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用(加法)估算解決問題”教學研究報告

2016-09-21 01:40長沙市岳麓區(qū)第一小學數(shù)學教研組瀟湘數(shù)學教育工作室
湖南教育 2016年18期
關鍵詞:加數(shù)三位數(shù)卡片

長沙市岳麓區(qū)第一小學數(shù)學教研組 瀟湘數(shù)學教育工作室

“用(加法)估算解決問題”教學研究報告

長沙市岳麓區(qū)第一小學數(shù)學教研組瀟湘數(shù)學教育工作室

一、問題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第一學段的估算教學目標修改為“能結合具體情境,選擇適當?shù)膯挝贿M行簡單估算,體會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人教版教材據(jù)此做了相應的調整,在三年級上冊“萬以內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一)”這個單元增加了用估算解決問題的教學內容例4(如圖1)。這個增加的教學內容,讓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產生了眾多的困惑與問題。

圖1

(一)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1.學生不愿意估算。

大部分學生第一次面對本問題時,居然是先精確計算一至六年級的總人數(shù),再通過比較判斷是否坐得下,能想到用估算解決問題的學生很少。當教師在教學中提醒學生可以估一估再判斷時,很多學生就先精確計算出223+239的得數(shù),再將得數(shù)與座位數(shù)進行比較后作出判斷。這一做法是典型的為估算而估算。

2.學生不會估算。

學生不能根據(jù)具體情境選擇適當?shù)墓浪悴呗?,不知道什么時候估大,什么時候估小。以例4為例,同一個問題背景,已知條件不變,當求解的問題是“441個座位坐得下嗎”,需要用“估小”法解決。如果求解的問題變成“470個座位坐得下嗎”,又需要用“估大”法解決(如圖2)。由于這種“估大”“估小”策略的選擇全憑問題的需要,非常靈活,無規(guī)律可循,很多學生課上完后仍舊未能真正掌握。

圖2

(二)對問題的再調查

以上兩個問題是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反映難以處理的問題。學生的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呢?為此,我們在三年級451名學生中進行了學習前的問卷調查。隨后,我們選取了一個班的66名學生,按照教材的編排進行了教學,課后也進行了問卷調查。下面兩表分別是前測(見表1)和后測(見表2)的統(tǒng)計結果。

表1

表2

從兩次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結果看,教師們反映的兩個問題不但集中存在,而且比較嚴重。在學習前的調查中,當問題中沒有“大約”兩字時,選擇估算解答的學生不超過15%。在后測調查中,居然有50%的學生采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數(shù)的方法解決“夠不夠”的問題。

(三)對問題的分析

1.學生不愿意選擇估算解決問題的原因。

要解決例4的問題,需要比較223+239與441的大小。而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計算出223+239的得數(shù)并不困難,有的學生甚至可以口算出結果。因此,估算與之相比并沒有什么優(yōu)勢可言。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如前所述,當教師把問題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很多學生并不具備用估算解決此問題的能力,就更談不上選擇估算解決該問題了。

2.學生用估算解決“夠不夠”問題時的常見錯誤及原因分析。

在例4的教學中,學生常見的典型錯誤就是采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數(shù)的方法解決問題,導致將兩個加數(shù)一個估大、一個估小,推理不符合邏輯。比如:223≈220,239≈240,220+240=460,而460>441,所以223+239>441,坐不下。

我們認為原因有以下兩點。

(1)用估算解決“夠不夠”的問題有著鮮明的特殊性。它不同于以往常見的求近似數(shù)的估算問題,然而學生對此并沒有充分的認識。常見的估算問題一般以判斷一個估算對象近似等于多少為目標,比如,“估一估操場上有多少人”,“估一估一個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有多大”等。此類估算問題在不增加計算復雜程度的前提下,結果總是越精確越好。

但是教材上這類“夠不夠”的問題,估算的目標不再是判斷一個估算對象(近似)等于多少,而是通過估算得出兩個數(shù)據(jù)之間的大小關系。一般會用到不等式的性質:a>b,b>c,所以a>c。此時,找到比較橋梁中的中間數(shù)b是問題的關鍵,估得準確與否對解決問題已經沒有任何幫助了。但是,學生仍然延續(xù)以往的習慣,繼續(xù)用求近似數(shù)的思維來解決問題,碰壁也就在所難免了。

