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小弦
聽一個男性朋友講,他們上學那會兒,晚上經(jīng)常聚在一個宿舍里打牌,這個宿舍的門就一直開著,大家隨來隨走。但有一天晚上,大家喝了點小酒,興奮起來,就開始大聲說話,聲音隔著走廊很遠都能聽見,十分刺耳。這時候從對面宿舍走來一個戴眼鏡的男生,禮貌地敲了敲門,微笑著說:“不好意思啊,我來幫你們關(guān)個門。”然后輕輕地把門給帶上了。
朋友說,當時大家已經(jīng)做好了要大吵一架甚至動手的準備,可是那個男生云淡風輕的一句話,讓他們面面相覷,這才意識到給別人造成了困擾,從此再也沒有人開著門大聲講話了。
那個眼鏡男生的說法非常聰明——明明不是他的錯,可是他一句“不好意思啊”,好像沒有關(guān)門是他的錯,一下卸掉了別人的矛頭,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讓本身就是道德劣勢的一方更加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
我們在生活中還時常聽到這樣的話:“我這么說都是為你好,換了別人誰會像我這樣罵你!”“我這人性子就這么直,你多擔待?!薄傲妓幙嗫诶诓?,忠言逆耳利于行”這句諺語,在今天變成了“不會說話”的擋箭牌,人們在它的庇護之下,肆意指點著身邊人的缺點,一步步破壞著親密的關(guān)系。真的,沒人愿意聽見難聽的話,尤其當這話出自親密的人口中,更比別人多了一層殺傷力。有些苦藥,外面還知道包一層糖衣呢,有一萬種方式可以表達你的想法,為什么一定要選擇最難聽的一種?
那怎樣才能做到“良藥可口”“忠言順耳”呢?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難聽的話通常都是怎樣說的。這些話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站在高處俯視著別人,以不容置疑的語氣說:“你應(yīng)該這樣做?!痹酒降鹊臏贤ń涣鳎瓦@樣變成了說教式的灌輸,說的人是開心了,可聽的人當然會不舒服。
所以,只要將“命令”變成“建議”,去掉毋庸置疑的語氣,將自己的姿態(tài)放下來,與朋友站在平等的高度誠懇地交流,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其實,換個說法并不難,關(guān)鍵是說話之前要三思:“我要表達的意思還有沒有更好的說法?”時刻記得換位思考,將自己放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摘自時光漫漫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