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玖月
?
勞動要素份額決定——一個綜合理論模型*
杜玖月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北京 100089)
本文構建了一個有關經濟總體勞動要素份額決定的綜合理論模型,在基于新古典框架下對經濟總體要素份額進行理論歸總方面做了填補空缺的嘗試,這一研究創(chuàng)新是現有文獻當中所未見的。模型從企業(yè)微觀層面、行業(yè)和產業(yè)層面以及經濟總體層面三個層次進行分析,重點考慮了市場扭曲因素、技術變化、壟斷競爭性以及產業(yè)結構變遷對要素份額的影響,意在對要素份額研究建立經濟總體的、全面的理論分析框架。
經濟總體 勞動要素份額 理論模型
近年來,要素分配尤其是勞動要素收入份額成為新的研究熱點。據郝楓和盛衛(wèi)燕(2014)統計,進入21世紀的前十年,有關的新增文獻數量接近此前80年的總和。Gollin(2008)認為,經濟學家們近期將勞動份額作為理解總量生產函數的一個形成因素,這使得勞動份額成為諸多經濟學領域內的一個重要研究參數。勞動份額作為初次分配的決定性機制,對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基本要素如消費、投資具有核心影響作用,因而在企業(yè)微觀與總量生產函數選擇、工資與就業(yè)理論、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宏觀政策選擇等眾多研究方面,勞動份額的前提假設與理論框架都是至關重要的分析基礎。
在要素份額決定機制的理論研究方面,國外文獻集中在要素投入比例(Hicks,1939)、要素替代彈性(Hicks,1939;Diamond,1965)和資本產出比(Bentolila和Saint-Paul,2003)以及更為核心的——替代彈性與技術進步及其偏向性的分析方面(Acemoglu,2002;Bentolilla和Saint-Paul,2003)。相比起國際研究,國內學者給出了更為貼近中國現實的理論框架。白重恩等(2008a)建立了一個基于新古典的企業(yè)微觀決定模型,并引進經典的D-S壟斷競爭分析框架,綜合分析了市場扭曲、技術影響、替代彈性和壟斷競爭性對勞動份額在微觀層面的綜合影響;伍山林(2011)也建立了一個以CD函數為基礎的微觀模型,用以分別討論技術結構、工資率、勞動生產率、改制與稅負等對勞動份額的影響。與上述兩項研究不同,孫文杰(2012)利用非競爭性投入產出模型和結構分解技術建立了一個宏觀分析模型,重點從需求結構和技術效率兩個視角分析了中國在開放背景下勞動份額的演變趨勢及其動因。
綜合上述文獻梳理,本文認為,國外理論研究當中多將市場內生性因素作為解釋核心,而較少考慮外生的市場扭曲對勞動份額的重大影響。在包括中國在內的發(fā)展中經濟體當中,扭曲因素對解釋政府干預、市場分割以及要素市場發(fā)育不全等要素分配的影響機制至為關鍵。國內理論模型研究方面,以企業(yè)層面建立的微觀模型缺乏總量層面的分析,可能遺漏了在行業(yè)和產業(yè)層面的一些關鍵變量,而投入產出模型方法實際上是以宏觀層面的數量分析為基礎,并無微觀理論基礎的支持。
因而從總體來說,無論國內外研究,迄今還沒有看到基于微觀理論基礎的、關于經濟總體要素份額決定的相關理論成果,但勞動份額研究的實證和政策含義則均需建立在行業(yè)或經濟總體層面。有鑒于此,本文綜合考慮上述研究可能存在的缺憾,擬從生產函數形式的選擇開始,在企業(yè)層面納入影響勞動份額的諸項內外部因素,形成統一的微觀基礎,進而考慮在行業(yè)和產業(yè)層面補充明顯對勞動份額有影響的經濟變量,并最終推導出經濟總體層面勞動份額的決定方程,并基于此進行討論分析。本文以下章節(jié)安排為:第二部分為理論模型的討論與構建,第三部分為基于模型的變量分析,第四部分為模型評價和基于中國現實的解釋,最后為綜合結論。