(2)用估算解決“夠不夠”的問題需要用到兩個常見的估算技巧:“去尾”法和“進一”法。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并沒有掌握這兩種技巧,而是將這兩種技巧與“四舍五入”求近似數(shù)的方法混淆在一起。

(四)解決問題的策略

1.巧設情境,化“不愿估”為“必須估”。

一般來說,用估算解決問題主要適用于以下兩種情形:(1)沒有必要精確計算;(2)無法精確計算。教材將例4編排在整百、整十數(shù)加減法之后、三位數(shù)筆算加法之前,其用意原本就是趁著學生還不會精確計算的時候,逼著學生用估算解決問題,體現(xiàn)估算的價值。然而事與愿違,實際教學中,大部分學生憑著兩位數(shù)加法的基礎,竟然都無師自通地精確計算出223+239的結果,使得教材的編寫意圖落空。針對這種情況,為了切實將學生逼入無法精確計算的境地,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想辦法將兩個加數(shù)中的某個數(shù)字蓋住。

2.聚焦問題,改進板書,凸顯推理過程。

例4這類“夠不夠”的問題實質就是一個比較大小的問題。人數(shù)比座位數(shù)小,則夠坐;人數(shù)比座位數(shù)大,則不夠坐。只不過我們沒有必要精算出總人數(shù),通過估算就能比較兩者之間的大小關系。我們必須自始至終讓學生明白,估算的目標是比較大小。

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當教師拋出問題后,就應該問學生“什么情況下就夠,什么情況下又不夠”。接著將需要比較的算式223+239與目標數(shù)441同時板書(見圖3-1)。因為學生只有同時觀察算式與目標數(shù),才有可能發(fā)現(xiàn)此時應該將223和239同時估小。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只板書算式223+239(見圖3-2)就讓學生判斷估大還是估小。由于看不到比較對象441,學生往往就采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數(shù)的方法進行估算了。這雖然只是一個細節(jié),但很關鍵。

圖3-1

圖3-2

解答例4時,學生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將兩個加數(shù)中的一個估大,另一個估小。我們可以從改進板書入手解決這一問題。教學實踐中,下面兩種板書比較常見(如圖4)。

圖4

圖5

這兩種板書雖然簡潔美觀,但未能呈現(xiàn)數(shù)據(jù)之間的大小關系,學生難以把握其中蘊含的推理過程。不如將“≈”“↓”等符號換成“>”“<”(見圖5),將數(shù)據(jù)之間的大小關系清晰地板書。即便此時學生再犯“一個加數(shù)估大,另一個加數(shù)估小”的錯誤,也會因為黑板上“>”“<”的不統(tǒng)一而很快發(fā)現(xiàn)問題。

二、實踐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設計了一個“翻卡片比大小”的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逐步學習和體會用估算比較大小的策略,再運用這個策略解決教材中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估算的價值。

1.巧妙設計游戲,在比較大小的游戲中體會估算策略。

師: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一起玩一個與數(shù)字有關的游戲——“快速比大小”。在黑板上貼的每張笑臉后面都有一個數(shù)字,它們是兩個三位數(shù)。一人選一個,快速比較它們的大小,誰選的數(shù)大,誰就贏。明白嗎?

(生選了右邊的三位數(shù))

師:要想快速地贏高老師,你打算翻哪一張比較大?。浚ㄉ赴傥簧系目ㄆ槭裁??

生:因為它在百位上。

(師生分別翻開百位上的數(shù)字)

師:誰贏了?

生:學生贏了。

師:不是還沒有比較完嗎?你們怎么能判斷他贏了呢?

生1:無論你是200多少,反正比300小。

生1:是的。

生2:肯定比300大。

(生選擇算式,師翻開右邊的三位數(shù)卡片,是900)

師:誰贏了?

生:高老師贏了。

師:你是怎么判斷高老師贏了的?說說你的想法。

生3:因為這個數(shù)比300小比400小,所以它們的和一定比700小,比900就更小。

師:還有愿意和我比大小的嗎?(師重新貼出右邊的三位數(shù)卡片,生選擇算式)

師:(翻開右邊的三位數(shù)卡片,是510)誰贏了?

