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
既然施行官邸制是為了減少公共財政在官員住所上的開支,那么就應當嚴格進行財政預算,讓此種“減少浪費”和“壓縮開支”落到實處。
5月16日,由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行政改革藍皮書:中國行政體制改革報告No.5(2016)》發(fā)布會在北京舉行?!端{皮書》指出,一份以總報告形式出現(xiàn)的問卷調(diào)查顯示,九成受訪者認為我國目前實行官邸制的時機已成熟,建議抓緊相關條例的起草和制度構建,做好頂層設計,在不動產(chǎn)登記制等制度的基礎上,抓緊建立官邸制。有專家表示,“官邸制”是遏制領導干部“以權謀房”的根本途徑。
官邸制是國家為一定級別的官員提供在任期間居住的住所,官員本人對此沒有產(chǎn)權。官邸制的正向效應是多重的。對國家財政而言,由于官邸制的要義是“鐵打的官邸流水的官”,官邸可以長期且持續(xù)地使用,無疑可以減少對官員住宅的財政支出;對官員而言,由于任期只能居住在官邸內(nèi),這種看得見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官員進行房產(chǎn)腐敗的空間。
近幾年,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探索異地交流任職官員流轉(zhuǎn)房制度,有的已經(jīng)付諸實施,成效也還不錯?,F(xiàn)在的問題顯然在于,如何把地方層面的探索上升到整體的頂層設計?如何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出官邸制的理論效應?
要讓官邸制的現(xiàn)實價值得以彰顯,前提是執(zhí)行嚴格的官邸制財政預算。既然施行官邸制是為了減少公共財政在官員住所上的開支,那么就應當嚴格進行財政預算,讓此種“減少浪費”和“壓縮開支”落到實處。如果對官邸制的建設過于豪華,又或者是,官邸的建設與使用不遵從“離任即將收回”的原則,超越現(xiàn)實需要建設官邸,甚至讓官員在離任后仍可擁有官邸的可能,無疑與此種制度設計的本意背道而馳。恰因如此,必須從財政開支的源頭,對此進行約束與限制。
從地方探索異地交流任職官員流轉(zhuǎn)房制度來看,官邸制的執(zhí)行已經(jīng)有了現(xiàn)行的“探路人”。而全面推廣實施,需要的不只是詳盡的制度設計,更需要減少現(xiàn)實的阻力,多些改革的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