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冰
小巷的記憶,在流逝的歲月里發(fā)酵,讓一種懷念越來越清晰;小巷的記憶,開始走進懷古的歷史,逐漸被林立的高樓抹去。哦,小巷的記憶,不老的話題,像一首歌,唱響著古鎮(zhèn)的往昔。
——題記
千年古鎮(zhèn)梓州蘆溪有著許多悠遠漫長、橫貫東西、四通八達的小巷,如今尚有石灰巷、油茶巷、貓市巷、油坊巷等。
小巷成就了古鎮(zhèn),那些塵封了許多年的歷史遺跡,在被后人開啟后散發(fā)出了陳釀般的芬芳,古鎮(zhèn)因此出了名。
古鎮(zhèn)成就了小巷,保護古鎮(zhèn)文物文化的政策讓如龍虬的小巷,在喧鬧中年復(fù)一年時,依舊枯燥無味,平淡無奇。
古鎮(zhèn)小巷是沉睡的部落,當林立的高樓拔地而起,許多人是會慢慢將她遺忘的。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古鎮(zhèn)蘆溪的小巷像許多陳舊破落的百年老店匯聚的后街一樣,說不定哪一天就會在視野中漸漸消失。
因而,每當我走在故鄉(xiāng)那一條條彎曲幽深、麻條石與三合土鋪就的古樸小巷里,心中別是一番滋味,多了一份感傷和依戀。
記憶最深的是,那條小巷,有個好聽的名字:泥鰍巷。
據(jù)傳,前清巷內(nèi)出過一位舉人王道立,他曾參加保路運動,后為縣衙官員,卻受排擠還鄉(xiāng)。王舉人看見家鄉(xiāng)農(nóng)田屢屢遭受旱災(zāi),決定在“干姜壩”打通一條穿山渠道,然因缺乏儀器,導(dǎo)致方位錯誤而作罷。王舉人負氣返家,像建修古墓的王重陽那樣,遂在小巷內(nèi)擴建宅院,并修筑了觀賞、解悶、吟詩和飲酒的荷花水池。
此后每至夏日,巷道內(nèi)荷香四溢,觀者不絕,買賣泥鰍黃鱔的人們無不喝彩,這泥鰍巷因王舉人的荷花而遠近得名。
歲月滄桑,王舉人的荷花池已不復(fù)存在,泥鰍巷的大名卻延續(xù)至今。
小巷深邃,狹窄處兩人只能錯肩交會。若是碰上迎面來了輛三輪車、雞公車(相傳是諸葛亮的“木牛流馬”)或是挑擔抬物什么的,就得小心翼翼地避讓,有時要像壁虎一樣緊貼巷壁,方能通過。
泥鰍巷究竟真正建于何年何時,已無從考證。歲月如斯,人們只能從那被一代代來來往往的人流,在麻石板上留下的凹痕來認識它的悠久。
小巷兩旁多是川西北風格的繕架籬壁的老宅,百年古樹枝丫探出墻壁外,那斑駁殘缺的風火墻,風蝕褪色的黛瓦粉墻,灰黃樸實的排門板,石刻磚雕的斗拱檐角,精雕細刻的窗欞門椽,該積淀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
夏季,小巷是一個陰涼的去處。
巷子窄,加上兩側(cè)山墻高,那些宅院的刺槐、梧桐、桂花、香樟樹都有著繁茂的樹冠,突兀在上空,像傘蓋一樣遮蔽著小巷。難怪許多行人寧可繞道也要鉆小巷。
冬天下大雪,小巷也從不積雪積冰,即便有點積雪,天一放晴,家家戶戶立馬就會自覺清掃,麻條石路面總是干凈光滑。雨天,常有好心人在低洼積水處墊上煤渣,鋪上草袋,方便老人和孩童行走。古鎮(zhèn)的油茶巷也鼎鼎有名,那里藏著一些飲食小店鋪和手工作坊,都有著祖?zhèn)鞯氖炙?,常有人慕名入巷尋覓,以飽口?!?/p>
這些年來,那些賣油糕、籃籃雞、醪糟雞蛋湯圓、精制麻糖的難見蹤影了,自然也聽不到那極具鄉(xiāng)音的吆喝聲,只是腦海中偶爾會浮現(xiàn)出那些畫面:
月光如水,涼粉小販挑著擔子在巷道里慢悠悠地走著,古樸親切的叫賣聲時而響起,爐膛里的柴火吐著通紅的焰舌,麻辣燙鍋里熱氣直噴,燒烤攤前香味飄逸。
當我重新踏在麻石板上,像是觸摸到小巷幽深的根須,我依稀又聽到童年上學的孩童奔跑的足音,聽到了巷道里大媽太婆們跳廣場舞的音樂聲……
古鎮(zhèn)小巷和許多老街、老宅一樣真的老了,蒼老得讓人崇敬。
不管是保留,還是拆除,那狹長的巷道、斑駁的巷壁,曾吸納過多少風土人情、容納過多少滄桑人世。
我以為,不妨找點空閑,到古鎮(zhèn)小巷走走,看那如今用水泥鋪就的路,與小巷交談,享受小巷的溫馨,沿著自己的心路,走進心中的小巷,感念先人遺留下來的古跡,定會讓我們?nèi)绔@至寶,視如拱璧。
人類需要歷史,我們今天的創(chuàng)造也終將成為歷史,但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居高臨下去俯視歷史,很少深入其中,深入古鎮(zhèn)小巷,讀懂古鎮(zhèn)小巷。
古老小巷的氣韻,保留著不老的定位。
古老小巷的故事,流淌著新鮮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