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支撐人類生存的基石,而在果腹的需求之上,用精巧的烹飪技藝制作出的各色菜肴則更是一種享受。中國人善于用捶打、腌制、燒烤、燉煮等方式打磨食材,這踏實的手工蘊藏了無窮的靈感。
《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敝腥A文化上下五千年,飲食文化成了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上古時代,燧人氏鉆木取火,夙沙氏煮海為鹽,再兼陶器炊具的使用,讓烹飪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烹飪技巧代代相傳并不斷進化,廚師們用靈巧雙手讓食材擁有了靈魂,在漫長時光的洗練下交錯出最極致的美味。
周朝八珍是周朝時給皇親貴族制作食物的八種烹飪方法。被載入史料中,讓先秦時期的烹飪技藝得以窺見一斑。
《周禮·天官·膳夫》里提到:“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品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卑苏浼词侵复景?、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肝膋。
淳熬、淳母:將肉醬放入鍋內(nèi),待熬煮濃郁后蓋在米飯上(淳母則是黍子米),再淋上些許動物油。
炮豚、炮牂:將乳豬(炮牂則是小肥羊)宰殺并去除內(nèi)臟,用小棗填滿,涂上粘泥在火中燒烤,經(jīng)多重復(fù)雜工序后輔以調(diào)味料而食。
搗珍:取動物里脊肉反復(fù)捶打至疏松,去除肉筋后煮熟并揉軟,再加入醋、醬油。
孔子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府菜繼承了這一思想精髓,融合了古今之技藝,匯聚南北之精華,以做工精細、善于調(diào)味、講究盛器而著稱。不僅菜品精致而獨特,菜名和食器也頗具文化氣息,盡顯天下第一食府的尊崇地位。
滿漢全席是清朝時集滿、漢兩族飲食精華而形成的中華大宴,既有宮廷菜的雍容華貴,又有地方菜的獨特風(fēng)味,展現(xiàn)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廣博。
滿漢全席包括南菜五十四道,北菜五十四道,共計一百零八道菜,囊括了中華大地的山珍海味,不僅菜品精美,禮儀更是講究,成為了中國烹飪史上的一道華麗風(fēng)景。
燒尾宴是唐朝長安曾經(jīng)盛行過的一種特殊宴會,是指士人新官上任或官員升遷時,招待前來恭賀的親朋同僚的宴會。
五代宋人陶谷的《清異錄》中有記載,公元709年,唐中宗景龍年間,韋巨源升任尚書左仆射時在家中舉辦燒尾宴,光叫得上名號的菜品就多達五十八種,更有許多其他沒有留下名字的佳肴,堪稱唐朝最奢華的燒尾宴。
燒尾宴是唐朝豐富的飲食資源和高超的烹調(diào)技術(shù)的集中表現(xiàn),承載著初唐時的文化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