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梅
先生與癌癥苦斗經(jīng)年,仍時時微笑。我們道別說出再見時,他卻沉默著并無應答。他顫抖的手提起毛筆,寫下“天道酬勤”四字,紙上惠我箴言,只說是人生的留念。
1
那年元宵節(jié),北京冷風凄厲。
八十七歲的馬賢先生,扶著拐杖,我們并肩穿行在薄暮下的教子胡同。華燈初上,小街人聲鼎沸,兩旁餐廳飄出的蒸汽追逐著光束,云繞彌漫。老人清瘦,步履從容,不急不緩,拐杖錐地之聲清脆響亮。斯時,他與癌癥已經(jīng)苦斗整整三年,仍然時時微笑。那天上午,他早早就來電話邀約我們共進晚餐,說我是來看望他的漢族青年,漢族同胞注重元宵節(jié),因此我們有必要小聚團圓。
眼前的這條胡同,他已經(jīng)走了六十多年。從年輕時期再到遲暮之年,這條小街留給他情懷刻骨的記憶。問及他離開西海固之后,在京華的這一個甲子,他沉默著,只是微笑。也是,一個人的一生,又豈能只言片語述說清楚。忽然,他又突兀地向我們談起自己的老領導包爾漢先生,喜形于色,不吝贊美。他說包爾漢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包爾漢先生晚年時還常嘆惋自己碌碌無為,并為此感到慚愧。又說:“包老給我談起過他的養(yǎng)生之道,說他每天早晨空腹吞咽兩勺蜂蜜,一整天神清氣爽。還說健康的身心,來自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于培養(yǎng)人的良好道德品性。”
進到餐廳一落座,他的兒子兒媳也趕來和我們見面。席間,先生仔細地談到他的家鄉(xiāng),記憶中干山苦嶺的固原中河鄉(xiāng),也談到為使自己讀書寧肯忍怨而終的父母。顯然,先生懷念桑梓很重鄉(xiāng)誼,他待人周到又溫暖,這讓我和同去的學明大受感動。
2
他曾是虎嵩山一眼瞅中的少年才俊。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夕,十六歲的馬賢畢業(yè)于隴東師范。那時,尚且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他,寫信求教馬堅教授,并且得到回復。借此開端,他居中聯(lián)絡,使虎嵩山、馬堅師徒二人,在失去聯(lián)絡十幾年后重新建立往來。再后來,少年馬賢索性投師虎嵩山大阿訇門下,繼續(xù)深造經(jīng)堂教育。1949年,虎大阿訇辦學受阻,孤懸臨夏,原本充任教員的馬賢也滯留當?shù)?,陪伴阿訇左右,一起靜觀時局。
時代的交替時刻,散兵游勇不斷襲擾,地方動蕩不安。一天深夜,有個持刀的瘋漢突然闖入清真寺,打砸著虎嵩山阿訇居所的門窗,威脅到虎大阿訇的安全。一群年輕的教員和滿拉被嚇蒙了,竟然不知所措。千鈞一發(fā)之際,馬賢挺身而出,勇敢地沖上前去,與持刀瘋漢斗智斗勇,有力地保護了恩師。此事過后,虎嵩山做出一個決定,他執(zhí)意要把自己的孫女嫁給學生馬賢。虎家是經(jīng)學世家,更是甘寧青三省頗有聲望的大家庭。那時,到虎家提親的達官貴人、地方士紳很多,而虎嵩山自有主見。
虎嵩山喜歡有知識的青年,大阿訇溫和的性格也喜歡有情有義的青年后生。馬賢回憶說:“虎老不看重我的家庭出身,更不計較彩禮。就像《朱子家訓》中所說的那樣,嫁女擇佳婿,勿索重聘。實際上,我岳母出身名門,當時上門提親的大戶人家很多,起初根本不同意我們的婚事。但是虎老就站出來說話,他力排眾議,說這個孫女的主他做了。1950年春,我陪虎老從臨夏回到平?jīng)觯芸炀团e辦了一個極為簡樸的婚禮,我在婚后和妻子租住著別人的房子?!?/p>
3
1952年,二十三歲的馬賢來到北京求學。
此番進京讀書,是經(jīng)甘肅省平?jīng)龅匚K?,從而進入北京回民學院。這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他本人也毫不諱言:“是虎嵩山大阿訇給予我以深深的人生關懷。”來到北京回民學院,時值抗美援朝,受當時社會氛圍的感染,他把方志敏所著《可愛的中國人》翻譯成阿拉伯文。學院阿拉伯語教研組組長龐士謙讀罷,對他的愛國熱情、譯介能力大加贊賞。一天,院長李恕在校內散步遇見他,笑著鼓勵:“從翻譯《可愛的中國人》看,你基礎不錯,應該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中國回民中需要趙樸初、丁光訓那樣有宗教知識和政治水平的又專又紅的人才?!崩钏 嬍恐t的鼓舞,激勵著他在學業(yè)上的探索。北京求學三年間,他不僅是三好學生,還一直擔任班主席。
1955年春,中國伊斯蘭教經(jīng)學院成立。馬玉槐擔任院長,李恕副院長主持工作,二十六歲的馬賢被聘入阿拉伯語和教義研究室擔任教學工作。不久,他把妻兒從平?jīng)鼋拥缴磉叄瑥拇硕ň颖本?。他所在的阿拉伯語和教義研究室,同事們都是他在回民學院的老師。以后,又加入范好古、陳克禮兩位博學之士。良好的氛圍中,他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和工作,仿佛渾身有著使不完的勁兒。完成教學任務之余,他主動與《譯文》《詩刊》雜志建立聯(lián)系,陸續(xù)譯介阿拉伯文學,發(fā)表話劇、短篇小說、詩歌幾十篇(首)。
