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劍鋒 任朝輝 蘆靜波
摘要:通過對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OH的清除活性、還原力、螯合能力、總抗氧化能力的測定,評價矮冷水花水提取物、95%乙醇提取物及其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和水溶性3個不同極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測定總黃酮、總酚含量;采用化學反應鑒別法對矮冷水花提取物進行化學成分預試驗。預試驗結(jié)果表明:矮冷水花可能含有酚類、鞣質(zhì)、黃酮類、揮發(fā)油或油脂、氨基酸、多肽、蛋白質(zhì)、還原糖、多糖、苷類、甾體、萜類內(nèi)酯、香豆素及其苷類化學成分。試驗結(jié)果表明:水提取物、95%乙醇提取物以及其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水溶性部位提取物均表現(xiàn)出一定抗氧化活性,其中乙酸乙酯部位的黃酮、總酚含量最高,分別為28.43%、2.16%,清除DPPH自由基、·OH的能力、還原力、螯合力及總抗氧化能力的IC50值分別為0.142、0.598、0.328、1.008、0.298 mg/mL,并且隨著濃度的增加,清除活性增強。綜合試驗結(jié)果可知,矮冷水花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活性最強。
關(guān)鍵詞:矮冷水花;化學成分;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藥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S13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7-0307-05
矮冷水花[Pilea peploides (Gaudich.)Hook.et Arn.]屬蕁麻科,為一年生草本,別稱地油仔、苔水花。矮冷水花分布于我國華東、西南等地,常被作為蔬菜食用,因具有清熱解毒、祛痰止痛、消炎、褪腫、通便、利尿等功效,民間用于清熱解毒祛瘀止痛、跌打損傷、無名腫毒、毒蛇咬傷、瘡癤等癥[1]。陳謝生等研究矮冷水花并制成了適合防治多種毒蛇的蛇傷草藥[2];張浩等對矮冷水花進行了生藥學鑒定研究[3]。有關(guān)矮冷水花的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對矮冷水花的化學成分和對水提物、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物抗氧化活性進行初步研究,以期為矮冷水花植物藥用價值的開發(fā)應用提供一定參考。
1 材料與儀器
1.1 試驗材料
矮冷水花,采自貴陽市烏當區(qū),經(jīng)貴州師范學院朱富壽教授鑒定為蕁麻科植物矮冷水花[Pilea peploides (Gaudich.)Hook.et Arn.]。
1.2 主要藥品及試劑
石油醚、乙醇、乙酸乙酯、鹽酸、茚三酮、三氯化鐵、溴甲酚綠、乙酸、碘化汞鉀、碘、碘化鉍鉀、硅鎢酸、堿性苦味酸、3,5-二硝基苯甲酸、氫氧化鈉、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水楊酸、過氧化氫、硫酸亞鐵、鐵氰化鉀、三氯乙酸、三氯化鐵、磷酸氫二鈉、磷酸二氫鈉、菲咯嗪(ferrozine)、硫酸、磷酸鈉、鉬酸銨、蕓香苷、亞硝酸鈉、硝酸鋁、沒食子酸、碳酸鈉等,均為分析純。
1.3 試驗儀器
722分光光度計,上海精密科學儀有限公司;旋轉(zhuǎn)蒸發(fā)儀,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冷凍干燥機,河南兄弟儀器設(shè)備有限公司;電子天平,賽多利斯科學儀器有限公司;恒溫水浴鍋,上海梅香儀器有限公司。
1.4 不同提取物的制備
1.4.1 水提物的制備 稱取100 g矮冷水花干燥粉末(全草),按料液比1 g ∶ 10 mL加入蒸餾水,浸泡24h,然后于40 ℃ 超聲2 h,過濾、濃縮凍干,即得水提物,冷藏備用。
1.4.2 乙醇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水溶性提取物的制備 稱取500 g矮冷水花干燥粉末(全草),按料液比1 g ∶ 10 mL加入乙醇(95%),不時振蕩,浸泡24 h;然后于40 ℃超聲2h,過濾,從濾液中回收乙醇至無醇味;取1/4量濃縮液作為乙醇提取物,濃縮凍干,冷藏備用;剩余3/4濃縮液先用石油醚萃取3次,過濾,回收石油醚,濃縮凍干,即得到石油醚提取物,冷藏備用。取上述剩余的濃縮液,加入500 mL 5%鹽酸,充分攪拌、過濾,將過濾部分做酸水試驗。酸水不溶部分加500 mL乙酸乙酯溶解,乙酸乙酯液用 500 mL 5%NaOH溶液振搖洗滌2次,棄去堿水層;乙酸乙酯層再用蒸餾水洗2次,至水洗液呈中性反應,棄去水洗液,回收乙酸乙酯,濃縮凍干,即得乙酸乙酯提取物,不溶于乙酸乙酯的部分為水溶性提取物,將其冷藏備用。
1.5 試驗方法
1.5.1 化學成分預試驗 (1)用石油醚提取物分別做揮發(fā)油、油脂、甾體的預試驗,方法見表1。(2)用乙醇、乙酸乙酯提取物做酚類、鞣質(zhì)、植物甾體、三萜類、蒽醌類、黃酮類、生物堿、香豆素與內(nèi)脂、強心苷等預試驗,方法見表2、表3。(3)用酸水提取物做生物堿預試驗,方法見表4。(4)用水提取物做氨基酸、多肽、蛋白質(zhì)、糖、多糖、苷類、鞣質(zhì)、有機酸、皂苷等預試驗,方法見表5。
