便接過去一起生活,后來訪談對象搬回來獨自居住弟弟便經(jīng)常過來看望,時刻關注訪談對象的生活狀態(tài),能夠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及時的支持和關心。

“那會兒,我弟天天跟著我,一步都不離。

跟我弟住了五年啊,后來搬到房山,我又跟著他們去房山。后來他們又從房山搬到大興,也是三天兩頭讓我回去,你來吧你來吧,你別在那兒住了,你在那兒住不好。

(2)多重社會關系的支持。除了來自弟弟的照顧,訪談對象還獲得了來自“大姐”、師傅、同事、鄰居、外地賣菜一家多方面多層次的支持,這種支持為訪談對象營造了一種支持性的外部環(huán)境。

首先是“大姐”,訪談對象提到最多次,“大姐”和訪談對象從小一起在一個胡同兒長大,現(xiàn)年60多歲,雖不是親姐妹卻勝似親姐妹,“大姐”對訪談對象的照顧細致到衣食住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對訪談對象的境遇及生活狀況知道得最清楚。訪談對象提到,“大姐”每個星期都會給她打一個電話,考慮到電話費太貴會主動給訪談對象打電話。訪談對象的衣服是“大姐”給的,藥是大姐幫忙開的,很多吃的也是大姐送的,而最悲傷的階段也都是大姐一路陪伴過來的。

“大姐給的最多,我們家出事兒那會,天天陪著我,真是一步都不離我。

在醫(yī)院那會,大姐給買的燒餅。平常去看病,大姐給買一些東西讓拎著回去。她就這人,真是比親姐妹還親呢?!?/p>

師傅、同事是訪談對象早年工作時候認識的,能夠提供必要的生活上的照顧,比如有一次訪談對象不慎騎車摔倒,同事知道后便及時送來了膏藥。師傅經(jīng)常邀請訪談對象去她家吃飯、聚餐,使訪談對象能夠更多地與人接觸的同時又能夠很好地保護訪談對象的隱私。訪談對象自行車丟了之后,鄰居及時又送給阿姨一輛車,雖然會比較破舊一些,卻也能解決當下的困難。

此外,訪談對象與賣菜一家建立的互助關系也非常特別,盡管訪談對象的生活面臨很多困難,卻也能夠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到他人,而這種幫助在對方那里得到巨大的認可,進而回饋以力所能及的幫助。

3.縱向的個體發(fā)展階段特征

追蹤訪談對象的成長經(jīng)歷,受社會環(huán)境、家庭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訪談對象的成長軌跡中面臨諸多挫折事件。

訪談對象早年遇到的各種挫折使訪談對象習得很多應對挫折的經(jīng)驗和能力,另一方面又起到某種緩沖的作用。

早年經(jīng)驗對于應對挫折事件的影響又表現(xiàn)在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比如訪談對象早年很能干,家中的大小事務都靠她一人承擔,這種經(jīng)驗其實為她應對丈夫癱瘓、女兒去世后的獨自生活積累了很多生活經(jīng)驗,使其具有良好的自我照顧與管理能力,進而能夠對生活有比較好的計劃與安排,不至于完全依賴他人。

(二)抗逆力的運作過程

訪談對象抗逆力的運作過程是風險性因素與保護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相互作用體現(xiàn)在個體層面與環(huán)境層面。個體層面訪談對象所面臨的風險性因素即失去女兒后出現(xiàn)的一系列哀傷反應和身體疾病帶來的生活行動不便,保護性因素是訪談對象身上具有的女性特有的正向的性格特征,如中國傳統(tǒng)女性吃苦耐勞的美好品質和良好的尋求社會支持的能力等。環(huán)境層面風險因素較多,首先是面臨諸多生活困境、醫(yī)療困難及社區(qū)/政府關懷缺失,環(huán)境當中的保護因素則體現(xiàn)在家庭關系及多重社會關系的支持。

(三)抗逆力的表現(xiàn)

