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畫鑒藏四題

2016-09-10 06:45:21郎紹君
中國書畫 2016年6期
關鍵詞:鑒賞力格調筆墨

◇郎紹君

中國畫鑒藏四題

◇郎紹君

一、關于“鑒賞”

鑒賞作為一種綜合了知性和感性的能力,是史論家、藝術家、鑒定家、收藏家必備的條件。好的收藏家如安歧、吳湖帆、張伯駒、王季遷等,都具有很高的鑒賞力。好的史論家和畫家也是這樣。鑒賞力低下不可能成為大畫家和杰出的史論家。張大千見著好畫就要傾盡全力購賣的故事大家都熟悉。齊白石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對喜歡的好畫也會著迷。20世紀40年代末,李駱公先生從日本帶回一本珂羅版印的八大畫冊,齊白石借看了足有半年,喜歡得不得了?,F在的畫家就比較缺少這種“著迷”的鑒賞,這點太重要了。

當下活躍在藝術市場中的一批鑒定家和藝術活動家,有的原是博物館工作者,有的是畫廊經營者,有的是買家或買家兼賣家,還有的是“中間人”。他們中不乏“火眼金睛”的行家,也不乏一知半解的“假內行”。因為和“利”的關系比較密切,許多鑒定者只注意真?zhèn)闻c價格,很難有真的審美愉悅。鑒賞需要知識和理性,也需要“以靈致靈”,即以你的生命去感受作品的生命,用你的心靈去體驗同樣有靈魂的藝術創(chuàng)造?!拌b”必須有知識的基礎,必須是理性的;“賞”須是體驗和感悟。有鑒有賞,方是真鑒賞。

這些年藝術品投資已成為與股票、房地產并列的三大投資渠道之一。藝術市場突然變得擁擠、瘋狂和無序。但藝術品畢竟不同于股票,它更具專業(yè)性,也更具文化內涵。半個多世紀以來,包括批評家、畫家、收藏家在內的中國畫壇,整體失去了良好的直覺力和鑒賞力。具有專業(yè)身份的人看不出作品的真?zhèn)魏蛢?yōu)劣,已成正常和普遍現象。這和20世紀的美術教育有很大關系:以西畫改造中國畫,不重視鑒賞力的培養(yǎng),不重視看真畫、原畫、好畫,不重視美術史的學習與研究,在相當程度上喪失了對中國畫的審美判斷力。人們著迷于藝術市場而不是著迷于藝術,盡管著迷于藝術市場也有助于對藝術的著迷。藝術的確是可以讓人著迷的,無論是畫家的創(chuàng)作還是收藏家、批評家的欣賞,必須達到一種著迷的程度才能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常常是無以言傳的境界。

如果對鑒賞的含義做一個簡單的概括,所謂“鑒”就是鑒識,就是辨別真?zhèn)魏蛢?yōu)劣高下,屬于一種理性活動,主要依靠知識、經驗和能夠利用的科學手段,如以“碳—14”確定年代等。“賞”是欣賞、品味,主要是一種感性活動,包含聯想、想象、移情及主客體的交融。用古人的話講就是“以靈致靈”,鑒賞者和藝術品都是有靈魂的,靈魂與靈魂相碰撞,就是賞。賞主要靠直覺,而直覺與天賦有關,是與情感、經驗、聯覺融會在一起的心理活動,也是先天與后天的一種結合。當然,說鑒與賞分別屬于理性活動與感性活動是相對而言的,事實上,兩者也交融互滲,不可能完全分開。

就中國畫的特殊性而言,在鑒賞力訓練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經驗。雖然眼看有時候會出錯,經驗也會出錯,但迄今為止,鑒賞中國書畫最有效的方法還是經驗。越是經驗豐富,就越少犯錯誤。歷代的鑒賞家都是靠經驗看畫。當然經驗還要和學問結合起來,如要以考古學的科學成果為根據。迄今所知源自西方的鑒定方法,如方聞先生提出的以形式分析斷代的方法,只具有某一時段的有效性。對于筆墨,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中大量偶然性的東西,那種數學般的“科學”方法都無能為力。品味筆墨與各類偶然的東西,還是鑒賞經驗最有效。當然,人與人的經驗是不同的,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的經驗也會有區(qū)別,人是否善于總結和運用自己的鑒賞經驗也不一樣。經驗從何而來?從觀看實踐來,不僅要多看,還要學會用心看。