4
不堪回顧的那些年,他仍然從事阿拉伯語翻譯工作。
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后,馬賢出乎意料地被調往臨時成立的《毛澤東選集》翻譯辦公室,參加毛選的阿拉伯語翻譯工作。幾年間,他和同事們一起把《毛澤東語錄》《毛澤東軍事文選》《毛澤東選集》(1—4卷)翻譯成阿拉伯文。以后,《北京周報》成立,他又被調往這家報社的阿拉伯文部,參加翻譯工作。極左歲月,雖然他也曾遭到下放,有家不得歸,但基本上大多數(shù)時間還是和喜愛的阿拉伯語打交道,也可謂離亂歲月中的一點安慰。
青春不再之時,他終于有機會出來為國家做事。1980年4月,五十一歲的馬賢當選為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副會長。當時的駐會領導中,馬賢最為年輕,時任會長張杰對他非常信任,讓他參與處理各種具體的事務。1987年3月,沈遐熙當選為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會長,馬賢被推選為副會長兼秘書長,從此他的擔子比以往更重,披星戴月已是常事。此間,正值文革后百廢待興:恢復中國伊斯蘭教經(jīng)學院正常工作,《中國穆斯林》雜志的復刊,整修機關辦公樓和宿舍樓,協(xié)助各級人民政府在伊斯蘭教領域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選派青年學子赴埃留學,協(xié)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馬堅漢譯本《古蘭經(jīng)》及各種文化讀物累計近百萬冊,接待群眾上訪處置多起侮教突發(fā)事件……這一系列的工作,都有馬賢忙碌的身影。他坦然地說他并沒有辜負自己的職責。復出后的二十多年間,他見證了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黨和政府聯(lián)系廣大信教群眾的這座“橋梁”的成長,更與歷屆同人一起,為協(xié)會的正規(guī)化建設做出了極見成效的貢獻。
5
他豐富的學養(yǎng),使他長期站立在對話交流的前沿。
年輕時代的馬賢,曾經(jīng)向往著能夠和馬堅教授一樣去埃及留學,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學者,學成歸來報效祖國。然而,年少時留埃求學的愿望最終未能實現(xiàn)。進入1980年代后,他開始有條件以各種身份出訪各地,從事考察、講學和研討活動。因而,他又成為中國與伊斯蘭國家、伊斯蘭世界交流溝通的友好使者。
1979年8月,佛教協(xié)會代會長趙樸初、中國基督教會主席丁光訓、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研究員馬賢等十位宗教界人士,組成中國宗教代表團,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參加世界宗教和平大會。這是中國宗教代表團初次亮相國際舞臺,開始與外界發(fā)生接觸。時值美蘇劇烈爭霸之際,世界人民疑恐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因此這次會議的主題是維護和平、反對軍備競賽和暴力行動。9月4日,馬賢即席發(fā)表演說:“現(xiàn)實世界既然存在著不合理的經(jīng)濟制度,存在著倚強凌弱的強權秩序,就難以避免為追求平等自由而進行的反抗。正義反抗避免不了暴力,要消除這種暴力,首先要改變不合理的經(jīng)濟剝削制度和強權侵略壓迫制度。”
這個瘦小中國人的堅硬,引起各國與會代表的關注。以后,他還奉命前往伊朗、印尼、約旦、阿曼、摩洛哥、埃及、沙特、日本等國家和一些地區(qū),頻頻從事交流活動。每次出訪,他不僅有會議發(fā)言,還有學術交流活動。他向海外各界介紹中國穆斯林的思想文化遺產(chǎn),回答各界對中國穆斯林歷史現(xiàn)狀的關注,介紹中國穆斯林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自信又從容。
6
馬賢內心寬闊,能與不同信仰者真摯地交往。