抗逆力表現(xiàn)形式多樣,包括傳統(tǒng)的正向的抗逆力,也包括一些負向的抗逆力,即隱性抗逆力。通過與訪談對象的長期接觸,研究者發(fā)現(xiàn)訪談對象經(jīng)常會表達出對政府對社區(qū)的抱怨,一方面抱怨政府當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而當她們失去獨生子女后,卻沒有感受到政府社區(qū)的關懷。另一方面是抱怨政府工作人員沒有把上級的政策落到實處。研究者認為這是一種隱性抗逆力的表現(xiàn)。其背后的需要是希望獲得政府和社區(qū)的關注。此外,研究者認為訪談對象出現(xiàn)的腿疼及全身疼痛的癥狀可能跟哀傷和軀體化有關。訪談對象更多地感受到身體的疼痛以至于能夠逃避喪失帶來的心理痛苦。

四、討論與建議

(一)失獨失偶女性面臨的困境討論

女性在面臨失獨失偶連續(xù)的喪失事件后,會面臨多重困境,包括心理、日常生活等不同層面。本研究結論支持了早先對于失獨群體及喪偶群體困境的研究。

然而與單一的失獨和喪偶相比,既失獨又失偶這種疊加的喪失引發(fā)的女性的哀傷反應和帶來的困境又具有特殊性。程度上沖擊更強烈,影響更深遠,造成家庭結構的徹底解體和情緒、認知、行為、動機、身體等全方面的哀傷反應,需要更長時間的哀傷來處理。

(二)失獨失偶女性抗逆力的分析討論

1.失獨失偶女性抗逆力具有鮮明的文化背景和女性特點

失獨失偶女性的抗逆力具有鮮明的文化背景。首先,失獨失偶女性這一群體年齡多在50歲以上,經(jīng)歷新舊社會的交替。在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社會,女性負責家庭的大小事務,服侍丈夫,照顧老小。而到了新社會,整個社會思潮主張女性獨立,“女性能頂半邊天”,大批的女性投入生產(chǎn)。且這一群體多經(jīng)歷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成長在這樣一個時代當中,她們普遍具有新社會的獨立,又具有傳統(tǒng)社會的隱忍和吃苦耐勞,這在訪談對象身上有特別突出的體現(xiàn)。吃苦耐勞、隱忍的良好品質是中國文化下抗逆力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xiàn)。

這種文化特征又體現(xiàn)在對于失獨失偶女性而言,在面臨諸多困境的狀況下,對兄弟姐妹、父母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失去獨生子女之后,父母和兄弟姐妹便成了最直接的親人。如果父母在世、兄弟姐妹能夠提供很好的支持,對他們而言無疑是很大的幫助和慰藉。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強調血緣親情的理念相一致,與街坊鄰居、朋友關系再好,也很難替代家庭成員的位置。

失獨失偶女性的抗逆力具有鮮明的女性特點。有研究表明,女性相較于男性能更好地適應城市生活,原因在于女性在心理訴說和尋求幫助兩方面顯著優(yōu)于男性[16]。本研究支持了已有研究,研究者也發(fā)現(xiàn),失獨失偶女性在應對逆境時,往往更善于表達和求助,無論是面向家庭成員還是其他社會關系,這是幫助其能夠更好地應對困境非常重要的優(yōu)勢。此外,女性相較于男性更易于與年輕人建立關系,會有更多交往策略和媒介,更易于獲得后輩的情感支持和補償。失獨失偶女性抗逆力的女性特點還表現(xiàn)在女性通常在家庭中承擔更多的家務,因此女性在生活層面具有更好的自我照顧與管理能力。

2.失獨失偶女性抗逆力保護性和風險性因素相互作用和轉化

抗逆力的運作過程是不同要素之間(風險性、保護性因素之間,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個體心理的復雜性及事件影響的多樣性,很難將具體某一點嚴格界定為抗逆力的保護性因素還是風險性因素。這兩者之間的邊界并不清晰,某種狀況下因時因地而異,或者更多的是一種主次關系。比如,訪談對象性格特征當中的隱忍能夠使其從認知層面對現(xiàn)實有更多的包容,忍具有鮮明的傳統(tǒng)文化特征,但同時,一味地忍耐又會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

