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即使它是文藝片,它也不是藝術電影,是市場電影。我覺得現(xiàn)在的電影純靠口碑也不行,還是要有(營銷)點。反正團隊都在做營銷了,我們能拍得最好的也拍出來了,就順其自然吧,在我看來不能永遠追著營銷那個潮流,因為你不知道能追到什么時候。這部電影我們也沒有追求很高的票房,他的空間是很寬的。而且劇本也不是按照文藝路數(shù)走的,我們看到演員身上的亮點,就要不停改劇本,去貼近她,讓她發(fā)揮自己身上的東西。
曾國祥:選演員是很重要的創(chuàng)作過程,決定用馬思純和周冬雨時,就在劇本上盡量配合她們倆的特質(zhì)。
曾國祥:我覺得兩個女生的友情比三角戀要大,她們可以犧牲這個愛情,回到友情。反倒是男主角家明是很可憐的,在激情和穩(wěn)定的生活之間搖擺不定,安生代表激情,七月代表穩(wěn)定的生活,其實很多男生都是這樣,可是最后兩個女生都選擇不要他。
曾國祥:我小時候也跟男生泡澡過啊,我覺得沒問題,我有倆姐姐,我覺得女生的友情很復雜。
陳可辛:覺得拍女生特別難,我的電影也不是很陽剛的男性,但是也絕對從男性角度出發(fā)。因為其實我做導演也算是開放,也算是能夠在一些不是傳統(tǒng)的我喜歡的東西里,去注入一些我想要的東西,因為《七月與安生》這個不是我導,所以我可以更開放。
陳可辛:小說有快20年,這么多年,觀眾看的東西很多了。小說很短,我們在結構上做了很多變化。但我覺得電影沒有離開原著的氣質(zhì),即便原著里面有些矯情。不過有時候改編真的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我最近幾年才知道“接地氣”原來是不接地氣,比如網(wǎng)絡上“綠茶婊”這種,其實是很浮夸的,老百姓生活不是這樣的。
陳可辛:沒拍ENDING時,大家在討論“交換人生”,我就覺得這個路數(shù)太知識分子了,但是年輕導演是很喜歡搞文藝的,在我這里就覺得這事兒是很裝的,這結局翻來翻去,觀眾就會翻臉啊。結果,我們放了兩場給觀眾試映,發(fā)現(xiàn)大家完全明白講的是什么,我覺得:“原來是我老了……”后來看到最終剪輯的版本,我就明白每個女孩都有七月和安生的一面。
曾國祥:矯情嗎?對我來說,這個戲最重要的主題是“交換人生”。所以,我就把小說里的結局換掉了。
陳可辛:對我來講,愛情這個命題,沒有十年,你看不到整個跨度和格局?!镀咴屡c安生》的小說,我當時看完之后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是一個真正屬于80后的電影。因為安生跟七月的故事從1997年13歲一直講到了她們二十幾歲,再上溯到她們出生,這二十幾年恰恰也是中國變遷最大的一個時代。對我來講,那么大的時代背景,在跨度和格局上,可能比以前我在香港拍的《雙城故事》《甜蜜蜜》的格局又更大一點?!?h3>他們說
記者小諾:比預期的好,挺喜歡的。因為我看了小說,本來覺得拍出來可能會是爛片,因為原著里真的很扯,但電影里的角色性格其實豐富挺多的。
李銀河:一個劇,怕就怕一切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而這部電影,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有的情節(jié)讓人覺得合理、合適、合乎人物關系的邏輯。就像沈從文有一次所說的,寫小說的秘訣就在于“合適”,這是最見功力的地方。在我看來,《七月與安生》就是這樣一部感人至深、發(fā)人深省的影片。所以我想在這里報告大家一個好消息:中國的電影真的能看了。
影評人VIVI:我覺得還蠻好看的,但這個片子拍得太不同性戀了,小說里明明是同性戀,反正我記得當年看這個小說的時候,感覺是特別明顯的同性戀呢,也可能是因為安妮寶貝老寫同性戀,怎么看都覺得是同性戀。
編劇 程小姐:若是按照網(wǎng)文世代的更迭速度,《七月與安生》已經(jīng)算是一篇“老小說”,許多90后讀者都不知道安妮寶貝是誰了吧。不過,十幾年后的電影版《七月與安生》,卻顯得很年輕。青春故事里,帶著一點點懸疑氣質(zhì),拼圖式的敘述,一瞬間讓人感覺有點像前些年大熱的日系青春片《聽說桐島要退部》?;蛘弑蛔罱鼉赡陜?nèi)地青春片里的狗血劇情惡心到了。《七月與安生》中,那些有此嫌疑的戲份讓我有些不適。好幾次關鍵劇情的推動,依舊是那些生死離別的大事。有些失望。的確,《七月與安生》真的讓人想起安妮寶貝,她的細膩以及她的矯情?!镀咴屡c安生》的努力值得表揚,只是,下一次還是要更努力一點啊。
媒體人JJ:喜歡說不上,但因為調(diào)低了期待,竟然覺得意外。同性情誼不痛不癢,但講故事的手法和畫風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