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繩
官僚是怎樣產(chǎn)生的
漢時有兩種制度:一種叫做“察舉”,又一種叫做“征辟”?!安炫e”是由中央政府下詔規(guī)定所需要的人才的性質(zhì),要各地方政府在自己境內(nèi)發(fā)現(xiàn)這種人才,推薦上去。至于各地方政府選拔人才給自己用,或者是中央政府直接從“布衣”或地方上卑微的官吏中征召有名望的人給他做大官,那便叫做“征辟”了。這兩種制度固然都有打破世襲貴族獨占做官權(quán)利的作用,但是為了中央集權(quán)的強化,這兩種制度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因為地方政府有權(quán)自行征辟屬官,這顯然是妨礙中央集權(quán)的,而由中央政府直接征辟,又很難提拔出多量的人才,事實也只是偶一為之,作為政府尊賢重士的標榜而已。至于察舉制,也還是授權(quán)地方政府來選錄人才,更難以避免地方上的豪族權(quán)門把持操縱的流弊。所以東漢時察舉雖是經(jīng)常定制,但已漸參用考試的辦法,就是對地方察舉而來的人才,中央還要加以考試,才決定是否給官做。所以到了中央集權(quán)的專制政治加強并建立了更集中的官僚政治時,就不能不探求更適當?shù)姆椒ǎ顾枰墓倭拍軌虿粩嗟禺a(chǎn)生出來?!谑强婆e考試制度便被采用了。
科舉考試制是最能滿足君主專制政治的要求的。因為,第一,科舉考試完全由中央政府來行使。第二,全國要想做官的人都必須努力去適應科舉考試的標準,這無形中就加強了思想的統(tǒng)一。并且,科舉考試制看起來又好像是最公平不過的制度,所以唐太宗初行考試時,眼看著天下試子魚貫進入試場,不禁高興地說:“天下英雄都進入我的圈套了!”后來明朝的趙嘏也做詩道:“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彼詮奶埔院罂婆e考試就日益嚴密,成為官僚進身的主要途徑??婆e考試制支配著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
官僚的膨脹
使讀過書的知識分子爭著來做官,并盡可能使要做官的人有官做,這是專制統(tǒng)治者維系其現(xiàn)行統(tǒng)治秩序的方法。
因此不管是否需要這樣多的官僚,但定期舉行的科舉考試仍是非經(jīng)常舉行不可的。唐代,由科舉考試及第的人還須通過吏部的考試才給官做,但宋以后,是一及第就立刻可以做官的。在宋朝還有一個故事,說是張元應舉,已考中進士,在殿試時卻被黜落,怨憤之下,就投降了西夏國主趙元昊,來給中國搗亂。從此以后,就明定了進士在殿試中一概不再黜落?!@故事可以表明,多多使人做官正是穩(wěn)定統(tǒng)治政權(quán)的一法。清朝以異族統(tǒng)治中國,更盡量在科舉考試上與人方便:除了三年一次的考試外,在每遇到國家慶典時,還另開特科;又特頒恩典,對于蹭蹬考場、年老尚未及第的人破格錄用為官;并且倘若童生考不進學,也可花錢買一個監(jiān)生的名義,一樣能參與鄉(xiāng)試,走向做官的途徑。這自然都是為了要收得籠絡人心的效果。
而且由唐宋以后,科舉考試雖被認為做官的正途,但除此以外,也還有各種各樣路子可走。
漢朝的察舉、征辟之制,在后代也仍以別的形式與科舉考試制并行。特別在異族統(tǒng)治的朝代,因為一時還有些知識分子不甘愿來應付科舉考試,便更特別推行其他方法。如元朝初年,曾大舉征訪所謂“山林隱逸”,清朝初年,也下詔薦舉“山林隱逸”,征召“博學鴻儒”,來表示他們是有誠意和中國讀書人合作,愿意給他們官做的。
既然科舉考試制的目的不外乎求得忠順的人來做官,那么予官僚的子孫以做官的更多方便,也是使官僚更加忠順的方法。所以官僚雖非法定的世襲,但作為皇上的恩典,官僚子孫??梢圆唤?jīng)過考試就取得官爵。這是各代都有的情形。