1、企業(yè)微觀層面的理論模型
市場經濟背景下,經濟總產出以微觀層面廠商的分散決策為基礎,因而研究要素份額決定必然要從企業(yè)層面的要素投入與產出角度出發(fā),這也遵循了以微觀基礎為起點來研究宏觀問題這一當代研究范式的主流邏輯。本文經綜合考慮,采用最廣泛應用于中長期分析的CES函數作為研究基礎。
考慮一個代表性企業(yè),運用資本和勞動兩種要素進行生產,產出為經典的CES函數形式,即:
企業(yè)微觀層面基本假設為:①一個企業(yè)只生產一種產品,產出為,其對應價格為,因而企業(yè)利潤函數的一般形式為:
依據公式(2),企業(yè)在理想的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利潤函數為:
從一般意義來說,扭曲在其中均產生兩種情況,即對價格和數量的扭曲。對于產品市場來說,由于是市場經濟假設,企業(yè)對生產數量的決策是獨立自主的,因而政府干預、市場分割障礙(區(qū)域市場壁壘和地方保護以及產品流動性障礙等)等外部因素最終通過對產品價格的影響形成產品市場扭曲;對于要素市場來說,在市場經濟假定下,勞動者就業(yè)與否完全取決于個人意愿,扭曲因素無法強行干預勞動決策,因而就業(yè)數量以及勞動總收入就主要取決于工資率,勞動要素扭曲也主要是對工資率的影響;同理,由于資本的自由意志,扭曲因素主要是對資本租金率的影響,通過扭曲資本租金率來影響資本供應量,并最終影響到資本收入。因而在(8)式當中,有關產品和要素價格的扭曲、、應被認為是扭曲的直接表現,而有關數量的扭曲、、應被認為是對價格扭曲的結果。同時,對價格扭曲可以是雙向的,因而可以為負,則有:;在扭曲結果表現中則有:。
根據基本生產函數的公式(1)可得:
將公式(5)、(6)、(7)合并整理,得到包含扭曲系數的要素價格的表達方程為:
2、在行業(yè)與部門層面的加總
在完成企業(yè)微觀層面要素份額決定的討論后,直接面臨的問題是,一個行業(yè)以及由行業(yè)或部門集合形成的經濟總體的要素份額是否可以由微觀模型簡單加總得到?由于現實當中行業(yè)市場處于壟斷競爭局面,行業(yè)內企業(yè)可根據需求自主制定不同的產品價格,因而上述簡單加總的想法忽略了行業(yè)內可相互替代產品之間價格的交互影響;同時,與企業(yè)規(guī)模大小密切相關的企業(yè)市場優(yōu)勢決定了資本要素的相對份額(由壟斷獲得的超額利潤歸于資本),則由代表性企業(yè)表征的微觀模型則缺失了企業(yè)規(guī)模變量,以及缺失了各種因素對行業(yè)內企業(yè)規(guī)模大小分布的影響信息,這將與合理解釋經濟現實差距較遠,因而對要素份額的決定需要在行業(yè)層面進行綜合考慮。
由于面對的需求和技術結構的一致性,壟斷競爭性主要體現在一個部門或行業(yè)的內部。在這方面,Dixit和Stiglitz(1977)的D-S模型以其良好的解釋能力、廣泛的應用,基本上已成為國際貿易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等方面研究壟斷競爭影響的標準工具(胡懷國,2002)。D-S模型的基本假設為:一個企業(yè)只生產一種產品,一個行業(yè)內部的企業(yè)生產的所有產品同時具有差異性和可替代性,可替代性大小由產品間差異決定,也最終決定了單個企業(yè)的產品價格。本文采用以生產函數方式表達的D-S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由于單個企業(yè)定價對行業(yè)的價格指數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企業(yè)在壟斷競爭下最優(yōu)決策、由它與行業(yè)其他產品總和的替代彈性關系決定:
因而行業(yè)層面的資本份額為:
將(10)、(12)式帶入(13)式,并整理得:
從上式可以看出,集合符號∑內是產出與勞動各自冪次方并乘積后的行業(yè)內加總集合,如能引入行業(yè)內企業(yè)產出和勞動分布的規(guī)律,則可簡化分析式,并進而通過對企業(yè)規(guī)模分布決定的探討,找出行業(yè)層面對勞動份額的影響變量。在這方面,通過對有關企業(yè)規(guī)模分布的大量文獻的研究,本文總結如下:
(1)從基本共識來看,小企業(yè)數遠大于大企業(yè)數,企業(yè)規(guī)模分布服從帕累托分布,理想情況下,并進一步服從齊普夫(Zipf)法則(Axtell,2001),這已成為多數共識(Fujiwara 等,2004),①Axtell(2001)甚至堅定地認為:“齊普夫分布是任何經驗上準確的企業(yè)理論必須瞄準的靶心”;
(2)帕累托分布簡單描述為:企業(yè)規(guī)模大小與按規(guī)模大小排序的序數呈反比例關系。即:,為企業(yè)規(guī)模的排序位數,s為排序第位的企業(yè)規(guī)模,為大于零的常數,為帕累托分布參數;
(3)以各種指標衡量的企業(yè)規(guī)模分布(銷售收入、就業(yè)人數、增加值、資本存量等)均服從帕累托分布,但分布系數可以不同(di Giovanni和Levchenko,2011);
(4)企業(yè)規(guī)模分布與企業(yè)生產率和外生扭曲因素等有密切關聯(方明月和聶輝華,2010;di Giovanni和Levchenko,2011;章韜和孫楚仁,2012)。
盡管如上研究已達成共識,但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企業(yè)分布參數必然存在差異,不同指標衡量的規(guī)模分布參數也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在對(14)式進行簡化時,直接面臨一個難題,即如何找到使得行業(yè)內特定企業(yè)的產出與勞動分布的一一對應關系?幸運的是,由于帕累托分布是一個嚴格單調曲線,所以無論對企業(yè)以什么指標進行排序,在同一序數位上,同一企業(yè)的產出與勞動一定是嚴格對應的,這為本文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圖1 企業(yè)規(guī)模分布曲線示意圖
資料來源:作者繪制
基于上述分析,為便于分析問題,本文采用帕累托分布離散變量的表達式,放棄應用更為廣泛科學的概率分布表達方程。直接令為企業(yè)規(guī)模的排序位數,則有:
3、在產業(yè)和總體層面的加總
產業(yè)結構變遷對要素份額的影響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因而從理論體系的完整性角度考慮,有必要結合前述理論和前人研究對此進行梳理和總結。在對勞動份額進行行業(yè)和經濟總體層面的分析方面,Solow(1958)建立了經典的“行業(yè)產業(yè)結構變化”兩分的分析框架,這已成為研究界通常的做法,即對經濟總體要素份額的影響因素分解為行業(yè)內影響與產業(yè)結構變化影響兩個部分(Solow,1958;白重恩等,2008a)。
由于行業(yè)間勞動份額存在差異,因而行業(yè)產出規(guī)模發(fā)生變化,會直接影響到該行業(yè)對總體勞動份額變化的貢獻,這是產業(yè)轉型、產業(yè)升級或產業(yè)高級化等經濟總體結構變化帶來的直接結果。利用Solow(1958)的方法,可以分別假定經濟結構不變和行業(yè)內勞動份額不變,來研究總體要素份額在行業(yè)內部和行業(yè)結構兩個層面各自分別的決定機制。因而在以下對解釋變量進行具體分析時,本文將先對行業(yè)層面的勞動份額決定的方程(18)式進行整體分析,最后對含有表達產業(yè)結構變遷的(19)式進行分析。