3.失獨失偶女性能夠在低水平的平衡狀態(tài)下生活

對于訪談對象而言,整體評估其適應狀態(tài),更多是一種喪失性重構的平衡狀態(tài)。訪談對象在訪談過程中提到最多的詞匯是“湊合過吧”。而訪談對象某種程度上能夠代表失獨失偶且貧困的一類女性的現(xiàn)實狀態(tài)。盡管生活千瘡百孔,她們卻依舊能夠在整體低水平的平衡狀態(tài)下生活,并能在出現(xiàn)一些偶發(fā)性的壓力事件時自我修復和調節(jié),比如孩子祭日所帶來的心理擾動能夠通過幾天的調整恢復,且整體朝更好的狀態(tài)發(fā)展,她們忍耐頑強,充分體現(xiàn)了生命的韌性與偉大。

(三)抗逆力視角下干預失獨失偶女性的建議

1.個體層面

要肯定并發(fā)揚失獨失偶女性在應對困境時所表現(xiàn)出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抗逆力,如吃苦耐勞的優(yōu)良品質、更愿意表達并主動求助的女性特征。失獨失偶對女性產(chǎn)生最直接的影響體現(xiàn)在認知層面和情緒層面,且這兩者之間存在交互作用。干預過程中需協(xié)助個案對失獨失偶事件建立更理性且相對正向的認知,避免陷入自我歸因及結構歸因兩種極端且重建生命的意義。情緒層面應鼓勵適當?shù)娜棠秃瓦m時的表達。行為層面鼓勵失獨失偶女性的社會參與,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尚有的美好,重建生命意義。

2.環(huán)境層面

應從家庭、社會關系、政府/社區(qū)/社會層面入手,改善失獨失偶女性外部環(huán)境。家庭層面的互動最為親密和頻繁,且支持最為直接和需要,因此家庭的支持非常重要,無論是來自父母還是兄弟姐妹,包括日常生活的照料和包容傾聽,必要的時候社會工作者需要成為家庭關系的協(xié)調者。社會關系層面鼓勵朋友、鄰居之間的日常支持和群體之間的活動參與、情感表達和經(jīng)驗分享。政府/社區(qū)/社會應從這一群體需要入手,針對性提供相應服務,包括經(jīng)濟支持、基本生活照顧、文娛活動組織、政策幫扶、心理干預等,搭建平臺,鏈接資源,改善外部環(huán)境。

3.關注個體隱性抗逆力,發(fā)現(xiàn)背后需要

失獨失偶女性問題行為(如抱怨、軀體化、上訪等)的背后也是表達某種需要,希望獲得關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等。此時,應積極傾聽她們的需要,進而從個體和環(huán)境層面進行干預,減少其問題行為。

參考文獻:

[1]方曙光.斷裂、社會支持與社區(qū)融合:失獨老人社會生活的重建[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45(5).

[2]李純麗,劉桂芝.失獨家庭基線調查及心理干預的對策研究——以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4,27(4).

[3]奚海燕.農(nóng)村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困境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5(9).

[4]高莉娟,吳振華.我國“失獨家庭”問題研究綜述[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5(3).

[5]侯秀麗,王保慶.我國失獨現(xiàn)狀的分析與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43(3).

[6]譚磊.論社會工作視角下失獨父母的社會融入問題[J].人口與發(fā)展,2013,31(3).

[7]梁明輝.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初探——50例失獨父母SSRS與K10的網(wǎng)絡調查為例[J].中國農(nóng)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3,33(12).

[8]米峙.國外喪偶事件對喪偶人群健康影響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健康教育,2012,28(3).

[9]馮乃林,胡英.中國失獨婦女及其家庭狀況研究[J].調研世界,2015(5).

[10]Michael Ungar.Strength-Based Counseling with at-risk Youth.Corwin Press A Sage Publications Company,Califor-nia:Thousand Oaks.2006.

[11]Bailey,A.Black mothers cognitive process of finding mean-ing and building resilience after loss of a child to gun violenc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13,43(2).

[12]Gilligan,R.Promoting resilience: A resource guide on work-ing with children in the care system[J].British Agencies for Adoption and Fostering,2001,7(11).

[13]Michael Ungar.Resilience Across Cultures[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8,32(2).

[14]胡天強,張大均.心理韌性性別差異的元分析: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Z].2013.

[15]田國秀,邱文靜,張妮.當代西方五種抗逆力模型比較研究[J].社會學與社會工作,2011,26(4).

[16]胡宏偉.心理壓力、城市適應、傾訴渠道與性別差異[J].青年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