對于中國畫的鑒賞,經驗與知識修養(yǎng)的結合特別重要,因為中國畫與中國哲學、文學、書法、篆刻有密切關系,與中國的醫(yī)學、圍棋、兵法中道理與智慧相通。你的知識和修養(yǎng)越豐富,就越有益于你對中國書畫的鑒賞。

陳師曾 芙蓉圖軸 紙本設色

二、鑒賞的層面

以我個人的經驗,鑒賞活動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層面:

首先是對題材內容的鑒賞,因為題材內容涉及歷史與現實,它本身也有低俗和高雅、有益無益之分等。“文革”后我們批評過以政治為背景的“題材決定論”,現在畫畫自由了,但自由的選題未必都好,對那些迎合市俗、低俗趣味的作品,我們要保持批評的態(tài)度。

其次是風格鑒賞。對繪畫而言,這是更為本質的東西。風格是含意豐富的概念,它不僅跟題材內容有關,也與相應的形式技巧、材料工具有關,同時還反映著人的氣質、趣味甚至人品,所以有“風格即人”“畫品即人品”之說。中國畫論對風格的概括,更多是一種形容和體悟,要恰當地體悟風格,就必須真正看懂作品。這是當前難點。現在大家都在滿足一種風格化的東西,但風格與風格化不一樣,風格是一種生命,風格化是風格的僵化甚至死亡狀態(tài),是沒有生殖力的自我重復。史論如果辨別不出風格與風格化的不同,就不能做出恰當的分析與判斷。一些畫家在找到一種風格并得到市場認可后,就不敢再改變它,不再進行新的探索,不再追求創(chuàng)造性和心靈的表現了。這無異于藝術的自殺,是很悲哀的事。

再次,除了風格化問題,還有格調問題。我在一次研討會上說過,當代中國畫在格調上存在的問題是“寫意畫惡俗,工筆畫甜俗”。格調的品鑒是書畫鑒賞最重要的方面。“格調”這個概念,我所見最早的是唐代的詩歌評論,古代畫論用“格調”一詞并不多。它更多用的是“畫品”“畫格”,“品”“格”即等級,如“神、妙、能、逸”或者“逸、神、妙、能”等。古人都把能品即單純技術性的東西放在最低,而最高的品“逸”或“神”都是精神性的,有點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意味。格調可以說是精神品位,其中最主要的是道德人格,這就最終把美歸于善的范疇。這一點與西方一些美學家如康德的主張有一致之處。當然,把“品”或格調說得過于玄妙不好,但確實有精神品位這個東西存在,在傳統(tǒng)畫論中它是最后的標準、最高的價值,格一低就什么都不用說了。在鑒賞中,格調比風格更難把握。你可以說風格各有特點,如蒼茫、清潤、淡雅等,但很難說誰高誰下;格調、品位就是要區(qū)分高下,區(qū)分雅俗?,F代的雅俗標準應當有別于古人的雅俗標準,但雅俗標準也有繼承性。對于美國式的現代大眾文化,我們不能一味地接受與推崇,甚至自覺不自覺地用它的方法與標準衡量中國畫,在這方面,我們有許多事情可做,也有很多理論問題可探討。