1.5.2 黃酮含量的測定 取100 μL樣品原液于試管中,加30%乙醇補齊到5 mL;然后加入0.3 mL 5%亞硝酸鈉溶液,搖勻;放置6 min后,加0.3 mL 10%硝酸鋁溶液,搖勻;放置6 min 后,再加入4 mL 1 mol/L氫氧化鈉溶液;加0.4 mL蒸餾水,搖勻,放置10~15 min后,在515 nm波長處測定上述標準溶液的吸光度[4]。
標準曲線的制作。精確配制濃度為0.1 mg/mL的對照品蕓香苷的標準液,分別精確吸取0、1、2、3、4、5 mL標準液于6支具塞試管中,加30%乙醇補齊到5 mL;然后加入0.3 mL 5%亞硝酸鈉溶液,搖勻;放置6 min后,加0.3 mL 10%硝酸鋁溶液,搖勻;放置6 min后,再加入4 mL 1 mol/L氫氧化鈉溶液;加0.4 mL蒸餾水,搖勻,放置10~15 min后,在515 nm波長處測定上述標準溶液的吸光度,制作標準曲線,得到回歸方程:
y=0.270 8x-0.001 5,r2=0.990 1。
式中:y為吸光度D515 nm;x為蕓香苷濃度,mg/mL。
1.5.3 總酚含量的測定 取100 μL原液樣品于試管中,加水補齊到0.5 mL;加入2.5 mL 0.2 mol/L Folin-Ciocalteu試劑,振蕩20 s后反應5 min;再加入2 mL7.5%碳酸鈉溶液,振蕩20 s后反應1 h,于760 nm測定吸光度D760 nm[5]。
標準曲線的制作。配制濃度為100 μg/mL的沒食子酸溶液,分別取0、0.1、0.2、0.3、0.4、0.5 mL,共6支試管,加水補齊到0.5 mL;加入2.5 mL 0.2 mol/L Folin-Ciocalteu試劑,振蕩20 s后反應5 min;再加入2 mL7.5%碳酸鈉溶液,振蕩20 s后反應1 h,在760 nm處測定吸光度D760 nm??瞻讓φ沼谜麴s水代替樣品,制作標準曲線,得到回歸方程:
y=34.799x+0.002 2,r2=0.999 1。
式中:y為吸收光度D760 nm;x為沒食子酸濃度,mg/mL。
1.5.4 不同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測定 (1)DPPH·清除活性。以95%乙醇為溶劑,配制濃度0.2 mmol/L的DPPH·溶液。加樣品后于試管中補齊至1 mL,加入1 mL DPPH溶液,使總體積為2 mL,搖勻。室溫放置30 min后記錄517 nm處吸光度D517 nm(樣品)[6-7];向1 mL DPPH·溶液中加入1 mL蒸餾水,記錄吸光度D517 nm(空白),即為空白對照;以維生素C為陽性對照。根據(jù)以下公式計算樣品DPPH·清除率:
DPPH·清除率=(D517 nm(空白)-D517 nm(樣品))/D517 nm(空白)×100%。
(2)·OH清除活性。分別在試管中加入1 mL 3 mmol/L硫酸亞鐵溶液、1 mL 3 mmol/L水楊酸-乙醇溶液、1 mL 005%過氧化氫溶液,立即混勻,然后加入不同體積的樣品溶液并補齊至1 mL。以等體積的蒸餾水作為空白對照,于 37 ℃ 反應30 min,在510 nm下測量吸光度D510 nm(樣品)、D510 nm(空白)[8]。以1 mL 3 mmol/L硫酸亞鐵溶液、1 mL 3 mmol/L水楊酸-乙醇溶液、2 mL蒸餾水作為本底吸收(調(diào)零管)。相應公式為:
清除率=(D510 nm(空白)-D510 nm(樣品))/D510 nm(空白)×100%。
(3)還原力測定。加入不同體積的樣品后補齊至1 mL,再加入2.5 mL 0.2 mol/L、pH值為6.6的磷酸鹽緩沖液和25 mL 1%鐵氰化鉀溶液,于50 ℃水浴20 min;加入25 mL 10%三氯乙酸溶液,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2.5 mL上清液,加入2.5 mL蒸餾水、0.5 mL三氯化鐵(0.1%),于700 nm 處測定吸光度D700 nm[9-10],以維生素C為陽性對照。
(4)螯合能力測定。加入不同體積的樣品后補齊至 1 mL,再加入3.7 mL蒸餾水、0.1 mL 2 mmol/L氯化亞鐵(FeCl2)溶液,振蕩30 s,混合均勻;然后加入0.2 mL 0.5 mmol/L ferrozine啟動反應,室溫放置30 min;接下來于3 000 r/min 離心 5 min,取上清液在562 nm處測定吸光度D562 nm,以EDTA為對照[11]。
(5)總抗氧化能力的測定。加入不同體積的樣品后補齊至1、4 mL,試劑中含0.6 mol/L硫酸、28 mmol/L磷酸鈉、4 mmol/L鉬酸銨,混勻后于95 ℃水浴中恒溫90 min,在695 nm 波長下測其吸光度D695 nm。空白用1 mL蒸餾水代替樣品液,以維生素C作為陽性對照[12]。
1.5.5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數(shù)據(jù)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t檢測處理 。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化學成分預試驗結(jié)果
石油醚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酸水提取物、水提取物化學鑒別試驗結(jié)果分別見表1至表5。
2.2 矮冷水花不同提取物黃酮、酚類含量