1、壟斷競爭性
基于公式(18)對壟斷競爭參數(行業(yè)間差異性產品替代彈性的倒數)求偏導有:
由上述分析得到:
理論推論1:行業(yè)壟斷競爭程度的高低與勞動份額呈反向關系,即壟斷程度增加將降低勞動份額,壟斷程度降低將提高勞動份額。
本推論的理論意義在于,由產品差異性形成的壟斷性收益將主要歸于資本份額,從而形成要素份額比例中,勞動份額與行業(yè)壟斷程度呈反向關系。當然,這一理論分析基于張伯倫(2013)的認識基礎,即產品差別是造成壟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差別程度決定壟斷程度大小,而在羅賓遜夫人(1961)那里,其細分了由于地理、服務等因素形成的“不完全競爭因素”——被認為由廣義的產品差異內容導致的市場不完備性應不包含壟斷因素。但從本質來看,Robinson(1961)的不完全競爭因素在客觀上同樣導致廠商相對于消費者議價能力的提高,其經濟結果與Chamberlin(2013)定義的壟斷競爭性一致。
2、企業(yè)最小有效規(guī)模(MES)
由上述分析得到:
理論推論2:某行業(yè)勞動份額與該行業(yè)最小有效規(guī)模(MES)企業(yè)的產出占行業(yè)總產出的比例呈反向關系。
該推論意味著,若行業(yè)總產出量一定,理論上由該行業(yè)技術結構決定的企業(yè)最小有效規(guī)模(MES)越低,則行業(yè)勞動份額越高;或者,企業(yè)最小有效規(guī)模(MES)一定,則行業(yè)總產出規(guī)模越大,行業(yè)勞動份額越高。
3、勞動和資本產出比
在公式(18)當中,由于行業(yè)內企業(yè)在經過規(guī)模分布假設后,只有最小有效規(guī)模企業(yè)的勞動產出比得到表現,因而設,基于(18)式對求偏導,有:
帶入(18)式,有:
公式(20)當中只體現了最小有效規(guī)模企業(yè)的資本產出比。設,基于(20)式對求偏導,有:
由上述分析得到:
理論推論3:當行業(yè)內要素為互補關系時,勞動份額與該行業(yè)內最小有效規(guī)模企業(yè)的勞動產出比呈反向關系,與資本產出比呈正向關系;當行業(yè)內要素為替代關系時,前述結論則正好相反。
本推論與白重恩等(2008)基于微觀層面的結論在方向上一致,但存在的問題是MES企業(yè)并不能代表行業(yè)的整體屬性,如企業(yè)資本產出比分布與企業(yè)規(guī)模分布之間具備某種相關關系, 則可據此推斷行業(yè)整體的情況。具體來說,要素產出比的倒數即為要素生產率,因而要素產出比變量的衡量本質與要素生產率(其他包括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完全一致。
綜合來說,如假設行業(yè)內企業(yè)的要素生產率服從帕累托分布,則對應的要素產出比即為一個反向的帕累托分布。由于帕累托分布是一個單調曲線函數,因而可以基于此并結合本節(jié)推論4做簡單的設想:
理論猜想:①行業(yè)內要素為互補關系時,勞動份額與行業(yè)的勞動產出比呈反向關系,與資本產出比呈正向關系;行業(yè)內要素為替代關系時,前述結論則正好相反。
4、技術進步與其偏向性
Hicks(1939)給出了技術偏向性的定義,Diamond(1965)據此給出了技術偏向性指數:
結合上述研究基礎,基于(18)式對求偏導,有:
基于(18)式對求偏導,有:
理論推論4:當某行業(yè)要素間為互補關系時,勞動份額隨勞動偏向性技術進步增加而減少,隨資本偏向性技術進步增加而增加;當要素之間為替代關系時,上述結論則正好相反。
