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瑞鶴
很多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并非是想讓孩子走上藝術道路,而是為了增強孩子的自信。“不然別的小朋友什么都會,自己的孩子不會點什么,會感到受傷或者自卑。”家長們表示。
顯然,家長們并不了解“自信”這個詞的真正含義。真正的自信,并不過度依賴外在表現,而在于允許自己被否定。
自信就是允許自我被否定
童童與樂樂一起玩耍時,樂樂背了幾首唐詩,童童媽媽對樂樂豎起了大拇指:“樂樂真棒,能背這么多首唐詩?!睕]想到,這句話讓童童不高興了。童童怨恨地看著媽媽,帶著哭腔說:“那你讓樂樂做你的孩子吧?!?/p>
童童其實也多才多藝,然而,她畢竟精力有限,不可能樣樣都很棒。今天,媽媽夸獎了會背唐詩的樂樂,對于童童而言,就是對自己的否定。這種否定,摧毀了她的自我價值感,或者說是自信。
顯然,童童可能是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但絕不是一個自信的孩子。因為,她的自信經不起否定和失敗,非常脆弱。
而如果樂樂得到了媽媽的表揚,童童仍然覺得自己是值得愛的,那么在她的內心世界,自我價值感就是比較穩(wěn)定的。從而更可能欣賞別人,也更可能從別人身上有所學習,而不會過分地敏感、情緒化。
允許自我被否定,允許自我不是樣樣都好、都完美,才是真實地作為一個人的自信。
自信與自卑怎么判斷
一個自信的人,他的自我接納是無條件的。他允許自己有不足,可以失敗,可以不完美,但這些均不影響“我”存在的價值。
他會接納多種結果,通常不會設定諸如“我一定要成功,我必須要得到大家的認可”等結果,愿意嘗試多種可能性,面對失敗雖會沮喪,但更能當成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因為對外在結果的依賴沒那么執(zhí)著,自信的人更可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真正提升自己的事情上,而較少像自卑者那樣擔心、焦慮、緊張。
自信的人即使被否定,也仍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因此不會過于掩飾不足。
而自卑者接納自己需要建立在一系列條件的基礎上。只有達到了某些標準,他才能感受到自我價值和自信。比如,擁有好成績、多種才藝、好相貌等。
而在做事情時,他也會過分關注成敗。因為,一旦失敗或被否定,建立在優(yōu)秀標準之上的自信就會倒塌。因此,自卑者的自信不是真實的自信,其基礎非常脆弱,是以他人的評價和外在標準為轉移的。
自卑者往往追求必須成功。因為對失敗的恐懼,使其把精力主要放在避免失敗或顯示力量的事情上。避免失敗可以免于自我否定,顯示力量可以為自信加分。然而,這兩件事情通常不能真正提升能力和開發(fā)潛能,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表達更是沒有機會。
優(yōu)秀而不自信的孩子往往屬于這種情況,因為他外在的優(yōu)秀與內在的自卑是如此不匹配。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真實的自信
孩子是在親子關系中不斷確認自我的。他知道在什么情況下,自己是好的、被接納的;什么情況下是不好的、不被接納的。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電腦,父母就像孩子的外掛程序一樣,雖然看起來掛在外邊,但實際上是代替幼年的孩子管理自我。漸漸地,孩子把外掛的替代者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即形成了“父母自我”,以便父母不在身邊時行使管理自我的功能。
所以,父母如何看待幼年孩子的成功和失敗,孩子將來就如何對待自己的成功和失敗。
人生而有價值,而孩子作為人本身的存在價值是不需要通過什么來證明的。就像丫鬟總是感覺自己是個丫鬟,而小姐很少感覺自己是個小姐,因為小姐本來就是小姐,不需要通過什么來證明。
如果成人對待否定、失敗或成功總是與自信和價值直接聯系起來,孩子就容易總是感覺到低自我價值感,或者回避體驗低自我價值感,從而通過各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也就變成了自卑者。
父母要調整“擁有什么才會自信”的執(zhí)念
生活中你面對失敗和被否定時,是怎樣的?被否定時,你能夠仍然愛和接納自己,仍然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嗎?你能夠不放棄自己,信任自己嗎?
如果你在生活中不事事苛求自己,尤其是不苛求自己一定要做個好媽媽,能夠邊走邊唱,同時不斷反思和提升,那你享受當下生活的狀態(tài)要比教給孩子知識更有價值。
如果你總是告訴自己,等我擁有了什么,就一定會更自信。那么,你真的需要停下來回顧一下,在過去的歲月里你是否有過對某種東西的期望,而當你真正擁有時,你的整個生活是否真的發(fā)生了預期的變化。
我們總是寄希望于外界的變化來改變自己的內心,那只會讓我們失望。
容納孩子被否定時真實的挫敗感
容納是指父母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心理空間,可以盛放孩子的自我被否定,以及失敗的體驗。而孩子可以在這個空間里自由體驗負面情緒,并逐漸從中恢復,而不是孩子一有情緒,父母就想要控制孩子,最后形成力量的對抗。
當孩子被否定而沮喪時,你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他:“我愛你?!弊屗w驗到你仍然愛此時沮喪的他。而不是急于去把他從沮喪中拽出來,也不是用實際行動告訴他:“我不喜歡也不能容納一個因為失敗而哭泣的孩子。”
當孩子因為害怕失敗而拒絕嘗試時,你可以接納孩子的情緒,陪伴孩子從挫敗中恢復出來以后,邀請孩子一起分析:“通過這次經歷,我們可以學到些什么?”因為孩子只有在感覺關系安全時,才有可能去探索外在的世界和內在的世界。
減少孩子替代性體驗你的情緒
當孩子的表現與你心中的理想小孩不一致時,你的情緒是怎樣的?
當你感覺孩子被否定時,可以先問下自己:“這是孩子的感覺,還是我的感覺?”
舉個例子:一天,幼兒園的童童與樂樂在一起玩,童童要求爸爸出題,和樂樂一起比賽口算。結果,大部分題都被童童搶答了,并且回答正確。童童很興奮,樂樂也還好,并未表現出沮喪。但樂樂爸爸卻有點尷尬,急忙替樂樂開脫:“樂樂的幼兒園沒學過算術,所以搶答不出來?!闭龑W⒂谒阈g題游戲的樂樂,聽到爸爸這么說,像是接收到了什么信息,突然就變得神情沮喪了。
毫無疑問,樂樂爸爸的開脫,是因他自己把口算看成了一場決定優(yōu)劣的比賽。他認為處于劣勢的樂樂,自信心受到了傷害,為了避免樂樂有不好的體驗,就替樂樂辯駁了。但這恰恰損壞了樂樂的自信:他讓樂樂感知到了挫敗感,并且知道爸爸對她是不滿意的。
所以,父母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切記不要太心急。就像登山,登頂其實不只是登上的那一刻,而是你有了一個想要登山信念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之后你經歷各種努力和體驗,才能一步步到達山頂。
我們不需要做完美的父母,但要做有覺察力的父母,減少挫敗模式的代際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