吳昌碩 牡丹玉蘭圖軸 321.8cm×149.8cm 紙本設色 江蘇省美術館藏

最后,筆墨問題。有人認為,判斷題材、風格、格調的高低雅俗,還不是很難的,最難的是看筆墨。確實,中國畫中的筆墨不僅形態(tài)豐富,背后的東西也太多,面對它僅僅有感受是不夠的,還需要很多知識。比如要懂筆墨傳統(tǒng),知道所面對的筆墨與什么筆墨傳統(tǒng)有關;比如要了解藝術家的個性,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所面對的筆墨性格等。可見鑒賞筆墨的確有難度。首先要有觀看經驗的積累,有沒有這個積累,以及積累是否深厚,是很不一樣的。面對作品的時候,要靠直覺的把握,也要靠理性的比較。人的喜好各有不同,但面對同一作品,還是有相對統(tǒng)一的標準存在,你可以喜歡吳冠中的畫,但你不能說他的筆墨如何如何好;你可以不喜歡黃賓虹的畫,但你不能說他的畫缺乏筆墨功力,如此等等。關鍵是要看得懂筆墨,對它有真切的感受豐富的經驗,有進行比較的知識修養(yǎng)與能力。

用現代語言解釋筆墨,可以說,筆墨是中國畫所獨具的語言形式。它是用毛筆醮著水墨在紙絹上寫畫,因摩擦、阻力以及水分滲透的不同所形成的一套程式化的、變化無窮的方法。筆墨是技術手段、技巧系統(tǒng)、中國畫塑造形象與表達情感意趣的特殊方式,它與作品的精神融為一體,可以體現作品的風格、格調。筆墨還促生一套與它的實踐相對應的概念與理論。

既然筆墨是中國畫的語言方式,是否就意味著凡被認定為中國畫的,就一定是有筆墨?對當代中國畫而言,確實存在“有沒有筆墨”的問題,也確實存在不講筆墨、把筆墨因素完全排擠掉的中國畫。但這個問題并不重要,在中國畫多元化的今天,可以有只講造型、裝飾甚至觀念而不講筆墨的中國畫。對講究筆墨的中國畫,重要的是筆墨如何,即是好還是不好,高還是下,雅還是俗。古人提倡“如錐畫沙”“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反對“邪、甜、俗、賴”,黃賓虹提倡“一波三折”“剛柔得中”“渾厚華滋”,反對“枯?!薄叭崦印薄敖薄笆芯?,談的都是筆墨的優(yōu)劣高下問題。

筆墨中有兩個重要的東西,一個是力感,一個是韻味。力感和韻味與造型、色彩結合在一起,不完全是單提出來的東西,但畫家在作畫過程中,觀者在鑒賞過程中,可以感覺到它。力感主要靠筆來表現,韻味主要靠墨表現,這當然是相對的,用筆也有韻味,用墨也有力感,筆與墨的結合可以形成無窮盡的“力的樣式”和“韻的樣式”。如畫論中常說的曲直、方圓、輕重、薄厚、疾徐、干濕、濃淡、剛柔、老嫩、光澀、生熟等等。它們因筆與筆的關系、筆與墨的關系、筆與材料的關系而不同,因畫家的習慣、技術、創(chuàng)作心態(tài)等各種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在古代,筆墨的評價標準,一是圍繞力和韻的技藝層面,即“妙”和“能”的層面;二是圍繞它們的價值層面,即“神”和“逸”的層面。對今天的中國畫而言,技藝層面的標準仍是有效的,精神層面的標準部分有效,部分需要變化。筆者《筆墨論稿》一文中談到這些問題,可以參考。

當然,每個畫家的筆墨特點都相對固定,畫家們多靠習慣的方法作畫,容易重復甚至有千篇一律的感覺,不像西畫那樣有著面對實物的直接性、生動性。事實上,筆墨本身是程式化的,沒有程式就沒有好的筆墨。齊白石的蝦,須怎么畫、殼怎么畫、殼里的肉怎么畫,大體是一定的,只有有了一定的程式,知道每一筆該怎么畫,畫家才能把握得好。如果每一次都看著對象一筆筆對著描,他就永遠沒有好的筆墨。創(chuàng)造程式更不容易,達到像齊白石畫水族那樣程式和造型的統(tǒng)一,就更難。但程式本身有兩面性,程式化的筆墨學起來相對方便,也確實容易被自己和別人重復,而重復就容易僵化。出色的畫家,有程式但不死守程式,能在程式中求變化。齊白石畫蝦程式性最強,但他畫蝦的程式一直在變,總有新的東西,這就是大畫家在筆墨上不同的地方。黃賓虹的山水也是如此,乍一看似乎是在重復自己,細看卻不是,如果你能看進去,會感覺到它是千變萬化的。

