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非
20世紀50年代盲目學蘇聯(lián),學校建教學樓,照搬蘇聯(lián)模式,封閉的內(nèi)走道,采光通風不好,在炎熱的南方,采用寒帶建筑設(shè)計,典型的不講理,這也算是時代縮影。學校的一切都是教育,如果老師有反思和批判意識,尋根究底,就有可能獲取更多的教訓。
而如今,學校建成新教學大樓,六十多間教室,外走廊,寬敞明亮。不久,新情況出現(xiàn)了:因為窗戶大,上課時只要走廊上有人來來往往,教室里就會受到干擾,部分學生注意力就會隨著走廊上的來人轉(zhuǎn)移。有時“上級”來視察,校長帶一群人從走廊上散漫走過,就干擾了教學。官員東張西望,指指點點,目中無人,以為是在莊稼地里視察。他們絲毫不覺得這樣做有什么不對,有的還朝教室里瞅。我對學生說,他們是把教室當商店櫥窗了。學生笑,官員們莫名其妙,也隔了玻璃開心地向?qū)W生笑。
“視察”畢竟不多,校內(nèi)干部的“巡視”卻是每天必有。我納悶:這有必要么?曾有個校長,每星期必在樓里走一個來回,一間間教室看,兩千多學生都看見校長了。我向?qū)W校提意見,認為干擾上課不好,如果想“巡視”,下午課后或是晚自習后,老師人手少,去協(xié)助一下,可以的;教師上課時出現(xiàn),這是顯示“存在感”,易招致學生反感。
上課,學生很難做到目不斜視,課堂上任何意外,都會引起他們的注意。而走廊窗外的動靜,更是會讓他們分心。學校有些管理干部思考了我的建議,他們認為“巡視”多余,特別是在這樣一所學校。他們“巡視”時,的確有不少學生朝窗外看他們,能像管寧那樣割席讀書的,不多。
校方解釋說:校長原有動議,每星期一帶領(lǐng)“班子”巡視教學樓,“現(xiàn)場辦公”?!鞍嘧印庇懻摃r,有不同意見,認為中小學更應當去行政化,不能搞得像官府那樣;上面視察減少,學校不要自我折騰,這才改為松散式“巡視”。又因個別干部一星期只在學校出現(xiàn)一次,大概想留下印象,所以過于積極,打擾了老師學生。有副校長說:“主要是看教師有沒有到位?!边@個解釋令人啼笑皆非。教師有沒有“到位”,學生知道;到時間老師沒進教室,學生會來找老師的。以前每有任課老師出了意外情況,學生找到辦公室,那時沒電話,也無須請示報告,立刻有老師趕到教室代課,也有其他學科的老師自告奮勇去“頂一節(jié)”,及時作出安排。這些,是教師職業(yè)本能,而“巡視”的人一般不能上課。
中小學同行也常說起學校上課時的各種“巡視”,從沒有人認為這是必要的。有人提醒,是學校管理人員變多了,有些學校幾乎是20世紀80年代的三四倍,人多,分工雜,沒事千的就找事干,輪班巡視,然后把小事放大。但是,走這一大圈真的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他們能解決嗎?走馬觀花,除了顯示“管理者”的權(quán)力,確實沒什么價值。
有老校長回憶。當年他都是在學生休息時在學校里轉(zhuǎn),和學生聊聊,參加學生活動,很多情況是從學生那里直接獲取的,有些重要建議是食堂飯桌上老師們提出的。如果校長心里裝著學生和老師,他就知道該做些什么,犯不著裝模作樣去搞那些形式。也有學校校長私下坦率地說:每天在外混文山會海,“難得在學校,總得讓學生教師看到自己”。
學校教學時間,應當禁止視察和參觀,主管部門也必須對“視察”“指導”作出嚴格限制,不能干擾學生的學習,不要在學生不需要的時間出現(xiàn)。
網(wǎng)上有張圖片曾引發(fā)社會批評。某校學生冒雨在操場上做課間操,場邊零散站著幾十人,有些人打著傘。于是網(wǎng)民聲討,認為官員冷漠無情,損毀形象。校方作出回應,稱打傘者是“身體不適”。這種無能的解釋招致更多的責難。為保障中小學生健康,學校應當禁止“身體不適”的人隨意進入學校。再說,那些冒雨在操場上做課間操的學生,身體都能“適”么?
常聽聞此類事,感到無奈。中小學為迎接官員視察,讓學生在寒風中列隊等待歡迎,或是讓學生冒雨表演節(jié)目,是常有的現(xiàn)象。官員來視察。為什么要組織清掃?為什么要組織學生列隊歡迎?為什么要搞“匯報演出”?這些好像已成通病,沒法追究,社會一直就興這種歪風。我甚至懷疑現(xiàn)今那些官員讀小學、中學時也曾在風雨中列隊迎候過姍姍來遲的視察官員。所以今天也想過過癮。
雖是惡俗,但不做這些事,一些人就不知道該做什么以及怎樣做了。特別是一些急于宣傳成果取得“業(yè)績”的學校,也要通過上級視察的新聞,傳揚知名度。
我一直不解:憑那種質(zhì)量的腦袋,能“巡視”出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