5、企業(yè)規(guī)模分布
推論5的第一部分有待理論和實證進一步分析內在的傳導機制,限于篇幅本文暫不能做深入展開。①推論5的第二部分中,對勞動份額的影響還取決于要素彈性是互補還是替代關系,進而影響技術進步偏向性對要素份額的影響方向,與有關技術偏向性對勞動份額影響的推論5得到相互印證。
6、產品與要素市場扭曲
理論推論6:行業(yè)內勞動份額與對勞動要素的扭曲因素呈反向關系,與對產品市場的扭曲因素呈正向關系。
推論6第一部分的現實意義是不言自明的,即根據上文分析,對勞動要素的扭曲(對工資率的扭曲)直接降低了勞動總收入。勞動收入的扭曲將主要通過工資價格的途徑來影響,因而盡管工資率未出現在勞動份額決定方程中,但它間接迂回影響了勞動份額(伍山林,2011),其中的影響一是直接降低了勞動收入(工資率與就業(yè)量的乘積),二是影響了就業(yè)意愿而降低了總就業(yè)量。
推論6的第二部分當中,由于壟斷競爭市場中產品壟斷利潤是經由壟斷價格來實現的,壟斷價格越高,則壟斷利潤越大,則依據壟斷利潤歸于資本,此時資本份額越高。而由于對產品價格的扭曲降低了企業(yè)的壟斷價格進而減少了壟斷利潤,因而使得勞動的相對份額上升。
7、要素替代彈性
要素替代彈性可簡單歸結為等產量下投入要素數量變動之比與其相對價格變動之比。在利用CES函數討論要素替代彈性對勞動份額的影響時,需要對CES函數中所謂不變替代彈性問題謹慎處理,方能得到邏輯一致的結果。本文認為,所謂不變替代彈性的真實定義來自于——以CES函數和Robinson在1933年提出的替代彈性定義(Robinson,1933)推導出的替代彈性表達式是一個與要素投入以及其價格變化無關的常數,①也等價于——CES函數是根據要素彈性定義來構建了一個不包含要素投入以及其價格變化因素的常數變量,形成最終的CES函數形式。綜合來說,影響經濟增長效率的因素均會影響替代彈性,因而可以認為,要素替代彈性外生于CES生產函數,但內生于影響經濟增長效率的其他眾多因素。因而理論上可以基于CES函數討論要素替代彈性變化對勞動份額的影響,而在CES生產函數以外尋求要素替代彈性變動的決定機制。
因而對公式(18)進行分析,有:
理論推論7:行業(yè)內企業(yè)產出的扭曲程度大于勞動的扭曲程度時,勞動份額與要素替代彈性呈反向關系。
本推論的意義在于,在行業(yè)層面,要素彈性對勞動份額的影響取決于外部對行業(yè)內企業(yè)分布的扭曲影響,即在行業(yè)層面,當企業(yè)產出扭曲程度大于勞動要素市場扭曲程度時,要素替代彈性的提高將降低行業(yè)的整體勞動份額,反之則增進勞動份額。
替代彈性對要素分配研究的重要性已成為學界共識,La Grandville(1997)甚至認為替代彈性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從本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替代彈性不但決定了技術進步對勞動份額影響的方向,還是資本和勞動產出比、企業(yè)規(guī)模分布特性等諸多影響要素的決定性中間變量。同時諸多文獻指出,替代彈性受各種內生和外生性因素影響,與經濟發(fā)展階段和路徑關系密切,其在長期中是不斷變化的(郝楓和盛衛(wèi)燕,2014)。
8、產業(yè)結構變遷
對(19)式進行微分分析,經濟總體的勞動份額變化為:
一般來說,影響產業(yè)結構轉型的原因包括需求結構、要素結構、技術變化、國際貿易和政府干預等,綜合分析結構影響背后的深層原因則幾乎可以涵蓋有關經濟發(fā)展、經濟增長理論以及產業(yè)經濟學等眾多領域的核心問題,因而不再是本篇深入的重點。
1、模型評價
