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國廣西左江“花山巖畫”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祖先在石頭上敘述的歷史,將被精心呵護,成為民族文化里永久的珍寶。
在中國文化里,很多故事也與“石頭”有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孫悟空從石頭縫里蹦出來;還有許多關于石頭的民間傳說,頗有趣味,值得傳遞……
壽山石
山下住著個樵夫叫陳長壽,十分喜歡下棋,棋藝很高。一天,陳長壽上山,見兩個老人在一塊大巖石上下棋,心里發(fā)了癢,站在旁邊看得入了迷。兩個老人便問:“先生,你也懂下棋?”陳長壽點點頭笑著說:“懂一些。”兩個老人高興起來:“那好,我們同先生下幾盤?!毕氩坏剑铝藥妆P棋,陳長壽都贏了。老人說:“原來人間有這么高的棋藝。今天我們都輸給了你,沒什么好送,這一盤棋子就給你吧!今后你不必去砍柴了,自有好日子過?!闭f罷化作一陣風走了。
陳長壽知道老人必是神仙,忙收拾殘棋,跪在大巖石上朝著蒼天叩謝仙人的送棋之恩。
陳長壽得了一盤棋,沒忘砍了柴再回家。砍柴時一不小心,袋子里的棋子都掉到了地上。正想撿起來,說也奇怪,一顆顆的棋子忽然間變成了五顏六色的小石頭。小石頭長成大石頭,大石頭又生小石頭,他怎么撿也撿不完。
陳長壽撿了些小石頭,挑了一擔柴禾回家,對妻子說了神仙贈棋的事。
妻子看著石頭,說:“這些石頭潤澤通透,說不定是寶貝。明天我們一起到山上去撿石頭?!弊源耍愰L壽夫婦天天都上山撿石頭,這石頭竟然取之不盡。
陳長壽夫婦撿了石頭,放在擔子里挑到集市里去賣,果然十分好賣,許多人出高價購買,拿去刻印章、做石雕。陳長壽夫婦賺了許多錢。
陳長壽在山上撿石頭發(fā)了大財,出了名。以后這座山就用他的名字命名為“壽山”。那些晶瑩潤澤的小石頭,就被稱為“壽山石”。
奇石
清朝,海曲縣有個善人叫楊慶。楊慶有一雅好,收藏奇石。年近花甲,楊慶身體日漸衰弱,這天,他將兒子楊仙叫到身邊,說:“為父這輩子還有一個遺憾?!痹瓉?,楊慶藏石無數,他最中意三塊奇石,奇石上分別有三個大字:福祿禧,唯獨少一塊“壽”字石。
楊仙一聽,當下張貼告示,說誰能獻壽字石,賞銀五千兩。
幾個月過去,根本沒人來獻石。楊仙就想去山上的寺廟拜一拜,求菩薩保佑父親邁過這個坎。
楊仙剛到山腳,就見幾百口人漫無目的地向前走。打聽后才知,這些人是逃荒的災民。楊仙心善,顧不得上山燒香,趕緊回到家中,讓手下設粥廠,救助災民。
楊仙設粥廠的事一傳十、十傳百,附近災民全來討粥吃。楊慶知道后對兒子說:“為父支持你,你不要顧為父,先照顧災民才是!”
災民太多,楊家存糧很快不夠,楊仙便帶人去城里買米。
海曲縣最大的米行老板叫劉仁義,雖名仁義,做事卻十分缺德。楊仙低聲下氣地求他賣些米給自己,劉仁義眼珠一轉,說:“你也知道,最近糧食奇缺,我拿什么賣給你?”楊仙知道這家伙的打算,為了災民不餓肚子,他好說歹說,劉仁義才答應以平日三倍的價錢賣給他們一千斤大米。
楊家人將米拉回家,下鍋時才發(fā)現(xiàn),米袋下邊摻了大量沙石,有的竟有拳頭大小。家人氣不過,要去找米行老板討個說法,楊仙阻止道:“咱不與惡人計較,災民們還等著吃飯呢!”他命令家人將沙石細細淘出,再給災民做飯。
災民口糧有了著落,楊仙暫時放了心。他惦記父親病情,來到父親病床前,看著奄奄一息的父親,他跪下說:“孩兒不孝,連你最后的心愿都圓不了……”
楊仙話音未落,外邊傳來一陣嘈雜聲,楊仙忙擦去眼淚,出去看出了什么事。
過了會兒,楊仙捧著一塊石頭疾步走到父親床前,驚喜地喊道:“父親,快看,壽來了!”原來,剛才一個下人在淘米時,在米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塊大石頭,拳頭大小。下人咒罵了一句“黑心老板”,正想扔掉,忽然發(fā)現(xiàn)這塊石頭與眾不同,細細一看,正面竟有一個清晰的楷體“壽”字,他立刻前來報喜。
楊慶聽見兒子的喊叫,一下就睜開雙眼,掙扎著坐起來,說:“壽在哪?”楊仙趕緊將壽字奇石遞給父親。楊慶小心翼翼地接過來,看了又看,哈哈大笑起來,一骨碌從床上下到了地上。楊仙嚇了一大跳,叫道:“父親,你……”楊慶拍手笑道:“‘壽來了,我的病全好了!”
姚縣令審石頭
清末年間,滕縣有個姚縣令。姚縣令體恤民眾,廉潔正直。
滕縣南門有家賣粥的小市民。這天五更頭,兩口子抬著粥缸子、碗架去擺攤兒賣粥。不巧,被一塊大石頭絆倒,摔爛了粥缸子和賣粥用的碗。小本營生,一下去了半個家當,兩口子坐在地上失聲痛哭。
這時姚縣令在南門城外游逛,正好碰上兩口子在哭。他看了看潑得滿地的粥和碎缸,又問了問賣粥的家境,就對賣粥的兩口子說:“這樣,你倆把這塊石頭抬到衙門去,老爺我要審問這塊石頭,叫它賠你們的粥缸子?!?/p>
賣粥的心里想:俺這就夠倒霉的啦,您這位大老爺還開什么玩笑?可不抬不行,縣太爺的命令,誰敢不聽?沒法子,兩口子就順起扁擔,用抬粥缸子的支架,抬起那塊石頭,朝縣衙門走去。
人們見賣粥的兩口子抬著塊石頭跟在縣太爺后面,朝衙門里走去,都感到很稀奇。一街兩巷的人都跟著去看稀罕,呼啦一下子就擠滿了大堂前的院子。
縣太爺命令衙役,看守好衙門口,只許進不許出。然后,他就站在大堂前開了腔:“鄉(xiāng)親們,今天本縣令遇上這塊石頭絆了人,砸破了缸,害得賣粥的兩口子哭哭啼啼。我本打算審審這塊頑石,可它就是不開口。不過,它引來了眾多鄉(xiāng)親,也算它將功補過。這樣,請大伙湊個份子,最少一文錢,多者不限,算是大伙周濟賣粥的夫婦吧!”
聽了縣太爺的這番話,看熱鬧的人紛紛掏錢捐獻,工夫不大,就湊了足足二十多吊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