生:不確定。

師:怎么辦?

生:任意翻開一個加數(shù)十位上的數(shù)字。

生:學生贏。

師:你們是怎么判斷的?

生4:估小是200估小是360,200+360=560,比510要大。那么比510更大。

師:還有要挑戰(zhàn)我的嗎?就剩最后一個了。(師繼續(xù)貼出右邊的三位數(shù)卡片,生選擇算式)

師:(翻開右邊的三位數(shù)卡片,是600)誰贏了?

生:還不能肯定,目前來說是老師贏了。

師:說說你們的想法。

生5:雖然兩個數(shù)的和現(xiàn)在比600小,但如果后面出現(xiàn)的數(shù)字是5,6,7,8,9,那就是學生贏了。

師:那怎么辦?

2.運用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感受估算的價值。

課件出示:小明一共挑選了197元錢的商品,小芳挑選了289元錢的商品,他們兩人一共準備了500元錢,夠嗎?

師:此題實際上是要我們解決一個什么問題?

生6:小明和小芳買東西共花的錢和準備的500元錢夠不夠的問題。

師:它的實質是要我們干什么?

生7:比大小。

師:誰和誰比較?

生7:197+289的和與500比較大小。

師:誰能用最快速的方法比較出這兩個數(shù)的大?。?/p>

生8:夠,因為197+289小于500。

師:說說你是怎樣快速判斷的。

生8:197估成200,289估成290,200+290=490,490<500,所以夠。

師:將197估成200,197比200大還是???

生:小。

師:同樣地,將289估成290,289比290是大還是?。?/p>

生:小。

師:200+290=490,換句話說,也就是197+289<490,和500相比就更加小。原來解決“夠不夠”的問題也可以通過估算的方法快速比較它們的大小,從而知道夠不夠。

課件出示:巨幕影院有441個座位。一到三年級有223名學生,四到六年級有239名學生。六個年級的學生同時看巨幕電影,坐得下嗎?

師:問題的實質是讓我們干什么?

生9:比較人數(shù)和巨幕影院的座位數(shù)。

師:你們能幫助我解決問題嗎?請同學們獨立思考,看誰最快判斷出座位數(shù)夠還是不夠。

(生獨立思考)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生10:223估算成220,239估算成230,220+230= 450,精確值肯定大于450,也就比441更大,因此座位數(shù)不夠。

師:將223估成220,將其估小了,將239估成230也估小了,而220+230=450,很明顯450>441。

設計意圖綜述:

本教學設計由一個“翻卡片比大小”的游戲展開,這個游戲是本教學設計的核心,對整個教學的推進起到了一石二鳥的作用。

首先,在“翻卡片比大小”時,由于總有數(shù)字被卡片蓋住,學生無法精確計算出結果,就不得不通過估算比較大小。在整個游戲環(huán)節(jié),教師一共拋出了4個比較大小的問題,學生在解決這4個問題的過程中,不但體會到了估算的價值,而且逐步掌握了用估算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在這之后,當教師出示教材的實際問題時,學生由于已經具備了解決此類問題的經驗和能力,就愿意選擇估算來解答了。

其次,本游戲在化解學生常見估算錯誤的同時,還巧妙地滲透了估算方法的訓練。我們知道,解決此類問題需要學生正確使用兩種估算技巧,“去尾”法和“進一”法。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對于同一個數(shù),比如238,有時需要采取“去尾”法將238看成230,有時又需要采取“進一”法將238看成240。但是,由于個位數(shù)字“8”的影響,學生往往總是傾向于采取“進一”法將238看成240,因為240離238近些。如果估算的對象是“223+239”,就必然會估算成“220+ 240”,這就犯了將加數(shù)一個估大、另一個估小的典型錯誤。而在“翻卡片比大小”游戲中,由于數(shù)字“8”被蓋住了,學生無法通過“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shù),只能根據(jù)實際問題的需要選擇是用“去尾”法還是“進一”法。反復幾次“翻卡片比大小”的游戲之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這兩種估算技巧,為接下來解答教材上的實際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討論

1.教材的教學要求是否過高?