本文創(chuàng)新地從微觀角度出發(fā),建立了從企業(yè)到行業(yè)再到經濟總體三個層面的勞動份額決定方程,每一層級是在上一層級的基礎上施加一定假設條件之后進行理論加總得到,這一整體分析邏輯還未在同類問題的相關文獻當中看到,這為未來對要素分配的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同時為包含經濟總體在內各層級要素份額變動的實證分析提供了較為完整的理論基礎。理論模型綜合考慮了各類要素份額研究文獻的得失后,將壟斷競爭性、企業(yè)規(guī)模分布因素、最小有效企業(yè)規(guī)模(MES)、要素替代彈性等變量創(chuàng)新性地引入到綜合決定方程的討論中,使得要素決定方程包含了從微觀到宏觀各層級可能的影響變量,以及創(chuàng)造了對它們之間的交互影響進行綜合分析的機會;同時,更為重要的,模型的構建注重面對中國的現實問題和綜合影響機制,借助生產可能性邊界這一工具,綜合考慮了各種可能存在的產品市場扭曲、要素市場扭曲因素,使得有關市場扭曲的理論假設基礎更為合理,包含的信息也更為全面和豐富,因而對中國作為發(fā)展中經濟體中存在諸多不合理的扭曲因素也更有針對性的理論和現實分析意義。需注意的是,綜合理論模型在三個層次上討論的重點既有交互影響又各自有不同,且三個層次上對勞動要素份額的影響程度在不同經濟體中也各個不同。對勞動要素份額動態(tài)變化的經驗分析表明,在中國近期的經濟現實中,產業(yè)結構調整的影響至為關鍵,而要素扭曲等其他因素因變化程度相對較低而貢獻并不突出。
2、對中國現實的解釋
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的工業(yè)化進程,一般表現為國民財富分配向勞動者傾斜,企業(yè)所得總體上呈下降的規(guī)律趨勢,而中國作為轉型期間的發(fā)展中經濟體,近幾年卻出現了要素份額持續(xù)下降的局面(白重恩和錢震杰,2009a;常興華和李偉,2009)。在多種理論解釋當中,由于缺乏綜合的、總體層面理論模型的一致討論基礎,實證結果的相對一致性并不能消弭相關問題的爭議?;诒疚牡睦碚撃P停竟?jié)對中國現實當中有關勞動要素份額的突出問題和現象進行了綜合的理論分析解釋。
在國有企業(yè)改制和改革問題方面,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國有企業(yè)市場化改革,其實質最終產生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卸下了國有企業(yè)就業(yè)負擔沉重的包袱,增強了企業(yè)經營活力,另一方面對國有經濟的高度重視,使得國有企業(yè)在眾多領域有進一步加強壟斷(集中度提高)的趨勢,從直接結果來看,符合本文模型中的理論推論1,即行業(yè)壟斷性增強,壟斷利潤增加,導致資本份額上升、勞動份額下降。
近期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特點在于,一是由戶籍制度引起的社會福利不平等,包括醫(yī)療和教育的地域歧視、異地生活成本的上升,導致勞動力的要素流動趨緩;二是由于一直以來地方政府對當地經濟發(fā)展的投資保護,勞動力權益保護長期無法提高,就業(yè)和收入風險對就業(yè)意愿產生負面影響,這形成對勞動要素的多重扭曲。依據本文模型的理論推論6,這將導致勞動份額下降。
在技術結構方面,從中國的現實情況看,由于市場經濟不斷深化、要素流動性提高以及技術進步等多種原因,要素間替代彈性在不斷提高,而同時存在的資本市場勢力大于勞動市場勢力的現狀將形成本文模型中推論7所設定的前提條件,即行業(yè)內由資本主導的產出規(guī)模扭曲程度大于勞動力市場扭曲程度。原因在于,相較于資本要素市場,中國的勞動力要素市場實現了相對充分的競爭,分布參數相對更為均勻。因而結合上述要素替代彈性提高的現實,由理論推論7得到勞動要素份額下降,相對的資本份額上升的結果。而更深一步的原因分析在于,中國近四十年的市場化改革中,資本與金融市場改革力度始終小于勞動力市場改革,即使考慮中國二元勞動力市場的存在,以及勞動要素在地理和層級(高級和低級勞動力市場)流動方面還存在很多障礙,后者的市場化程度還是遠高于前者。
