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圣
傳統(tǒng)復習課,教師往往以知識梳理為主,將已學過的知識重新羅列一遍,教師在臺上講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絕,而底下的學生往往參與度不高,思維處于停滯狀態(tài),有的甚至整節(jié)課昏昏欲睡,學生大多對這種“炒冷飯”的課不感興趣,因為知識都是已經(jīng)學過的,再聽老師像給小和尚念經(jīng)一樣復述一遍,往往效果很差,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讓學生在復習課上能充分“動”起來,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本文結(jié)合筆者的一些教學實踐和思考,討論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復習課實效性之載體設計問題.
教學載體,就是課堂上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大腦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裝知識的容器,所以作為教師在備課階段,在教學設計階段,不僅要思考這節(jié)課準備教給學生哪些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你該如何設計教學載體,特別是復習課,這點顯得尤為重要,很多教師抱怨復習課難上,正是因為所復習的知識都是學生已經(jīng)學過的,如何將這些學過的知識以“新”的形式再次呈現(xiàn)給學生,就能讓學生更愿意參與你的課堂、更容易鞏固和理解接受所學的知識,這正是復習課載體設計價值之所在.
1以問題為載體,運用題組將知識問題化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 以問題為載體,通過精心設計的遞進式題組或并列式題組,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和加深對原有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將知識內(nèi)化成能力.
例如,在復習電路時,設計了如下的遞進式問題題組:
(1)你能設計出讓一個燈泡發(fā)光的電路嗎?(電路的組成)
(2)你能設計出讓兩個燈泡發(fā)光的電路嗎?(電路的連接方式)
(3)你能設計出讓三個燈泡變亮的電路嗎?(電路的開關(guān)控制)
此處遞進式題組的設計,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3個小問題的設計,實現(xiàn)了對電路的組成,連接和開關(guān)控制的復習.一個完整的電路應由哪幾部分組成?電路的連接方式有哪些?開關(guān)在電路中不同的位置所起的控制作用分別是什么?這些知識如果由教師口中直接講出來,學生再跟著復述幾遍,其達到的效果無非就是簡單的重復,強化記憶的過程,學生的思維沒有動起來,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激發(fā)和提升,而通過以上遞進式題組的設計,把所要復習的知識點:電路的組成、電路的基本連接方式以及電路的開關(guān)控制等有機地串在了一起,每個學生在紙上畫一畫、寫一寫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的思維都“動”了起來,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種探究性學習的活動中來,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思維的進一步磨煉和提升.
再比如,在復習如何計算浮力大小時,設計如下的并列式問題題組:
(1)一鐵塊掛在彈簧秤上,在空氣中稱量時,彈簧秤的讀數(shù)是32 N,當全部在水中稱量時,讀數(shù)是12 N.則鐵塊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2)當體積為500 cm3的鐵塊浸沒在酒精中時,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
(3)一個體積為1000 cm3,密度為0.6×103kg/m3的物塊漂浮在液面上時,它所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此處并列式問題題組的設計,引導學生復習計算浮力大小的三種方法:稱重法測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方法計算浮力、利用漂浮或懸浮條件即二力平衡知識求浮力.若采用傳統(tǒng)的復習方式,老師往往會先將這幾種計算浮力大小的方法,先一一列在黑板上,然后逐一講解,再舉例題板演示范,不少老師抱怨題目講了多少遍,可學生還是不會.學生們也經(jīng)常抱怨上課聽聽都懂的,輪到自己做的時候又都不會了.鑒于此,教師需要反思我們的教學,是否過多地關(guān)注了自己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新課改以來,我們一直強調(diào)要以學生為主體,但我們是否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若能把上述過程顛倒一下,讓學生先做再講,先學后教效果是不是會好一些?為此,筆者進行了以下的嘗試:除了提醒學生第1題用稱重法測浮力外,后面每一題則要求學生在解完題后,自己反思總結(jié)所用到的方法;因為是復習課,所用到的知識和方法在前面新課時都已經(jīng)講過,能讓學生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絕不要包辦代替,越俎代庖.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問題的同時,還能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明確自己是具體運用了什么知識去解決問題的.做完以上例題后,再以類似題練習鞏固,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熟練.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思考“還有沒有其他計算浮力大小的方法”,可以進一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
2以生活為載體,結(jié)合實例將問題情景化
新課程強調(diào)“從生活走向物理”,如果能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勤于思考,會發(fā)現(xiàn)物理現(xiàn)象無處不在,物理知識就在你我身邊,真所謂“處處留心皆物理,先物后理乃真理”.若能充分利用好這些生活中的素材為復習課所用,將要復習的問題情景化,則必將事半功倍.
