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段冀新+鞏朝陽+謝小芳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無人機通信的特點,然后從統(tǒng)計模型和非統(tǒng)計模型兩個角度對無人機的信道進行分析,研究了以萊斯衰落模型為代表的統(tǒng)計衰落模型,提出了一種新的萊斯仿真模型的算法;最后對無人機通信信道進行非統(tǒng)計模型建模分析,并以兩徑模型為例進行仿真,結果表明不管是改變地面天線高度還是改變無人機飛行高度,只能改變深衰落區(qū)的位置,不能避免深衰落的發(fā)生。
【關鍵詞】 萊斯衰落 瑞利衰落 散射
一、引言
無人機[1](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是一種機上無人駕駛、可重復使用的航空器簡稱。與傳統(tǒng)衛(wèi)星通信和移動通信相比,無人機通信具有三個特點:
1)信號動態(tài)變化范圍大;
2)多普勒頻移大;
3)電磁干擾比較強。
無人機通信系統(tǒng)屬于無線通信,其電波在無線信道中的反射、散射和繞射等特點,使得發(fā)射機和接收機之間存在多條傳播路徑,并且每條路徑的傳播時延和衰落因子都是時變的,造成了接收信號的衰落,因此多徑衰落是無人機通信信道的主要特點。
無線信號隨接收機與發(fā)射機之間的距離不斷變化即產生了衰落,根據發(fā)送信號與信道變化快慢程度的比較,信道可分為快衰落信道和慢衰落信道。其中信號強度曲線的中直呈現(xiàn)慢速變化稱為慢衰落,曲線的瞬時值呈快速變化,稱快衰落。
快衰落與慢衰落并不是兩個獨立的衰落,快衰落反映的是瞬時值,慢衰落反映的是瞬時值加權平均后的中值。無人機與主控站間的通信信道可以分成兩種情況:當無人機通信仰角較小時,信道為快衰落信道,直射徑功率較??;當無人機通信仰角較大時,信道為慢衰落信道,直射徑功率較大。
在無人機通信中,無人機與主控站之間屬于萊斯(Rice)衰落信道[2],萊斯衰落信道的特點是信道中存在直視波分量,接收信號是由直視波分量和散射分量疊加而成的一種情況,散射信道是由許多相互獨立且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隨機信號組成,屬于一種統(tǒng)計模型。
下面將從統(tǒng)計模型和非統(tǒng)計模型兩個角度對無人機的信道進行分析。
二、信道模型建立與分析
2.1 統(tǒng)計衰落模型建立
一般傳統(tǒng)的萊斯衰落信道模型具有廣義非靜態(tài)特性,導致仿真結果與理論結果出現(xiàn)較大偏差,模型計算量和存儲空間要求比較大,硬件實現(xiàn)困難,因此本節(jié)提出了一種新的萊斯衰落信道仿真模型,使其更加高效,并具有廣義靜態(tài)特性。
基于文獻[4]中給出的Rayleigh衰落信道的仿真模型[4],Rice仿真模型可以表示為:
2.2非統(tǒng)計衰落模型建立
多徑傳輸可歸納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直射波與反射波形成的多徑;另一種是低空大氣層大氣效應造成的多徑,一般第一種是主要因素,但當地面反射波強度很微弱時,第二種多徑影響就將成為主要因素。
下圖1是無人機通信的模型。
其中Фi為第i-1條散射路徑信號與直射信號的相位差,P0-i第i路散射路徑信號合成后的合成功率。
三、仿真分析及結論
基于圖1的無人機通信的模型,以兩徑為例進行仿真。假設輻射功率為50dB,分兩路輸出,收發(fā)天線增益均為30dB,頻率為1.25GHz,散射點的散射系數為1,散射點有效接收面積為1。
發(fā)射機的位置為(0,0,0),散射點的位置(10000,2000,1000),接收機用的坐標隨時間變化(18000+i,6000+0.5*i,1000+0.2*i)。
利用MATLAB對兩徑傳播模型進行仿真,圖2是無人機飛行高度為2000m時,地面發(fā)射天線高度分別為1.5m、3m和4.5m時無人機系統(tǒng)在兩徑傳播模型空間傳播損耗曲線。圖3是地面發(fā)射天線天線高度3m時,無人機飛行高度分別為1500m、2500m和3500m時無人機系統(tǒng)在兩徑傳播模型空間傳播損耗曲線。
由圖2和3可知,在無人機飛行過程中,無人機與地面天線不同距離時存在不同程度的深衰落區(qū)域,無論改變地面天線高度還是改變無人機飛行高度,只能改變深衰落區(qū)的位置,并不能避免深衰落的發(fā)生。
參 考 文 獻
[1] Paul,Thomas著,吳漢平等譯,無人機系統(tǒng)導論 (第二版) ,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 社,2003
[2] Niji Youssef, Chengxiang Wang, Matthias Patzoldt,etc. On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Generalized Rice Multi-path Fading Channels [C]. IEEE Conference on Vehieular Technology, 2004,l:162~165
[3] Jakes W C.Microwave Mobile Communications[M]. Piseataway,NJ:IEEE Pres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