關于要素彈性方面,依據現實可以看到,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農村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局面已發(fā)生根本改變,這將對勞動份額下降局面產生逆轉影響。中國經濟現實當中,技能型勞動力的比例在逐漸增加,這也將提高要素間替代彈性,當達到要素間為替代關系時,形成的經濟結果與農村勞動力供給彈性變化的影響結果相一致,即同樣導致勞動份額提高。中國作為快速發(fā)展的轉型經濟體,技術因素在快速變化,本文的理論模型給予技術因素對要素份額的影響提供了相對完備的討論空間,并預期技術變化對要素替代彈性的改變將是勞動份額未來增長的重要推動來源之一。
本文的綜合理論分析結論為:總體勞動份額由企業(yè)微觀、行業(yè)和產業(yè)結構三個層次的影響因素共同決定,在微觀層面主要包含要素投入的基本技術結構、要素產出比、市場扭曲等因素;在行業(yè)層面包含壟斷競爭性、技術進步的偏向性、要素替代彈性、企業(yè)規(guī)模分布特性等因素;在產業(yè)結構層面則是導致產業(yè)變遷的一系列內外生因素的總和。
此外,許多學者還探討了本決定模型當中沒有直接包含的其他因素對要素份額的影響機制,包括中國勞動力轉移問題、進出口和國際貿易問題、政府費預算收入等。綜合來說,上述影響要素份額的因素可大致區(qū)分為內生性(比如國際貿易提高了資本流動性,提高了資本收入)和外生性(政府和戶籍制度影響等)兩類,前者可在本文的要素替代彈性以及要素產出比框架內進行延伸討論,而后者可通過對本文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扭曲因素進行追溯分析。
基于本模型框架,可做進一步擴展研究,如增加要素的異質性變量、加入稅收影響等。同時,還可基于本模型進行各類總體和行業(yè)的數據實證分析,以驗證理論并對比經濟現實以分析差異和原因。
1. 白重恩、錢震杰、武康平:《中國工業(yè)部門要素分配份額決定因素研究》[J],《經濟研究》2008年第8期。
2. 白重恩、錢震杰:《國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統計數據背后的故事》[J],《經濟研究》2009年第3期。
3. 蔡昉、都陽:《工資增長、工資趨同與劉易斯轉折點》[J],《經濟學動態(tài)》2011年第9期。
4. 常興華、李偉:《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測算結果與調整對策》[J],《宏觀經濟研究》2009年第9期。
5. 陳宇峰、貴斌威、陳啟清:《技術偏向與中國勞動收入份額的再考察》[J]. 《經濟研究》2013年第6期。
6. 方明月、聶輝華:《中國工業(yè)企業(yè)規(guī)模分布的特征事實: 齊夫定律的視角》[J],《產業(yè)經濟評論》2010年第2期。
7. 高凌云、屈小博、賈鵬:《中國工業(yè)企業(yè)規(guī)模與生產率的異質性》[J],《世界經濟》2014年第6期。
8. 郝楓、盛衛(wèi)燕:《中國要素替代彈性估計》[J],《統計研究》2014年第7期。
9. 胡懷國:《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及其應用》[J],《經濟學動態(tài)》2002年第3期。