比如,復習影響蒸發(fā)快慢因素時,為幫助學生理解和記住有關(guān)知識,創(chuàng)設如下的情景:有一件濕衣服,要盡快晾干,你能想到哪些辦法?再比如,在復習改變物體內(nèi)能大小的方式時,可創(chuàng)設如下的情景:有一段鐵絲,如何使它的內(nèi)能增加,溫度升高,你能想到哪些
辦法?
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下,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一下就被點燃了,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
學生紛紛七嘴八舌,暢所欲言起來:可以將濕衣服攤開來曬;可以將濕衣服放在通風處;
可以將濕衣服放在陽光下晾曬;可以將鐵絲放在火上烤;可以將鐵絲放在開水中泡;可以將鐵絲放在陽光下曬;可以將鐵絲來回彎折;可以將鐵絲放在水泥地面上來回摩擦……;瞧他們說得多棒,把幾乎所有可能都一骨腦兒地說出來了.
好的情景創(chuàng)設,會成為點燃學生思維的導火索,而老師就是那個手執(zhí)火把的人.
再比如,復習力的概念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如下情境:什么是力?力有顏色嗎?有氣味嗎?那你怎么知道物體間是否有力的作用呢?教師播放跳板跳水的情境視頻并提問:運動員對跳板有力嗎?為什么說有力呢?與此同時,跳板對運動員有力嗎?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再比如復習滑動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guān)時,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擦黑板時,板擦和黑板間有摩擦嗎?如何將黑板擦得更干凈呢?粉筆寫板書時,有摩擦嗎?如何才能保證不打滑呢?在這樣的生活情景引導下,學生頭腦中相關(guān)的概念會更豐滿,對概念的理解會更透徹和有效.
3以錯題為載體,通過究錯將思維顯性化
學生的錯誤是最寶貴的課堂生成性教學資源,若能變廢為寶,對學生的錯誤資源進行二次開發(fā)和利用,將學生的錯誤之處,變成新的生成性教學資源.抓住學生出錯的契機,通過“展”與“評”,適時追問加巧妙的引導將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暴露出來,使學生自己找出出錯的原因,通過引導促生成,再引導再矯正再生成,不斷完善學生原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加深學生的知識的理解.學生“究”錯的過程也就是探究性學習的過程,若能養(yǎng)成學生研究錯題,變簡單糾錯為深層次的“究”錯的習慣,必然能升華學生思維,提升探究能力,使復習課更高效.
例如在進行電學復習時,引導學生回顧歐姆定律的建構(gòu)過程,筆者設計了如下場景:若要研究電流和電壓的關(guān)系,該如何設計實驗方案呢?問題拋出后,可將以前學生所設計過有問題的方案以圖的形式展示出來(圖1),讓學生來評一評,議一議,誰設計的方案更好?
若讓你選,你會選哪個方案?并說明不選其它兩方案的理由?學生的思維一下就被激活和點燃了,電路圖1(a)的設計沒有考慮到燈絲電阻隨溫度的變化,而探究電流和電壓規(guī)律時,電阻的阻值應該是固定不變的.圖1(b)的方案,顯然使學生的思維更進了一步,想到了控制變量,電阻不變,選了一個定值電阻R,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不方便多次實驗.而圖1(c)的設計使同學的思維又更深了一步,所設計的方案兩方面都考慮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生在這樣的比較和選擇之下,自己的思維在他人方案的啟迪之下,會有質(zhì)的飛躍.
真正的學習是在不斷試錯、犯錯的過程中完成的,作為老師首先應正確對待學生出錯,允許學生犯錯,沒有哪個學生能一開始學習就能一步到位的,就像上面的實驗方案設計一樣,學習是個不斷試錯、犯錯和改錯的過程,認知也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在復習課堂上應給學生更多時間去思考、更多空間去反思、更多沖突去爭論,這樣的復習課堂才是真實的、飽滿的和富有張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