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際可
中國人的文化,自古就很在乎當官。社會上人們之間的稱呼、人的俸祿、穿戴等等幾乎每樣事情都以當事人官的當量級別來區(qū)別對待。一個人從念書開始,就知道“學而優(yōu)則仕”。
蔡元培先生是1916年到北京大學當校長的,他一到任就看出北大學生的問題。他說:“北京大學的學生,是從京師大學堂‘老爺式學生嬗繼下來(初辦時所收學生,都是京官,所以學生都被稱為老爺)。他們的目的,不但在畢業(yè),而尤注重在畢業(yè)以后的出路。所以專門研究學術(shù)的教員,他們不見得歡迎。若是一位在政府有地位的人來兼課,雖時時請假,他們還是歡迎得很;因為畢業(yè)后可以有闊老師做靠山。這種科舉時代遺留下來劣根性,是于求學上很有妨礙的。所以我到校后第一次演說,就說明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shù)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p>
蔡元培看問題很尖銳,他向?qū)W生提出了是升官還是做事的問題。
幾千年來,中國人為什么那么迷戀于升官呢?因為極權(quán)之下,做官的只要把上邊應付好了,就會一路順風;二是在極權(quán)體制下,做官有特權(quán),他手中有對下級的處置權(quán),他們有對管轄范圍資源的支配權(quán),所以歷代對當官趨之若鶩。
當然了,并不是所有的人只想當官不想做事。也的確有不少人是為了要做事才去當官的,因為當了官有更多的資源支配權(quán),所以如果真要想做點實事,還是當官能夠做成的概率要大。這其實是體制上的問題,我們需要一種比較公正的體制,一個人只要是有能力并且真有做事情的愿望,不論是當官還是不當官,應當是平等的。而且對待它的應當有更嚴的約束和問責,這樣,就不至于把全社會的優(yōu)秀人才都吸引到升官圖里面,而把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吸引到實際工作的創(chuàng)造崗位上來。社會的科學技術(shù)和文化才會更加繁榮茂盛起來。
(摘自《金融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