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企業(yè)持續(xù)運營中經營戰(zhàn)略至關重要,通過特許經營加盟來擴大經營,不乏是一種很好的提升規(guī)模經營模式,但是在特許權的運用中也會出現諸多問題,比如加盟費多少、特許權的入賬價值、無形資產攤銷年限長短等等處理不當直接影響公司正常運轉。
【關鍵詞】特許經營權;高成本;激進的會計處理
每個公司有不同的經營戰(zhàn)略,就是同一個公司不同發(fā)展階段也會采取不同經營方針,下文以D公司為例從特許權的實際運行出現的問題進行實例分析。
1 企業(yè)特許經營權概述及運用
這里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特許經營權。特許經營權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資產,是一種有價值所在的無形資產,有其固有的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一下5各方面:
(1)不是有形資產。特許經營權不是實體資產,具有無形資產的特征,可以采取無限復制的方式擴大經營。特許經營權是企業(yè)運行的積累,包括形成的商譽、商標影響力、產品外形及品質、經營模式、客戶資源、采購渠道等等,通過授權第三者,達到互惠共贏的模式,是一種以特許經營合同為載體。
(2)無限復制性。特經營權通過無限擴展來獲得超額盈利,這是無形資產特有的前提是價值存在。企業(yè)利用長期積累的經驗形成特許經營權,授權第三方使用實現低成本擴張。本案例D公司就是采用這種特許權擴張理論。大多采用這樣的模式,創(chuàng)立初期建設一個樣板師范店鋪,打造一種主打產品,形成固有品牌,通過宣傳和口碑樹立企業(yè)形象,然后在不同區(qū)域招攬第三方經營者,復制固有的經營和管理模式,采取加盟店,授權使用產品配方等,通過授權加盟費來實現滾雪球式盈利,這樣減輕的企業(yè)擴大經營的資本再投入,第三方初始投資,通過特殊授權擴大規(guī)模,這樣的好處是甲方不再需要資金投入,第三方使用現有的經營模式直接經營,雙方互惠互利。
(3)不可侵權性。正是企業(yè)自主經營形成的獨特經營模式,不經授權不可隨便復制和使用,是一種壟斷資源,向使用者經過授權來取得加盟費,不經過授權視為侵權,這種特許權的收益一是來源于加盟費,二是來源于配方或原料的銷售。
(4)時期長遠性。在企業(yè)運轉過程中無形資產可以長期運用,其價值通過分期攤銷得到補償。企業(yè)獨創(chuàng)的特許經營權,招攬加盟商,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或是合資、或是合作、或是連鎖等等,一般都是長期合同方式,不是短期行為。
(5)價值不確定性。無形資產的價值確認有不同計算方式,且隨著時間推移,其價值會有所變動,或許增值、或許減值,特許經營權的價值體現根據加盟商及產品影響力上下浮動,經營的好了,加盟費會提高,經營出現蕭條,加盟費會減少,所以,特許權的價值難以確定。
特許經營權確認主要解決的是以什么要素確認及何時確認的問題。依照國際特許經營方式,受許人是從其獨立的經營業(yè)務中獲取收入,特許人是根據他為受許人提供的服務中取得收入,通常情況下,加盟費是按特許經營業(yè)務投資額的5%-10%的比例提取。后續(xù)費用包括管理服務費和銷售產品的加價:管理服務費是特許人為維持向受許人提供各項后續(xù)服務而收取的費用,通常是按照受許人取得的毛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確定;銷售產品的加價是指在特許經營合同中規(guī)定,受許人需從特許方購買產品或從特許人指定的供應商處購買時,特許人收取的產品加價或供應商給予的價格折讓。廣告基金是特許人為策劃產品廣告或進行宣傳而向受許人收取的費用,通常,在特許經營體系中,廣告和促銷是由總部負責,加盟者為此需付出一筆費用。
