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福建
人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綜合體,教師也不例外。明明知道說謊不好,有時在學生和同行面前,還會死要面子。
那還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在上公開課《木蘭詩》時,當著許多聽課老師的面,一位平時很愛思考的學生向筆者提出一個“刁鉆”的問題: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雖然感人,但是,一般來說,古代女子是要裹腳的,所謂“三寸金蓮”指的就是這個。倘若真是這樣,小腳的木蘭還能馳騁疆場嗎?
我一時語塞,備課時還真疏忽了,一下子驚慌起來,甚至有點“恨”這個出我洋相的學生。面子,請給我一點面子好嗎?我用目光悄悄地懇求學生。
老師不是“百科全書”,更不是圣人。課堂上遇到回答不了學生問題的時候,是“語焉不詳”地搪塞,還是“理直氣壯”地訓斥?
其實,我們平時就出過類似的洋相,多半是因為自己死要面子造成的。說白了,任何人都不可能知曉所有問題的答案,何況我本是普普通通的教師,為什么要這樣死撐著?我慢慢冷靜下來,誠懇地向這位學生解釋說:“對不起,我暫時回答不了你的問題,但我會盡快告訴你滿意的答案?!睕]想到,課堂里頓時掌聲雷動,連聽課的老師也報以贊許的微笑。
后來,我從《南田輟耕錄》中找到了答案:纏足之風是從南唐以后漸漸興起的,始作俑者就是后主李煜。而在這之前幾百年,南北朝時的木蘭當然是天足而非小腳了。
想來,對學生的有些提問,說一聲“我不知道”,表面上是失了面子,實際上卻使自己少犯了一次“信口開河”的錯誤;說一聲“我不知道”,表面上看是服輸,實際上卻使自己避免了一種“支支吾吾”的尷尬,甚至是贏得了主動。
我終于明白,有時候“我不知道”是一種真誠的應對,“我都知道”只能是自欺欺人,能主動向學生亮出自己的“軟肋”,更是一種勇敢和大度。當然,“軟肋”亮過之后,還要有切切實實的反思、行動與提高,否則,亮也是白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