他在對外交流活動中,持有較高出現(xiàn)頻率的詞匯是“寬容”。1993年,他去雅加達參加鄭和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方邀他在開幕式上講話時,他就以《倡導宗教寬容精神》為題發(fā)表了演說。生活工作中,佛教界趙樸初先生、上海玉佛寺明揚法師、中國基督教會主席丁光訓主教、基督教人士陳澤民先生,都是他要好的朋友??梢哉f,他們保持著畢生的友誼。敏銳的馬賢,能夠謙遜地向他教人士積極學習。趙樸初先生所著《佛教常識答問》出版后,其他宗教的答問圖書也陸續(xù)問世,他專門研究了趙樸初先生的著述,繼而在虎希柏、馬效智兩位先生的協(xié)助下,開始編寫《伊斯蘭教常識答問》。七十四歲那年,馬賢主編的《伊斯蘭教常識答問》經(jīng)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該書出版后由于廣受好評,屢屢再版。
早在1982年,趙樸初先生獲得日本佛協(xié)傳教功勞獎,榮膺佛教大學名譽博士時,他就欣然執(zhí)筆創(chuàng)作七律一篇,表示祝賀:
普城和會憶猶新,扶桑春濃報佳音;
經(jīng)綸華章人堪美,高山仰止揖清芬。
筆走龍蛇譽四海,東鄰佛門結深情;
年逾古稀志猶壯,凈修心法比鑒真。
他還多次前往丁光訓先生寓所,在旁無干擾的環(huán)境下,兩人自由地交換意見。他始終有著開懷寬闊的氣度,能夠誠摯地去對待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士。漢族學者、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建平所著《中國陜甘寧青伊斯蘭文化老照片》出版前夕,慕名邀請他寫序。先生讀完全書非常喜悅,欣然為之作序,明確地說:“伊斯蘭教的研究是一門科學的事業(yè),不受民族或信仰的限制?!?/p>
這心懷,與他早年的恩師虎嵩山阿訇如出一轍。他人情練達,謙謹和睦,他說參加伊協(xié)工作是人生的幸事。又說:“蒙宗教局及協(xié)會領導信任,委之以相應職責,為余實現(xiàn)個人理想和報效社會提供了平臺,遂兢兢業(yè)業(yè),恪守本職工作凡三十余載?!?/p>
7
他識見過雷厲風行的青年時期的習近平。
馬賢曾擔任全國政協(xié)第七、第八、第九屆委員會委員,長期參加政治協(xié)商會議。1992年1月,他隨全國政協(xié)宗教委員會視察組前往福建工作時了解到,文革以來,由于種種原因無法解決牛羊肉清真屠宰問題,因而當?shù)啬滤沽志用癯匀饫щy,故也無從開設清真餐館,甚至出現(xiàn)西北少數(shù)民族同胞在福州三天找不到飯吃的情況。當時,“作為視察組成員,我曾與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和省里有關領導同志座談時,提出了這個問題,他們對此都十分重視。視察組返回北京后, 習近平同志在有關場合指示要設法解決此問題”。
同年全國兩會期間,馬賢領銜遞交政協(xié)提案——《建議敦促解決福州市清真肉食供應和設立清真餐館》。該提案指出:“福州是一省會城市,又是開放城市……國內信仰伊斯蘭教的群眾去那里出差辦事的人會越來越多;有著伊斯蘭信仰的國外來賓和海外僑胞去福建觀光旅游亦隨之增多。為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解決他們吃飯難問題,在福州解決清真肉食屠宰問題非常必要?!碧岚妇唧w建議:“先解決由穆斯林負責的牛羊肉清真屠宰問題,設立一兩個清真餐館……以解決國內外穆斯林用餐困難。”
查中國文史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提案選編》(第302—303頁),可知——兩會結束后僅僅過去三個多月,即1992年7月,福州市政府即向全國政協(xié)報告對該提案的辦理情況:“目前,福州市已創(chuàng)辦三個清真飲食店和一個清真拉面店,且均由穆斯林(回族)負責經(jīng)營,牛羊肉屠宰也由阿訇主刀。”
8
2000年,七十一歲的馬賢踏上了全新歷程。
這一年,他離開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領導崗位。從此,他終于有了時間去著書立說,去償還自己早年的一些心債。自1970年代起,他就開始著手翻譯《圣訓珠璣》,這項工作持續(xù)到1999年底,才完成譯文的初稿。退休后,他又用一年多時間,對譯文進行修正再核。2002年,六十萬字的《圣訓珠璣》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成為中國第一部公開發(fā)行的權威圣訓譯本?!辈欢嗑茫缒昱c人合譯的《歷史上的阿拉伯人》再版,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2005年,他與馬效智先生一起合作,歷時數(shù)年完成的三十五萬字著述《伊斯蘭教倫理學》,得以出版發(fā)行。著名學者余振貴評價:“該著的完整性、準確度是迄今為止所見的同類著述中所未曾見到的。以現(xiàn)代科學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統(tǒng)地闡釋伊斯蘭倫理學較少,在國內更為鮮見,其填補了我國伊斯蘭研究領域的空白?!?