本案例中D公司在特許權運作中出現了與加盟方的矛盾,一方面D公司為了擴大經營沒有統(tǒng)籌規(guī)劃,沒有在地域區(qū)劃、門店距離限制,只專注擴張和收益,在同一區(qū)域無限授權多位加盟店,出現加盟店互相殘殺,這樣使D公司和加盟代理電目標沖突,雖然短時期D公司快速占領了市場,短期收取的加盟費增加,但是,同一區(qū)域加盟店的經營因市場飽和,難以持續(xù)運轉,后期生產乏力,長期看來利潤得不到保障通。
2 經銷商因高額加盟費而降低服務質量
數據顯示,自2010年D公司的正常收入,來自經銷商這一塊的比例就高達33%。D公司要求加盟店除了要交特許費和特許使用金外,還應該從總部以高價購買設備和原料。而D最大的競爭對手A公司采用的策略只收取特許經營權費和使用費,不向加盟店出售設備和產品,使公司和加盟店的利益綁在一起。對于D來說,特有的機器設備一直都是最大的賣點,通過機器設備與甜甜圈參觀區(qū)共同組成的“甜甜圈劇院”是與其他競爭者最大的差異,也是最大的賣點,但是站在長遠的來看,過高的加盟門檻,并不適合正常的擴張。由于加盟店付出了高額特許權使用費,可能實現自己的利益,壓縮其他開支,因此會出現服務下降,導致客戶流失,不利于 D公司長期經營發(fā)展。
3 采取激進的會計處理方式
D特許權收購采用激進的會計處理方法的問題,在2013年D就開始與7個門店的連鎖企業(yè)洽談特許權收購事宜。特許商欠這個公司設備、配方、特許經營費共計幾百萬元。作為協議的一部分,D要求特許商關閉了兩個經營不善的門店,并且付給D過期未還的貸款應付利息。而作為回報,D答應提高特許權的收購價格。
D將特許商所付的這些利息記為利息收入,并且因此提高了利潤。但這筆錢是否能計入利息收入呢,我覺得這是值得商榷的,這筆利息收入是以高價回收特許權收購價格作為回報,應該是作為取得特許權的代價,在最后記入資產時是應該扣減的,而D將這筆費用計入收入實際上是虛增了利潤,然而投資者看到利潤表中可觀的利潤自然會對局勢造成錯誤的判斷;而后,D將特許權的收購成本記為無形資產,記錄在購回的特許經營權項目下,并且不予以攤銷。這樣的做法似乎太為激進。此前三年中,D共將1億7450萬元的購回的特許經營權記入無形資產,并且沒有進行攤銷。大量的不攤銷使得資產的賬面價值增加,利潤增加。公司將特許經營權的收購成本計入無形資產,那它在入賬之后是否要在其有效期限內分期攤銷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攤銷年限、攤銷方法及賬務處理上。我認為如果特許經營的收購合同上規(guī)定了期限,則根據合同約定的期限進行攤銷。攤銷方法采用直線法,攤銷的帳務處理要設置無形資產、累計攤銷和無形資產凈值,參照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分別反映無形資產原值、攤銷金額和攤余價值;特許經營合同如果是永久的,則采用掛賬法不予攤銷。D直接不予攤銷似乎不太得當。D還允許密歇根連鎖公司的最高執(zhí)行官在收購后繼續(xù)公司留任,然而就在收購完成后不久,他就離職了。而基于離職合同,D 還要付給這個最高執(zhí)行官500萬元,這筆費用D同樣處理為購回的特許經營權,記錄在不予以攤銷的資產目錄下。但是這樣的賬務處理似乎存在異議,付給最高執(zhí)行官的500萬元并不符合特許經營權的相關特性例如超額盈利性、長期性等,顧不能計入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但是如此處理,卻憑空使資產增加1000萬元。種種措施顯示,在2014年之前,盡管D公司發(fā)覺了擴張戰(zhàn)略的惡劣影響,但是依舊堅持自己激進擴張的戰(zhàn)略,保佑一絲僥幸。最終在2015年開始對之前報表的錯誤,進行適當的調整、披露,最終導致了股價進一步下滑,自2013年8月至此,公司市值蒸發(fā)近25億元。到此,本來風光無限的D公司,徹底陷入衰亡。
【參考文獻】
[1]潘穎.企業(yè)財務預警系統(tǒng)構建研究[J].商業(yè)研究,2009(08).
[2]楊賢生.企業(yè)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J].財經界,2009(08).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