黃賓虹 蜀山紀游圖軸 131cm×60cm 紙本設色 安徽省博物院藏

三、關于“看畫”

不少正規(guī)美術史教育和專業(yè)研究環(huán)境中,對看畫的重視和熱情似乎比較缺乏,尤其中國畫鑒賞,重知識輕經驗,重理論輕感受,重“高屋建瓴”輕“腳踏實地”,已經成為一種共有的習慣,而且至今也少有人意識到這有什么問題。不少博士畢業(yè)生甚至博士生導師、教授、研究員們,面對作品辨不出真?zhèn)?、品不出好壞,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而至少在20世紀上半葉或更早,重視鑒賞和鑒賞力是中國美術史的一大傳統(tǒng),好的美術史家都是好的鑒賞家。喪失這個傳統(tǒng),美術史就會失去感性基礎,就可能變得空泛和漫無邊際,甚至可能失掉它的審美性特質。

一次在遼博的“清宮散佚國寶大展”上,一個來自臺灣的學生拿著放大鏡對著每張畫仔細看。聽說他們的美術史課常在博物館里上,整天整天地看畫。我們的美術史教育就缺少這樣的訓練。不看畫或看畫少,要達到“能看進去”是不可能的。

要想具備一定的鑒賞力,必須看畫,首先去看古今的真畫、原畫、好畫,你眼中心中就會自然建立起一個標準,逐漸區(qū)別優(yōu)劣高下,能看出微妙迷人之處。壞畫看多了會害眼。對于沒有鑒賞力的人尤其有害。但如果能比較著看,則另當別論。另外,要把看和思考結合起來,不斷在看的過程中突破自己不好的習慣或惰性。還應當寫看畫筆記,把感覺和思考深化。最后,還必須多讀書,熟悉藝術史,在文獻上下功夫,把文獻的記述與直觀的看畫經驗加以對照、互證。有了這些條件,才能真正看進去。

在古代和近代,畫家、史論家和收藏家多以雅集的方式交流看畫經驗?,F代有了博物館,生活節(jié)奏又快,極少再有以鑒賞觀畫為中心的雅集了。其實,參觀博物館代替不了雅集,我們不妨重新提倡一下鑒賞雅集。博物館、畫廊、學校、研究機關或藏家、畫家個人,都可以以適當的方式組織雅集。在藝術市場繁榮、藝術收藏越來越成為風氣的當今,營造起一種鑒賞的氛圍,是適時和必要的。

齊白石 簍蟹 68cm×34cm 約20世紀30年代中期 中國美術館藏

四、關注小名家

當代中國畫研究和收藏的一個突出傾向,是重視大名家而輕視小名家。重視大名家是應該的,忽視小名家則是一個問題。20世紀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交匯的時期,中國畫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也反思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創(chuàng)造了新傳統(tǒng)??梢哉f,20世紀中國畫的豐富性與創(chuàng)造性不亞于歷史上任何一個百年。由于激進思潮的原因,學界對20世紀中國畫的估計總體上是過低了。如果只看見少數大名家而看不見占多數的小名家,就不能恰當認知百年中國畫。

畫家的“大”與“小”,一般是根據知名度來區(qū)分的,但知名度未必可靠—它是政治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市場、收藏、媒體、評論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這些因素變了,知名度也會變。而在當下,誰有本事包裝、炒作,誰的知名度就高,畫價就高,也就是說,知名度和畫價不一定反映藝術水準。由于政治原因,很多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有成就、有影響的藝術家,曾長期被忽視和遺忘,尤其是上海、北京、廣州地區(qū)的傳統(tǒng)派畫家,除了少數大名家,大多數處于被遮蔽的狀態(tài)。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廣東國畫研究會的那么多畫家,畫的都不好嗎?不是的。譬如,在20世紀50—80年代,沒有幾個人知道金城、陳少梅,但他們在20世紀前期是很名的。思想的解放,市場的開放,使他們重新獲得了名聲,也使研究界、收藏界得以重新認識他們的價值。但這樣的畫家,決不只是金城、陳少梅兩人而已。許多曾經被忽視遺忘的畫家,至今還沒有被我們完全認識,他們的價值還被埋藏著,有待我們去開采。