由表6可以看出:矮冷水花乙酸乙酯提取物的總黃酮含量最高,為28.43%;其次是乙醇提取物中的含量,為2176%;水溶性、水提取物中黃酮含量分別為1.83%、192%。因此,矮冷水花黃酮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乙醇部分,矮冷水花乙酸乙酯提取物的總酚含量為2.16%,含量最高;乙醇提取物、水溶性、水提取物總酚含量分別為077%,0.59%、0.27%,因此可知,矮冷水花總酚含量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部分,其次是乙醇部分。
2.3 DPPH· 清除活性
從圖1可以看出,矮冷水花不同提取物對DPPH·均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且隨著提取物濃度的增加,清除能力逐漸增強;在濃度為0.5 mg/mL時,乙酸乙酯提取物對DPPH·清除活性可達到97.0%,高于同濃度乙醇提取物的76.2%、水溶性部分的53.7%,以及水提物的7.4%。因此可知,矮冷水花乙酸乙酯提取物對DPPH·清除活性最強。
2.4 ·OH清除活性
從圖2可以看出,矮冷水花不同提取物對·OH均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且隨著提取物濃度的增加,清除活性逐漸增強。在濃度為1.5 mg/mL時,乙酸乙酯提取物對·OH清除活性可達到99.9%,同濃度的水提物、乙醇提取物、水溶性部分的清除率分別為94.8%、73.2%、67.7%。因此矮冷水花乙酸乙酯提取物對·OH自由基清除活性最強,其次為水提取物部位。
2.5 還原力測定
從圖3可以看出,矮冷水花不同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還原能力,且隨著提取物濃度的增加,還原能力逐漸增強。在濃度為1 mg/mL時,乙酸乙酯提取物還原能力D700 nm為1.31,同濃度的乙醇提取物、水溶性部分、水提物D700 nm分別為0.78、0.39、0.19。因此,矮冷水花乙酸乙酯提取物的還原能力最強。
2.6 螯合能力測定
從圖4可以看出,矮冷水花不同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螯合能力,且隨著提取物濃度的增加,螯合能力逐漸增強。在濃度為1.2 mg/mL時,水提取物螯合能力D562 nm為0.87,同濃度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水溶性部分的D562 nm分別為0.53、0.52、0.16。因此可知:矮冷水花水提取物的螯合能力最強,乙酸乙酯提取物次之。
2.7 總抗氧化能力的測定
從圖5可以看出,矮冷水花不同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總抗氧化能力,且隨著提取物濃度的增加,總抗氧化能力逐漸增強。在濃度為1.2 mg/mL時,乙酸乙酯提取物總抗氧化能力D695 nm為1.35,高于同濃度的乙醇提取物的0.52;水溶性提取物的D695 nm為0.13,明顯高于水提物的0.01。因此可知,矮冷水花水提取物的總抗氧化能力最強,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乙醇提取物部位。
2.8 矮冷水花不同提取物抗氧化IC50值
由表7可見,在4個不同提取物中,清除DPPH·能力、還原力、總抗氧化能力大小依次是: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水溶性>水提物,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清除DPPH·的活性約為維生素C的1/10,乙醇提取物約為維生素C的1/20左右; 清除·OH自由基活性能力大小依次是:乙酸乙酯提取物>水提物>乙醇提取物>水溶性,水提物表現(xiàn)較強的清除·OH活性,其活性約為純品維生素C的1/6;螯合能力大小依次是:水提物>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水溶性。3 結(jié)論
預試驗結(jié)果初步表明:矮冷水花中可能含有黃酮類、酚類、香豆素類、揮發(fā)油、植物甾醇、糖類、苷類、鞣質(zhì)、有機酸等化學成分。本研究初步確定了矮冷水花可能存在的化學成分, 為矮冷水花活性成分的提取、分離、純化和篩選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本研究表明,植物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與植物中多酚、黃酮含量密切相關(guān)[13-16]。通過對比冷水花抗氧化活性與總黃酮、總酚含量可知,矮冷水花提取物不同極性部位黃酮、總酚含量大小依次為: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水溶性>水提物。體外抗氧化研究結(jié)果表明:4種提取物對DPPH·清除力、還原力、螯合力、總抗氧化力均表現(xiàn)出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次序是: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水溶性>水提物,對DPPH·表現(xiàn)出中等極性乙酸乙酯的活性較強,極性大的水部位相對較弱,但對羥自由基清除能力方面,水提取物明顯較強。總之,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部位是矮冷水花抗氧化活性的主要部位,提示黃酮、多酚類化合物是矮冷水花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質(zhì)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福建省衛(wèi)生廳醫(yī)教科研處.研究資料匯編[Z]. 1983.
