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軸對稱與堪輿
北京天寧寺
岳麓書院
山西喬家大院
古代建筑根植于文化的土壤,最后又以形態(tài)的回歸反哺了文化。
在中國古代哲學領域里,“中”字代表了“不偏”、“中正”、“好”的意思。它由一個“0(口)”和一個“1”字組成,0是大道之體,1為大道之用,這種人文哲學折射到居住文化中,便是中軸對稱。
而從建筑的圖形形態(tài)的角度看,“中”字的體現(xiàn)又可以視作古代建筑對圖形中心對稱式布局的喜好。這種布局不可否認有一方面原因是中心對稱結(jié)構(gòu)的平穩(wěn),但縱觀其勢,傳統(tǒng)宗法和文化背景的約束才是根本所在。
追本溯源,中軸對稱布局的普遍存在不過是從儒家的“禮”、“樂”“中庸”等三處里走出的咒語,又因著儒教的大行其道,篤誠的建筑自然也開始了奉行不逾的行程。
中軸對稱的建筑布局最先反映了“重倫守禮”的思想。
以故宮建筑群為例,除了院落和軸線組合外,還必須對單體建筑的等級和名分加以界定,才能形成完整的中軸對稱局面。而一般的四合大院里,人倫關(guān)系更多反映在平面的布局上。在一組建筑之內(nèi),正、倒、廂、耳、門、廳、廊、偏各房都各有等級,不得高于主。諸如長輩住上房,哥東弟西,女眷居后院不邁二門等等。在此處,房間的功能關(guān)系就是人際關(guān)系,反映著各式人等的尊卑與活動規(guī)律。
中國古典建筑對于禮樂是甚少分割的,即所謂“禮著天地之序”,“樂者天地之和”?!吨袊佬g(shù)》一書曾指出:“中國宮殿,多為一層平房,愈加其數(shù),則必須縱橫皆增,使無違乎均齊對稱之勢。凡正殿之空曠,東西之排列,回廊之本勢,院落之廣曠,臺榭之布置以及一切裝飾物之風格,雖各有不同一?!辈浑y看出,此種中軸對稱的布局必定在講究“禮”的同時,還要兼顧“樂”的內(nèi)蘊。樂的最初釋義,是人欲的一種需求,是不可也不愿違背天理的表達,它存在于一種本然的天地之中。建筑群體的輪廓、中軸線的比例、建筑布置的均衡以及主體建筑的裝飾,在秉承對稱均齊的同時,落到具體的建筑設計上,是充滿人性的,也反映人性的審美。
再有便是“中庸”。
孔子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边@是祖先有關(guān)中庸的最早溯源,它作為中國人的基本精神之一,即“中為適應之謂,庸為經(jīng)久不渝之意”,之后演繹為不偏不倚、允當適度。而在衣缽存續(xù)的先輩眼里,天、地、人三者的關(guān)系必須以“中”為標準,即做到所謂“天人合一”。
事實上,這種“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在古代建筑的“肢體”中也的確被一貫到底。具體來說,建筑的平面作對稱均齊布置,布局上必須有一條莊重的南北中軸主線,起著中樞主導的作用,而從造型和體量上看,無論是帝王宮殿還是傳統(tǒng)民居,總體上都按照平面方向發(fā)展,遵循由單間構(gòu)成單體,由單體構(gòu)成庭院,再由庭院構(gòu)成建筑群的規(guī)律,從而造成一種連續(xù)綿延于大地之勢。兩千多年來,這種天人合一的思維像血脈一般存續(xù)在我國歷史建筑當中,成為中國古代各類建筑組合方式的縮影,如宮殿、王府、衙署、廟宇、祠堂、會館、書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