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6個月了,最近怎么老扔東西啊,是在發(fā)脾氣嗎?我該怎么辦呢?”
“寶寶1歲了,很喜歡扔東西,吃飯的時候扔食物,玩的時候扔玩具,快給我支支招吧!”
“主要是撿寶寶扔的東西撿得腰要斷掉了!”
扔東西,這件讓寶媽們煩惱的事情,到底該怎么辦呢?
扔東西是件好事
寶寶的這個行為是一個發(fā)育良好的信號。我家年糕從3個月起,就會將手張開又握起,我在他手心放一個小物體,他就會立刻握住,這說明他對手部動作的控制力開始發(fā)展了。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年糕可以控制自己的小手指,能將抓到的東西再松開。
這說明,在沒有學會其他技巧(比如拆、裝)的時候,寶寶可能會一遍遍地重復“撿—放”的練習,隨著力量的增強,就會演變成扔、拋、砸。
4~5個月時,寶寶就會更好地理解一個重要的概念——因果關系。他會發(fā)現(xiàn)移動、搖動、敲打或者把東西扔到地上,都有可能讓東西發(fā)出聲響,同時引發(fā)觀眾的一連串反應,比如驚訝的表情、滑稽的笑聲,被打中之后的“啊”。不久,寶寶可能會開始故意扔東西,就為了看你把它們撿起來。
年糕8個月的時候,就能自如地松開手指了,我發(fā)現(xiàn),他開始變本加厲,興致勃勃地扔起了東西。甚至在我們家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年糕把能看到的、能夠到的所有東西都扔到地上,然后尖叫著要我?guī)退麚旎貋怼@樣他能繼續(xù)扔。
1歲3個月,年糕學會了走路,他扔東西的范圍又擴大了。他開心地走到櫥柜旁,翻箱倒柜地把所有能找到的物品都拿出來,胡亂扔在地上。那段時間,我這個當媽的簡直崩潰到了極點,一遍又一遍地收拾,這就是個體力活啊……
這個階段,寶媽們不用擔心,這是寶寶在探索物體消失與出現(xiàn)的一個過程,對寶寶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探索游戲,一定不要打擾他們,雖然我們很勞累。
扔東西是發(fā)泄情緒的一種途徑
有一次,年糕玩得正高興,奶奶非讓年糕喝水再玩。突然,年糕伸手把水杯打翻在地,把所有玩具扔了個亂七八糟。奶奶十分生氣,在年糕的小手背上輕輕打了一下,以示警告。
我說:這是年糕在發(fā)脾氣呢。
奶奶不解地說:這么小的孩子,有啥脾氣?
其實,無論寶寶多大,偶爾也會有一種沖動,想狠狠地扔東西,摔、砸、甩,借以發(fā)泄自己的挫敗或怒氣,其實,咱自個兒也會這樣對不對?寶寶并不善于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當他發(fā)現(xiàn)這樣的行為能讓自己感覺好受一些,就會在遇到壞情緒時再次重復。
這時候,體罰或只是簡單地告訴他“不可以”,反而會讓寶寶很迷茫,甚至會更憤怒。更好的處理方式是為寶寶提供安全的、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宣泄方式,比如拍打枕頭,或者到室外去跑一跑、跳一跳。
讓他扔
干嘛要治?扔吧扔吧扔吧!重要的話說三遍。這是孩子發(fā)育的必經(jīng)階段——投擲敏感期。
盡可能地提供給寶寶各種各樣可以扔的東西,鼓勵他“扔”,這很重要。但注意,給他的東西一定是不易打碎、很輕而且不能太小的,以免被寶寶誤吞。在游戲時間,所有符合以上規(guī)則的玩具都可以用來給寶寶扔。
記得年糕1歲之前,曾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喜歡在餐椅上玩“你丟我撿”的游戲,我撿得腰酸背痛,但只要是摔不爛的東西,塑料勺啊、杯子啊、盤子啊,還是會盡力支持。這樣也可以給寶寶設置一個安全的游戲區(qū)域,移開所有“不應扔”的物品,消除一切寶寶可能磕碰受傷的尖角和其他安全隱患。然后,就可以讓寶寶在這里隨心所欲地玩耍啦!扔東西,請隨意哦!
逆向思維,玩“撿東西”的游戲
只是一味地在寶寶屁股后面跟著撿,恐怕媽媽真會失去耐心而變得暴躁起來,我們也要教會寶寶“扔完了撿起來”。可對于寶寶來說,撿東西肯定沒有扔出去那么好玩,所以我們要把“撿東西”化為一種有趣的游戲。
看到年糕扔了一地的玩具,我會借機鼓勵他一起撿一起放回玩具箱。我常常和他玩“比比我們誰撿得快”和“送玩具回家”的游戲,想不到小家伙居然學會了收拾!有時在兒童游樂場的海洋球池旁,年糕還會樂此不疲地去撿回別人玩耍時飛出去的海洋球呢!
“扔東西”這件事,之所以會成為眾多媽媽的煩心事,可能是因為我們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來看孩子吧,總覺得“扔”是一種不禮貌的、粗魯?shù)男袨椋螞r還有可能會吵到別人、砸壞物品、傷到自己和旁人呢?但當我們換位思考,站在寶寶的角度看時,事情好像就沒那么糟糕了,我們希望寶寶好好發(fā)展,越玩越聰明,那么就容忍他“什么都要玩”“搞得亂七八糟”“扔得到處都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