藝術史是藝術家和作品不斷被記載、流傳和塑造的歷史,但也是不斷被遮蔽、被重新發(fā)現與重新塑造的歷史。董其昌顯赫了幾百年,到20世紀成了“復古主義”“形式主義”的代表,被遮蔽起來。新時期以來,我們又重新認識董其昌。石濤、八大山人也是如此。他們在清代不是“正統(tǒng)派”,是“野路子”,沒有很高的地位。20世紀初,有一批藝術家如曾熙、李瑞清、齊白石、潘天壽、張大千、傅抱石等,重新塑造了他們的形象,給予他們崇高的地位。黃賓虹的山水畫,在生前和死后多年中,也沒有被充分認識,對黃賓虹的再認識始于20世紀80年代,“黃賓虹熱”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才出現的。這種情況,在西方藝術史上也有過。17世紀荷蘭畫派的維美爾,直到19世紀才被發(fā)現。凡·高也是如此。當代由媒體及市場打造出來的、享有極高知名度的所謂“大名家”,也許只是個涂上了明亮油彩的紙老虎。

對研究者和收藏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作品。作品比名頭更重要,這是一個非常簡單但常常被忽視的道理。真的大名家也有不好或者不夠好的作品,比如說應酬之作、早年之作、迎合之作、衰退期之作,往往不成熟,不夠好。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林風眠這樣的大家都是如此。當代被視為“小名家”的畫家,比如蕭俊賢、賀天健、張其翼等,他們的作品都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具有很高的格調,只是我們還缺少研究、發(fā)掘和宣傳,收藏家還不熟悉他們。要發(fā)現他們的價值,需要鑒賞力,即能夠從題材、筆墨形式、境界創(chuàng)造和精神內涵各方面辨別作品價值。

由于20世紀反傳統(tǒng)思潮流行,美術鑒賞教育薄弱,當代藝術家、藝術史論家都缺少甚至喪失了中國畫的鑒賞力,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除了改善美術教育,還需要寄希望于收藏的發(fā)達。因為當畫家、理論家、美術史家和一般文化人都有條件收藏中國畫,鑒賞力缺失的狀態(tài)就會改變。好的藏家多是一個好的鑒賞家,高水平的收藏會促進中國畫的創(chuàng)造、研究與鑒賞。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歐陽逸川

猜你喜歡
鑒賞力格調筆墨
智識上的鑒別力
知識窗(2023年11期)2023-11-25 21:22:05
智識上的鑒別力
智識上的鑒別力
智識上的鑒別力
讀者(2023年10期)2023-05-30 22:26:28
筆墨童年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16
筆墨廚神
筆墨廚神
如何打造高格調的農產品
新農業(yè)(2016年16期)2016-08-16 03:42:06
一盞臺燈如何提升格調?FLOW LAMP闡釋何為極簡與優(yōu)雅
法式新格調
車迷(2015年11期)2015-08-23 11:48:12
汨罗市| 洱源县| 虞城县| 新邵县| 涞水县| 筠连县| 杭州市| 华阴市| 安吉县| 蒙山县| 祁连县| 永济市| 铁力市| 武夷山市| 湖北省| 桐柏县| 凤山县| 汨罗市| 义马市| 邳州市| 离岛区| 盐亭县| 洪江市| 乐陵市| 石柱| 梅州市| 敖汉旗| 防城港市| 兴安盟| 潞西市| 通江县| 商都县| 兴安县| 屏东市| 射洪县| 吉木乃县| 宜都市| 南雄市| 嘉兴市| 香港 | 依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