[2]陳謝生,汪如明.防治蛇傷藥物矮冷水花制劑的研究[J]. 蛇志,1992,4(4):13-14.
[3]張 浩,郭增喜. 矮冷水花的生藥學鑒定[J]. 現(xiàn)代應用藥學,1988,5(4):16-17.
[4]Athukorala Y,Kim K N,Jeon Y J. Antiproliferative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an enzymatic hydrolysate from brown alga,Ecklonia cave[J]. Food & Chemical Toxicology,2006,44(7):1065-1074.
[5]Silva J K D,Cazarin C B B,Colomeu T C,et al.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apueous extract of passion fruit (Passiflora edulis) leaves: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y[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3,53(2):882-890.
[6]韋獻雅,殷麗琴,鐘 成,等. DPPH法評價抗氧化活性研究進展[J]. 食品科學,2014,35(9):317-322.
[7] Blois M S. Antioxidant determinations by the use of a stable free radical[J]. Nature,1985,181(4617):1199-1200.
[8]Halliwell B,Gutteridge J M,Aruoma O I. The deoxyribose method:a simple “test-tube” assay for determination of rate constants for reactions of hydroxyl radicals[J]. Analytical Biochemistry,1987,165(1):215-219.
[9]Dinis T C P,Madeira V M C,Almeida L M. Action of phenolic derivates (acetoaminophen,salycilate and 5-aminosalycilate) as inhibitors of membrane lipid peroxidation and as peroxyl radical scavengers[J].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 Biophysics,1994,315:161-169.
[10]Kumar P S,Sudha S. Evaluation of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total phenolic content of Padina boergesenii from Gulf of Mannar[J]. Drug Invention Today,2012,4(12):635-639.
[11]Gülcinì,
瘙 塁 ati G,Beydemir S,et al. Comparison of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clove (Eugenia caryophylata Thunb) bubs and lavender (Lavandula stoechas L.)[J]. Food Chemietry,2004,87(3):393-400.
[12]Tung Y T,Wu J H,Huang C Y,et al. Antioxidant activities and phy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xtracts from Acacia confusa bark[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100(1):509-514.
[13]Rice-Evans C A,Miller N J,Paganga G. Structure-antioxidant 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flavonoids and phenolic acids[J]. 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1996,20(7):933-956.
[14]李加興,陳 選,鄧佳琴,等. 黃秋葵黃酮的提取工藝和體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科學,2014,35(10):121-125.
[15]李姝蓓,張 東,楊 嵐,等. 莢果蕨貫眾提取物中黃酮類成分的含量測定和抗氧化活性研究[J]. 中國藥學雜志,2013,48(21):1860-1863.
[16]李利華. 芹菜不同部位總黃酮含量測定及其抗氧化活性[J]. 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3,34(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