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err
肉食之美,自有其妙。但在歷史的長河中,一開始我們吃肉的方式卻沒那么文雅。古時,包括四大文明古國在內的先民們,都是用手抓著吃。手的靈活與敏感,讓人們更好地感受不同的肉的質感與溫度,吃起來更香?,F(xiàn)如今的中東、南亞、東南亞、非洲等地都沿襲了用手抓的傳統(tǒng)。
據(jù)說古希臘時期有位饕餮之徒,他平日里將雙手浸在浴室的熱水中,讓它們更適應炙熱的食物;他練習用熱水漱口,讓口腔能適應更高的溫度;他還向廚師行賄,讓廚師將剛烤好的肉直接端到他面前。早有準備的老饕能比別人抓取更多的肉,比別人吃得更快、更多。
在14世紀中期的禮儀指南上,詳細地介紹了如何優(yōu)雅、精致地用手吃肉。如果骨頭很小,那么只用拇指和食指把它夾起來,這樣中指就可以保持清潔,還可以從另一個盤子中蘸取調味汁。而看一個人用前3根還是5根手指全上,就可以明確區(qū)分出他是上層階級還是下層階級。
用手吃肉,自然逃不過滿手的肉汁油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世界分為了兩派,少數(shù)派是舔手指,多數(shù)派則是擦手指。前者,1905年是摩洛哥尚有習俗,賓客必須遵照順序,從小拇指開始舔,依次是中指、拇指、無名指、食指。后者,最初用外衣擦,某些地區(qū)則用自己或是奴隸的頭發(fā)擦,中世紀時普遍用臺布擦,再后來古羅馬巨大“浴巾版”餐巾變小了些,并于19世紀早期逐漸普及開來。
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有了箸,也就是筷子。大抵是先民們用大罐煮肉時,帶著湯湯水水的肉塊著實太燙,筷子可以保護雙手不被燙傷。再者食物被切成小塊可以更迅速地被烹熟,從而節(jié)約燃料。那時候中國人就懂得低碳環(huán)保經濟了。還有一個重要的文化原因,中國人覺得像切割動物尸體這樣野蠻暴力的事情,應該控制在廚房的砧板上,給飯桌留一點寧靜。
而處于另一片大陸上的西方游牧民族,因為總要遷徙,貴重的金屬刀等私人財物,別在腰上隨身攜帶更可靠。韃靼人吃烤肉甚是豪放,先以上牙咬住一小塊不放,然后慢慢閉住嘴唇,再用鋒利的匕首將肉從嘴邊切開。吃個肉還需要練膽、練手法,真是不易啊。
直到中世紀,宴請賓客的節(jié)奏還是“我提供肉,你帶著刀”,而且只有貴族才有專用的餐刀可隨身攜帶。堪稱優(yōu)雅典范的法國人,也曾經略顯“野蠻”。路易十三的紅衣主教黎塞留,因被大臣用刀尖剔牙的一幕驚呆,后命人將全國的尖刀變成了圓頭刀。路易十四受夠了在自己的宴會上那些貴族們一言不合就用刀指人,頒了法令禁止餐刀帶尖,還規(guī)范了和平用餐禮儀:永遠不拿著餐刀超過頭頂高度;不用刀尖指向自己或他人;不用刀時,刀刃永遠向內側。
餐叉最初是兩齒的,即縮小版的農叉(都被叫做Fork),防止肉塊在切割時滑動,還能將食物送到嘴中。后來,食客們發(fā)現(xiàn)用它吃豌豆時極其不易,進而出現(xiàn)了三齒的,隨后又改進為四齒。而齒叉也不再是筆直,變成了彎曲的弧形,翻過來可當勺用。
11世紀,拜占庭公主嫁到威尼斯,喜歡用餐叉的她,被視為“褻瀆上帝賜予的天然‘叉子——手指”。14世紀時,餐叉始在法國銷售,但嚴格規(guī)定只在吃會弄臟手指的食物時才使用,比如將烤肉切成薄片,再分給客人時用來固定肉的工具。直到16世紀,餐叉才在意大利推廣開。17世紀時,商人將意大利餐叉帶到英國。當時,用餐叉的英國人被嘲笑為“柔弱”。
餐叉的普及最終靠的是“炫富”技能:土豪們用各種珍貴的材料、珠寶制作奢侈品餐叉,只為能讓賓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并不怎么用。而勞苦大眾窮人們則在仰望與向往中發(fā)現(xiàn),用餐叉吃飯,手指很干凈,再也不用洗那么多餐巾了,環(huán)保、實用、省錢。
從用手抓到使用餐具,這些歷程其實都圍繞著吃肉的終極奧義——趁熱吃才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