甚至官職可以公開用錢買。這也是古已有之的辦法。東漢時政府出賣官爵,還公開定得有價目表。像靈帝時,“二千石”的官(當時官級高下以所得俸的多少來表示,俸以米計)賣錢二千萬文,“四百石”的官賣四百萬文,但也可以討價還價,打折扣。崔烈買得司徒,照定價要一千萬文,卻只出了半價,授職后,靈帝很懊悔,向左右說,應該敲他一下,讓他出一千萬文才對。那時買官職還可以暫欠,到上任后再加倍還。這種辦法一方面既可以滿足那些有財產(chǎn)而不讀書的人做官的欲望,加以籠絡,一方面也可以彌補國用的不足,在專制政府看來,正是一舉兩得的好法子。 既有科舉考試制不斷引進官僚,又有這種種進入仕途的方便之門,那么,結(jié)果官員數(shù)量自然會不斷增加,以致超過實際需要量。
我們都知道在經(jīng)濟上有所謂通貨膨脹的現(xiàn)象,那么對于在官僚政治下官員無限度地增加的現(xiàn)象,也可以加上一個名稱,叫做“官僚膨脹”。由以上所述,可知這種膨脹正是在官僚政治下必然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
譬如到了明代,官員膨脹得厲害,武宗正德年間,全國的文官有二萬多人,武官有八萬多人。以上這些數(shù)字還只是指正式的官,官下還有所謂吏,吏雖不如官的地位,他們的出身也和官不同,但他們是官的爪牙,官的附庸。倘把吏也計入在內(nèi),數(shù)目就更大了。如在唐玄宗時,有官18000人,而較高級的吏就有近六萬人。明代文武官加吏在內(nèi)一共有近18萬人之多。
“國家之敗,由于官邪”
官僚職位的升遷,一般說來都是憑資格而不憑能力的。從唐宋以后就已確定了所謂“磨勘制度”,人們一入仕途,就有了絕對的保障,只要循規(guī)蹈矩地做下去,過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級官。這種升遷的制度和科舉選官制度一樣,是看起來最公平的辦法,但事實上只能養(yǎng)成無能的官僚。
在這情形下,自然就造成了只有權(quán)奸小人能夠當政的現(xiàn)象。專制政治下的權(quán)奸小人,無非就是那種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在實際上只顧個人私利的人。在上面當政的是這樣的人,在下面從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極大方便,更可以稱心如意地向人民詐索,更可以毫無顧忌地通過不合法的方法來取得高官。人們都罵唐代的李林甫、宋代的蔡京、明代的嚴嵩、清代的和珅,這些都是所謂奸臣,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權(quán)奸專政之所以代不絕書,正是因為這是在君主專制的官僚政治下的必然產(chǎn)物。由此也就可以懂得漢、唐、明各代宦官政權(quán)的由來了。假如以為這少數(shù)無知無識的宦官真能夠蒙上蔽下,因而取得實際政權(quán),那就錯了,因為宦官之得勢完全由于在上有皇帝的信托,在下有官僚集團的擁護。那時候,所有的自命為“讀圣賢書”的官僚士大夫紛紛拜倒在宦官前面,無非是利用這種宦官的無知無識,利用在宦官統(tǒng)治下的政治,使每個人都可以方便地取得自己所要得到的利益。
于是貪污就成為歷代官僚的一個必然屬性。
固然在官僚制度下,并非絕對沒有個別的清白的人,但是當做全體看,官僚制度是只能產(chǎn)生貪污的。所以歷代專制政府雖然以整肅官吏為口號,但實際上,官吏的一定限度的貪污卻是被默認的。清朝康熙皇帝就曾坦白地說過:“所謂廉吏,并不就是一文不取的意思。若是一絲一毫沒有什么收入,那么居常日用和家人胥役何以為生呢?如州縣官止以一分火耗,此外不取便算是好官了?!彼^火耗是明清兩代賦稅制中的術(shù)語。州縣官向民間征收錢糧,除了國定的稅額外,另加的額收歸于私囊的部分,便是火耗??滴趸实垡詾樵谝粌烧惿峡鸵环值模ò俜种唬┍闼愫霉?,但實際上當時的火耗都在一錢二錢(十分之一二)以上。既然無法絕對禁止貪污,那么要加以某種程度的限制是不可能的。
所以歷來有句話道:“國家之敗,由于官邪?!边@是說,專制政權(quán)的敗壞是由于官僚的貪污腐敗。但其實我們已看出,官僚的貪污腐敗又正是在專制政治下必然造成的結(jié)果。
(摘自《兩千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