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素琰
[摘 要]語言文字運用必須建立在學習語言文字表達之法的基礎上?!暗梅ā睘橄?,方能運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得詞句法中模仿;在得篇法中表述;在得章法中習作;在得文法中創(chuàng)作,讓學生走上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之路。
[關鍵詞]語言文字運用 實踐 得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5-049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谶@樣的認識,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運用時必須明確兩個大的問題。
一、語文課堂我們該做什么?
1.以課文為例子,引領學生通過閱讀理解,領悟和挖掘出語言表達方法,再重點訓練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然后進行方法遷移,使學生逐漸學會表達。
2.學習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的。主要包括語言文字的基本規(guī)律和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guī)律。
3.語言實踐。學生語言運用等語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語言實踐。
二、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運用?
運用必須是建立在學習的基礎上?!暗梅ā睘橄?,方能運用。
(一)在得詞句法中模仿
“詞句法”就是遣詞造句的方法。通俗地說,就是為什么會選用這個詞而非其他,為什么這樣的句式更好,為什么這樣的修辭更感染人等。
詞句法的實踐運用更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積累之上的指導模仿。如《泉水》一文中泉水的四次抒懷:“我的水很多很多……”“我的水很清很清……”“我的水很甜很甜……”“我的琴聲很美很美……”統(tǒng)一的前半句說明了泉水的特點,后半句通過具體描述來印證泉水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仿照句子說一說,能夠訓練學生將事物特征表述清楚的語言能力。
再如《找春天》一文:“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凍的溪水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聲吧?”通過擬人的修辭形象地將小草、野花、嫩芽、溪水幻化成春天的眉毛、眼睛、音符、琴聲。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寫法的巧妙之外,還要引導學生模仿句法:“你發(fā)現(xiàn)誰還像春天的什么?”
(二)在得篇法中表述
“篇法”即作者的謀篇布局方法,也就是文章段、篇的整體布局思路。概括、復述、講述、評價、表演是引導學生實踐“篇法”的好辦法。
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李時珍夜宿古寺》時,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了“饑餐渴飲,曉行夜宿。斷垣殘壁,消暑解熱,生嚼涎滑,生嚼無涎”等詞語,讓學生明白作者是緊扣“宿”字,抓住事件的吃、住、行進行描寫的,從而幫助學生理清了“夜宿”的先后順序。接著,教師讓學生用“首先……接著……最后……”來簡要地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最后,教師根據(jù)板書小結:“按照夜宿的順序,首先決定住處,接著解決飲食,最后是對修訂《本草綱目》的專心研究?!苯處熐擅畹匾龑W生弄清了課文是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來寫的,使得讀寫結合的閱讀教學方式有效地在課堂中順利展開。
教師在引導學生梳理出文章主線的基礎上還可通過復述來讓學生鞏固文章謀篇布局的思路并內(nèi)化語言。學生在領會文章思路的基礎上再復述或講述故事就不難了。
(三)在得章法中習作
“章法”即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將課文寫出來的,也就是作者的表達奧秘及獨到的寫作之處。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模仿作者獨到的寫法進行練筆。
如《窮人》一課,主人公桑娜的心理活動描寫是課文的一大特色。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時讓學生勾畫出桑娜心理活動的句段,品讀刻畫人物心理活動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然后,教師給定不同的主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作、神態(tài)描寫等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活動。
學生在習得了文章寫法之后,如果能聯(lián)系生活有創(chuàng)意的、獨立自主的運用,就能把發(fā)展思維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從而形成有效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在得文法中創(chuàng)作
小學語文課本中包含了各類體裁的課文,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兒童詩歌、古詩詞、課本劇等。它們各具特色,共同豐富著語文的內(nèi)涵;它們各有特點,各自隱藏著表達的奧秘。
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還需要從不同文體文章的特點出發(fā),教給學生讀懂不同文體的文章,掌握閱讀不同文體文章的方法,使學生逐漸領悟不同文體文章的寫法,繼而為學生領悟相關文體文章的獨特魅力,甚至開啟自己的創(chuàng)作奠定基礎。
“得法”為先,運用為本。在“得法”中引導學生走上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之路,語文教學就會散發(fā)出濃郁的語文味。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