稍后,幾位頗有眼光的親友又發(fā)現(xiàn)他幾十年來的散篇文章。這些沉壓箱底的論文、教案、演說稿等等,由于種種原因,大多并沒有公開發(fā)表。大家認為,先生的這些散篇文稿“對于全面認識和評價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的中國穆斯林學者、探索中國伊斯蘭近五十年的發(fā)展歷程,具有難得的史料價值”,因此建議整理出版。2010年8月,逾百萬字《碧海探珠——努爾曼·馬賢存稿》出版面世。
著名學者楊懷中評價:“這是一部排列有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分類詳解的書,它是兼容知識性與現(xiàn)實性的伊斯蘭學術著作,體現(xiàn)了伊斯蘭文化的積極特色及其與時俱進、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合拍的時代氣息。”
9
讀其所著《碧海探珠》,頗見其人性情。
馬賢在這本書的后記中,非常謙遜地說:“余自知天分不高,才疏學淺,唯知刻苦之重要,六十年來,不敢懈怠。為弘揚伊斯蘭優(yōu)秀文化和向國人介紹伊斯蘭真相,盡心鉆研專業(yè),筆不敢輟。雖未能出具有獨到見解和學術價值之宏文論著,卻將自己在此領域里之所學、所得、所感書之于文,以為奉獻?!?/p>
是書結尾所附生活掠影中,有一幀照片特別引我注意。那是八十歲時的他,與夫人駕舟浮浪于北京陶然亭公園。那日天氣晴朗,陽光很好,他們端坐在遮陽的船艙里,他雙手拉著夫人的右手,放在自己膝蓋上,兩人笑容明媚。先生自詡:“令余尤感幸者,是與夫人虎秉慧相濡以沫,風雨同舟,相伴一生。她出生宗教名門,幼承家教,篤守教門,一生操勞,相夫教子,奉獻所能,所育三子亦各有所成,對余之事業(yè)多輔佐。家乃處世立身之本,有此和睦之家,感贊安拉之恩賜,情有可寄?!?/p>
從1940年代的隴東師范清寒學子,晚年虎嵩山賞識的經(jīng)學生,到北京回民學院的班主席,再到先后兩次服務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的三十年,先生的一生正可謂情有所寄之處。轉眼之間,昔日的青蔥少年已經(jīng)到了疾病纏身的晚年。
人們說他是一位學者型會長,至今仍然堅守個人功修。而他卻好比是一束飽滿熟透的麥穗,埋頭低到最深處。他仍然這樣說:“回首所走的路,雖波折坎坷,但未偏離所追求之目標,終能實現(xiàn)早年之初衷,實乃人生之大幸……誠謝父母之養(yǎng)育、師長領導之教誨、同人益友之關懷?!毕壬_是謙卑而極重感情的,包爾漢、張杰、劉品一、龐士謙等許多老領導、大阿訇陸續(xù)歸真后,他都用情地寫作了緬懷文章。他是用這種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情感,銘記著那些凋零的故人以及他們共同走過的歲月。
人生乃寄旅,求知是常態(tài)。那年春天在北京的工作結束后,我和學明去向先生辭行。在他簡陋樸素的寓所里,我們看見到處堆放著的書,桌前的電腦屏幕閃爍著,先生尚有未完成的文稿。實際上,先生所學極廣,宗教和語言而外,他對社會學、政治學、文史哲有著持續(xù)地習慣性地學習。他非常歡喜地和我們漫談著,噓寒問暖,言語平和,滿是慈愛。當我們起身準備告辭離開,說出再見二字時,先生微笑著卻不再回應,他仿佛忽然想起了什么,示意留步。緊接著,他緩緩取出筆墨紙硯,用顫抖的手逮筆寫下“天道酬勤”四字,紙上惠我箴言,只說是人生的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