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20世紀(jì)70年代,父親遠在西安工作,母親在常山,我跟奶奶住在上營街。奶奶白天忙,沒工夫管我,每天清晨出門時,奶奶會在餐桌上給我留兩毛錢,中餐飯菜已經(jīng)準(zhǔn)備好了,這錢是給我零花的。我特別喜歡夏天,因為可以跟院子里的小伙伴去捉知了。上午11點鐘,裝知了的塑料袋提不動了,回家吧。回家的路上,我們會繞到新河沿和新驛巷的交叉口,這里有一家日雜店,老板娘會賣少量自制的水晶糕。
水晶糕裝在白色搪瓷盤子里,上面蓋著雪白的紗布,搪瓷盤子邊上的鋼精鍋里是早已經(jīng)涼透了的糖水。老板娘接過我們遞過去的鋼镚,開始為我們盛水晶糕。她用刀子在半透明的水晶糕上橫豎切了幾刀,然后將這些方方正正的小塊兒鏟進小瓷碗里,往小瓷碗里加糖水。她總是把糖水加到快漫出碗沿才停手,要知道,那個時候,白糖貴得令人發(fā)指。薄荷由我們自己加,所以我們常常被加多了的薄荷的濃烈氣味嗆到。老板娘的水晶糕彈性十足,不粘牙,略有一點荸薺的清香,舀一塊放進嘴里,用舌頭擠壓,讓它在牙縫間鉆進鉆出,特別過癮。糖水也是恰到好處,不太甜,搭配上薄荷的清涼,讓口腔感覺很舒服。我們總是先吃完水晶糕,留下一大口糖水一飲而盡,待碗底朝天時,從喉嚨深處竄出長長的一聲“嗨”,再用手背抹一把嘴角,這個夏天,才算是完整的。
20世紀(jì)80年代,母親調(diào)動工作后分配了住房,我們搬進了天妃宮。那個時節(jié),任何事物的歸置都很粗放,住宅區(qū)和工廠區(qū)沒有明確的劃分,宿舍在天妃宮的里進,而右?guī)褪氢k金車間和倉庫。這種生活的格局相當(dāng)奇特,在娛樂匱乏的年月里,大院里的小伙伴把大部分的光陰都丟在了這里。大倉庫里堆著各類金屬件、生產(chǎn)工具,最壯觀的是那堆煤,占了倉庫一多半位置,并且一直堆至八九米高的圍墻頂上,我們稱它為“煤山”。暑假里的每一個下午,小伙伴會自覺地聚攏到右?guī)麃?,猜黑白,分幫派,一場驚心動魄的捉迷藏游戲開演了。“煤山”是男孩子的制勝法寶,我們常常爬到“煤山”頂部,翻越圍墻,貓下身子,嬉笑著分享小伙伴帶來的幾粒黃豆和糖果。女孩子把整個倉庫翻了個底朝天之后,最終確定了目標(biāo),但無計可施。
太陽西斜時,媽媽下班了,很顯然,從“煤山”上深一腳淺一腳下來的我們意猶未盡。中午上班之前,媽媽會取一些綠豆淘洗干凈,放進鍋里加水煮爛,并趁熱加入冰糖,經(jīng)過一個下午的浸潤,每一粒綠豆都吸足了糖分。媽媽用大勺子在鍋底攪動,以使甜度均勻,脫殼的綠豆翻起又沉下,將湯色染成黃綠,大勺子再一次從鍋底翻起時,媽媽便盛起一大碗稀稠適宜的綠豆湯,清香、甜潤、涼爽、妥帖。綠豆湯是夏天的符號,這種恬淡的味道讓我時常懷念夏天才配擁有的樂趣和那些玩伴。
的確,最本真的生活就是一日三餐。炎炎夏日,靜聽林間蟬鳴,嘴角便又不由自主地回味起那些悠遠的夏日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