10. 孫文杰:《中國勞動報酬份額的演變趨勢及其原因:基于最終需求和技術效率的視角》[J],《經濟研究》2012年第5期。
11. 伍山林:《勞動收入份額決定機制:一個微觀模型》[J],《經濟研究》2011年第9期。
12. 章韜、孫楚仁:《貿易開放、生產率形態(tài)與企業(yè)規(guī)?!穂J],《世界經濟》2012年第8期。
13. [美]張伯倫:《壟斷競爭理論》[M],華夏出版社,2013年。
14. [英]羅賓遜:《不完全競爭經濟學》[M],商務印書館,1961年。
15. Acemoglu. 2002, “Technical 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J],40 (1) :7-72.
16. Arrow K J, Solow R M. 1961, “Capital-Labor Substitution and Economic Efficiency”[J],, 43(3):225-250.
17. Avinash K. Dixit and Joseph E. Stiglitz, 1977,“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J],67(3): 297-308
18. Axtell R L. 2001, “Zipf Distribution of US Firm sizes” [J], Science, 293(5536): 1818-1820.
19. Bentolila S, Saint-Paul G. 2003, “Explaining Movements in the Labor Share”[J],, 3(1):1-33.
20. Diamond P A. 1965, “Disembodied Technical Change in A Two-Sector Model” [J],32(2): 161-168.
21. Di Giovanni J, Levchenko A A, Ranciere R, 2011, “Power laws in Firm Size and Openness to Trade: 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s” [J],, 85(1): 42-52.
22. Fujiwara Y, Di Guilmi C, Aoyama H, et al. 2004, “Do Pareto–Zipf and Gibrat Laws Hold True? An Analysis With European Firms” [J],, 335(1): 197-216.
23. Gollin D. 2008, “Labour's Share of Income” [J],
24. Grandville O D L. 1997, “Curvature and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Straightening It Out”[J].66(1):23-34.
25. Hicks, J. R. Value and Capital,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9:83.
26. Kaldor N. 1961,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M], Macmillan.
27. Melitz M J. 2003,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J],71(6):1695–1725.
28. Solow R M. 1958, “A Skeptical Note on the Constancy of Relative Shares” [J],, 48(4):618-631.
(G)
①這一假設對后文當中引進D-S模型的應用分析是必要的,也是本文全篇一致的基本假設之一。
①在Dixit and Stiglitz的原文當中以商品組為定義對象,其分析本質在經濟現實當中良好對應的即為行業(yè)。
①有關企業(yè)分布類型的各種關系,參見高凌云等(2014),基本結論為:齊普夫分布為帕累托分布系數為1的特例,在日常分析中,齊普夫分布經常與帕累托分布不加區(qū)分,而驗證其分布系數是否為1,以分析其偏離程度和原因。
①限于篇幅和內容方向限制,該命題在此不作展開探討,作者將在本文結束的后續(xù)研究中,累積有關實證數據,尋求深入分析研究。
①陳宇峰等(2013)接受國內工業(yè)行業(yè)要素彈性約等于1的觀點,因而未出現要素彈性變量。
①經驗研究表明,帕累托分布參數越接近于1,表明企業(yè)分布越為均勻(行業(yè)集中度低),行業(yè)壟斷和扭曲程度越低(方明月和聶輝華,2010),應用理論推論1,則應有增進勞動份額的效應。
②相關內容可向作者索取推導過程的技術附錄。
關于是否可以基于CES模型來討論替代彈性的變化問題,郝楓和盛衛(wèi)燕(2014)做了嘗試,他們在CES生產函數框架內,從數據視角揭示替代彈性的時變特征,即采用一般要素增強型CES生產函數,基于變系數模型,以單方程成本最小化方法估計替代彈性,可以靈活反映替代彈性時變性。
①企業(yè)規(guī)模分布與外生扭曲因素有密切關聯,見方明月和聶輝華(2010);di Giovanni和Levchenko(2011);章韜和孫楚仁(2012)。
* 作者感謝中央財經大學蔣選教授、嚴成樑副教授在本文寫作過程中提出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