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薄荷6克,連翹10克,鉤藤10克,望江南10克,焦楂曲各10克,萊菔子10克,陳皮6克,蓬莪術10克,生大黃1克,蟬衣6克,板藍根30克,甘草5克。
功能:解表導滯,清熱利咽。
主治:小兒外感發(fā)熱,鼻塞咽痛,腹脹干咳。或突然高熱,萌牙欲出,牙齦腫痛,乳蛾紅腫,舌苔薄黃或黃膩,口臭,大便不調者。
用法:每劑水煎2次,合并2次煎液200毫升左右,冰箱冷藏,服時溫熱,分4-6次,2天服完。
方解:小兒既多內傷乳食病,亦多外感時邪病,然而更多的是外感內傷并存之證,臨床上既有鼻塞流涕,發(fā)熱咳嗽等癥,又見腹脹口臭、大便不調等癥。故諺曰“人無內熱,則無外感”。實為宿食積蘊而生內熱,內熱生則榮衛(wèi)易虛,不御風邪而易外感。此類患者以出牙幼兒尤為多見,萌牙時口水綿綿,牙齦紅腫,疼痛難眠,抗病力和消化力下降,既易食積又易外感,故外感內傷并存者尤多。所以方中用薄荷、連翹、蟬衣、板藍根疏風利咽、升清散熱;鉤藤、望江南既能解表退熱,又可防小兒高熱驚厥;用焦楂曲、萊菔子、莪術、大黃,旨在消導通腑,下馨飪之邪,濁氣降則內熱清;陳皮、甘草理氣和中,脾胃和則升降有序。
加減運用:此方劑量對嬰幼兒是大劑量,但可不必減量,劑量大可以縮短療程,為保證安全,可分多次服用,故1劑分4-6次服,中病即減,熱退后未復升,當減量服用,一般1劑即能熱退病除。若咳嗽明顯者加炙冬花、炙紫菀各10克,若鼻塞多清涕,且鼻癢者,加辛夷、白芷各10克。若伴有嘔吐者加蘇葉6克,川連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