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蔚文
女友從北方打來電話,說起自己的父母,一如既往地苦惱。她剛和父母鬧了矛盾,起因是中午她丈夫去接上興趣班的女兒時,比預計時間晚了半個小時還沒到家。父母便開始在餐桌上嘮叨,說這么久沒回來,誰知道上哪兒了。女友說:“能上哪兒,大概拐彎去買東西或堵車了唄?!?/p>
“怎么可能堵車這是周末,又不是上班時間!”她父親生氣地說。女友也是個急脾氣,爭辯了幾句,父親更火了,從女婿的晚歸說到女婿家的各種不是,不管是在物質付出還是幫帶孩子上,都遠不及誰誰誰的親家。末了,他說:“這倒不是我們計較,實在是他們家太不明事理?!薄斑@倒不是我們計較”——可這明明就是計較。這時女友的手機響了,是丈夫打來的,果然是堵車,說路上遇到一起交通事故,堵得水泄不通。女友轉告了父母,但這并沒讓父親消氣,反而讓他更惱火——他心疼外孫女這么晚還被堵在路上沒吃飯,他說:“早讓他騎電動車去,他非開車,這下好了吧?!?/p>
這頓飯,女友吃得不是滋味,憋了一腔怒氣。不過就是丈夫晚歸些,就能扯出這些不快。女友在電話里嘆了口氣,這口氣中包含著她難以言盡的憋屈。
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兒,父母一直跟她生活在一起,幫她料理家事,照顧孩子,她承認父母很辛苦,可她更希望與他們分開住。“你知道那種幫襯也有被綁架的感覺嗎”是的,這不僅僅是女友一個人面臨的問題,這也是許許多多中國家庭的境況——一方面是父母巨細無遺的付出,另一方面,伴隨付出的是喋喋不休的抱怨、責備;年深月久的糾纏中藏著無解的疲憊。
零距離,這大概是中國家庭的相處模式,唯有零距離才能表達彼此間的“親密”。彼此記掛、付出,也彼此消耗、折磨。一次次爭吵,一次次和解,然后是再吵、再和解,這樣的相處模式使生活布滿或大或小的煩惱,這些煩惱要不了人命,卻使人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下降了若干百分點。
最好的愛,不僅是體力的付出或物質的贈予,更是令對方心靈自洽,這就需要“親密有問”。距離是保持良性情感的必要條件。
父母與子女未嘗不是一種社交關系,如果按正常的社交規(guī)則,彼此都多一些尊重、理解,而不是以愛為名的命令、指責,雙方會相處得更融洽。
(郭紅英摘自《青年博覽》2016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