為了解決例4提出的問題,教材提供的解答是這樣的:

223>220,239>230,220+230=450,223+239一定大于450,坐不下。

我們將其中的推理過程略加抽象就是:因為a>m,b>n,所以a+b>m+n,又因為m+n>c,所以a+ b>m+n>c。這其實就是不等式證明中常用的技巧——放縮法。解答過程中需要對兩個加數(shù)同時進行放縮,而且必須同時放大或縮?。ǚ駝t推理過程就不符合邏輯)。我們認為,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掌握這樣的技巧未免要求太高,為時過早。

其實,在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70頁還有一個“用乘法估算解決問題”的教學內容(如圖6)。

圖6

同樣是一個用估算解決問題的教學內容,卻沒有教師反映“內容太難,學生學不會”之類的問題。仔細比較這兩個問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用加法估算解決問題”需要同時對兩個加數(shù)進行放大(或縮?。凇坝贸朔ü浪憬鉀Q問題”中,只需對其中的一個因數(shù)進行放大(或縮?。?。以上題為例,因為29人<30人,而30人購票需要30×8=240(元),又因為250元>240元,所以帶250元夠了。由此證明,三年級學生能輕松處理只需對一個數(shù)進行放縮的問題,卻難以處理像例4這樣需要對兩個數(shù)同時進行放縮的問題。

事實上,《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一學段關于估算教學只提供了一個實例(如圖7)。巧合的是,它也是一道乘法估算題,而且解決它也只需要對其中一個因數(shù)進行放縮即可:顯然987人<1000人,而1000人購票需要1000×8=8000(元),所以帶8000元夠了。

圖7

基于以上理由,我們認為,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增加的“用(加法)估算解決問題”對學生的要求過高。

2.能否調整教學目標,僅僅要求學生“能通過估算大致判斷夠不夠”?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同樣會遇到需要判斷夠不夠的情形,有時我們僅僅只做一個粗略的判斷,比如,“差不多夠了”“應該夠了吧”,這種近似的回答也是很有價值的。與之相應的,在教學中,我們能不能將例4的教學目標調整為能大致判斷夠不夠即可呢?比如,是否允許學生這樣解答:把223估成220,239估成240,而220+240=460,所以不夠。我們知道,這樣解答是存在風險的,邏輯上并不成立。但是這種粗略的判斷既符合現(xiàn)實生活的某些場景,又體現(xiàn)了估算的一般特點。所謂“估”,不就是大致判斷的意思嗎?問題在于,一旦允許學生這樣解答,勢必會讓學生落入采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數(shù)的方法進行估算的泥沼。而學生一旦習慣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數(shù)的方法解決此類問題,就再也不會關心問題的具體背景。這恰恰是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情況。關于這個問題,直到研究結束,我們都未能得出清晰的結論。

3.一個好的估算素材應該具備哪些特點?

在估算教學中,一個合適的教學素材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認為,一個好的估算教學素材應該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精算復雜(或無法精算);(2)估算簡便且能解決實際問題?!读x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供的估算實例(例6)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見圖7)。該例如果直接精確計算987×8的得數(shù)就比較復雜,而采取估算解決卻非常簡單,充分體現(xiàn)了估算的價值。

比較而言,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15頁例4“用估算解決問題”(見圖1)顯然就不是一個很好的估算素材。因為,如果直接精確計算出總人數(shù),再判斷座位夠不夠并不復雜;相反,用教材提供的估算方法解答時,推理過程卻顯得格外復雜,學生難以掌握。

在估算教學中,我們經常指責學生缺乏估算意識,埋怨學生只有看到題目中出現(xiàn)“大約”二字時才想到估算,為估算而估算,卻很少有人反思我們的估算教學本身是否出了問題。我們在估算教學中常常提供一些不好的估算素材,然后想當然地逼著學生去估算。學生由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未能真正體會到估算的價值,就無法將估算內化為自覺的行為。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否則,“培養(yǎng)估算意識”“結合具體情境,選擇適當單位,體會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等課程目標都會成為一句空話。

(執(zhí)筆:高業(yè)波、鄭志剛)

猜你喜歡
加數(shù)三位數(shù)卡片
分解加數(shù)
擺三位數(shù)
擺卡片
倒過來的卡片
積是三位數(shù)還是四位數(shù)
一張卡片
不計算也能比大小
擺三位數(shù)
加減法的錯中求解
三位數(shù)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