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山
小區(qū)旁的修鞋匠,因為手機沒電向我借手機用,由此我們成了不知“底細”的聊友。鞋匠人實在,手藝也好,攤位四周常有一圈兒人等候。
一天,我遛彎兒路過,見鞋匠對顧客說:“你們幾位下午再來吧,我每天十二點收攤,對不起啦!”我不由一怔,順口說出:“你也到點兒下班?人家都巴不得多掙點兒錢,你卻有錢不掙,嫌錢扎手是不?”鞋匠回身看看我,一邊修鞋一邊說:“老兄,您說這錢掙多少算夠?為掙錢玩命,該吃不吃、該喝不喝、該歇不歇,累出毛病得吃藥不說,還得受罪,何苦呢?飯是一口一口吃,錢得一天一天掙。眼下我每天不愁吃喝,還有點兒余錢,這就夠好!不瞞您說,上禮拜我們一家三口北京二日游,看看天安門、爬爬長城,又陪上高中的女兒參觀了北京大學,真長見識啊!”
掙多少錢算夠?看鞋匠隨著身邊袖珍音箱哼著評劇小調,觀其滿臉的笑容,他的答案很明確:掙錢要有夠!面對正在掙錢的“好時機”,鞋匠居然能做到“戛然而止”,不為“掙錢”而左右自己。他不但對掙錢的數(shù)額滿足,而且懂得知止。須知,這“知止”可比“知足”更難做到??!
由此,我想起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的一段自述:“有個權威的評估機構評估說我的身價是一千零八個億,要那么多錢做什么?那是個大包袱。我覺得現(xiàn)在生活很好,不愁生活,工資足夠用,房子也不錯。要吃要穿都夠,吃多了還會得肥胖癥。我也從來不喜歡講究名牌,也不認識名牌。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皮膚粗糙,感覺不出好壞來。我只要穿著合適、樸素大方就行,哪怕幾十塊錢一件都行。我最貴的西裝是在北京領首屆最高科技獎前,抽空逛了回商場,買了打折到七八百塊錢一套的西裝,還是周圍同事叨咕了半天才買的。”
盡管院士和鞋匠的職業(yè)、能力、收入及生活水平完全不同,但他們對“掙多少錢算夠”的認知幾乎一致??磥?,掙錢的“夠”與“不夠”,完全由人生理念和生活態(tài)度所決定。
錢是好東西,但不是最好的東西,最好的東西是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豐富。人若對掙錢永不滿足,為了多掙點兒錢而不顧一切,甚至不惜糟蹋自己的身心,那錢就是“奴隸主”,人則成了錢的奴隸,錢多了幸福卻少了。倘若再不正視自己的實力和所在的環(huán)境,強行與別人攀比“掙錢多少”,還會陷入“自愧不如”“怨天尤人”的泥潭,使人心力交瘁。
因此,調控好自己的“生活預期”,摒棄奢望的誘惑,進而把握好“掙錢多少”的尺度,時刻保持“知足”與“知止”的良好心態(tài),甚為重要!
(摘自《天津日報》 圖/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