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微信已經(jīng)成為目前最受追捧的社交工具,我們可以通過在朋友圈發(fā)布文字狀態(tài)來展示自己,并與好友形成互動。朋友圈就像一個虛擬劇場一樣,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劇場里精心表演,致力于在好友的心目中建立一個理想的形象。本文主要是運用戈夫曼的擬劇互動理論來分析當前微信朋友圈的各種現(xiàn)象并提出相應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微信;印象管理;戈夫曼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戈夫曼認為人生就是一場戲,社會和人生就是一個舞臺,我們每個人就是舞臺上的表演者,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在別人的心目中樹立起一個良好的形象,為了這個目的每個人都竭力進行表演。就如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中寫的一段臺詞:“全世界是一個舞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員。他們各有上場和下場的時候,一個人在一生中扮演著許多角色。”
一、朋友圈的印象管理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一書中,用“表演”來指代個體持續(xù)面對一組特定的觀察者時,所表現(xiàn)出的并對那些觀察者產(chǎn)生了某些影響的全部行為;用“前臺”來指代個體在表演時有意或無意中使用的表達性裝備。他指出,在前臺,表演者和觀眾進行日常生活領域的直接互動,是具有公共性的形象。后臺則是完全自由、屬于個人的地方,是為前臺做準備的不希望觀眾看到的一面。舞臺設置,包括舞臺設施、裝飾品、布局以及為表演者提供舞臺布景和道具的背景項目。表演者會根據(jù)舞臺設置的情境定義,猜測領會觀眾對自己的期待,從而通過一定的策略來完成觀眾認可的表演。戈夫曼認為,表演者安置舞臺設置需要一個固定的場所,只有當演員置身于適當?shù)脑O置之中,才能完成恰當?shù)谋硌?。因此,在傳統(tǒng)日常生活的表演中,由于空間的限制,人們總是在固定而具體的舞臺上完成表演。同時,為了塑造統(tǒng)一而被信賴的形象,表演者往往遵循傳統(tǒng)社會規(guī)范進行表演,并通過觀眾的語言、表情、動作等,來觀察觀眾的反應和期待。只有在后臺時,才會得到暫時的放松,他據(jù)此提出了擬劇互動理論。
2011 年 騰訊公司開發(fā)了一個新的通訊軟件—微信,用戶可以用它免費發(fā)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朋友圈”則讓用戶在記錄生活點點滴滴,同時與親友進行交流互動。由此,時間維度上分散的信息,被聚合之后就形成了信息發(fā)布者的“形象”和“性格”,進而成為個人檔案的“形象儲存庫”。微信朋友圈是針對于熟人來言,因此每個人在朋友圈中樹立的形象對于自己在現(xiàn)實中給別人留下的形象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朋友圈中的形象樹立好了對于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形象大有脾益。而對于微信朋友圈的我們來說表演者就是我們自己,相應的觀眾就是好友們。對于朋友圈的印象管理功能我們可以用戈夫曼的擬劇互動理論來分析。戈夫曼擬劇互動理論的主題就是印象管理,所謂印象管理就是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個自己所希望的印象,或者說當他人觀察自己時,自身該如何表現(xiàn)自己。按照戈夫曼的理論,表演可劃分為四種:
(一)理想化表演
戈夫曼說過:“表演者會掩蓋或部分掩蓋與自己理想的形象不符合的活動,事實和動機?!彪m然微信朋友圈的舞臺下面都是熟人,但這并不等于演員呈現(xiàn)出的就是生活中的真實自我。在戈夫曼看來,大多數(shù)社會都存在分層系統(tǒng),人們具有“向上流動的本能”,普遍對高階層抱有理想化的期待。而個體期望得到有聲望的社會地位,并實現(xiàn)這種社會普遍的向上流動的需求,就需要努力維持自己的表演前臺。為了維持前臺,人們就要呈現(xiàn)出恰當?shù)谋硌荨H欢?,為了避免實際呈現(xiàn)出的表演效果和演員自己所期待的效果有差距,演員會過濾掉現(xiàn)實中不好的部分,集中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從而有利于給觀眾留下預先設想的印象,得到向上流動的機會。
我們在朋友圈這個舞臺上進行表演時,所呈現(xiàn)的理想自我并不是虛幻的或虛假的,而是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觀眾”對自己的評價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表演,以至于能在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同時我們更傾向塑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形象,更多的是自己好的一面,更吸引人、更光輝的一面,而刻意隱藏掉、弱化失意的一面。
(二)誤解表演
表演時試圖通過自己的行動使別人對自己產(chǎn)生自己所期望的印象。這種印象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使別人產(chǎn)生錯覺,即得到假印象的表演,叫做誤解表演。最常見的就是很多本身并沒有多少文化的人,通過在微信中轉發(fā)一些心靈雞湯或是些至理名言,目的就是為了給自己營造一個知識淵博并且熱愛學習的樣子,這就是典型的“朋友圈”中的誤解表演。
(三)神秘化表演
所謂的神秘化表演指的就是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為了防止表演者與交往者社交活動過于密切,他們相互間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使交往者無法全部了解表演者的行為,從而產(chǎn)生一定的畏懼感。戈夫曼引用庫利的表述:“人們總是會用各種儀式和人為的神秘氣氛在自己周圍筑起一道屏障,這些形式和神秘氣氛的作用在于阻止過往甚密,從而給想象提供了一個制造理想化的機會?!?例如在軍隊里,軍官和士兵從來不在一起用餐;在職場中,經(jīng)理從不和職員共用辦公室。在“朋友圈”中就存在有這樣一些人,總喜歡發(fā)一些常人理解和接受比較困難的,相對很高冷的東西,為的就是想與普通人區(qū)分開來,同“朋友圈”中的觀眾產(chǎn)生一些距離,好完成自己角色形象的樹立。
(四)補救表演
我們在微信上主動表露丟面子或者尷尬的行為,但這種表露行為是刻意的,經(jīng)過修飾的,目的是讓觀眾覺得自己可愛,而且希望得到大家的安慰與同情,甚至會期望這種目的能夠實現(xiàn),當有人點贊的時候會加一句“點贊的都是什么心態(tài)。”
二、微信朋友圈的“表演”效應
(一)信任危機
在“朋友圈”內(nèi)存在一些人一味的為了迎合他人從而使用了大量的虛假信息,并且故意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與真實目的。一些不法分子更是如此,他們編造大量虛假信息為的就是獲取圈內(nèi)人的信任,從而開始下一步的行騙計劃。正因為這些虛言假意的存在使得人們不敢在輕易相信看起來很“美”的東西。
(二)交往方式的過度使用會影響現(xiàn)實人際關系
過度的虛擬社會社交活動會縮短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影響人們交往的真實性與穩(wěn)定性。我們在朋友圈里進行交流的只是表演者“表演”出來的一個人,而不是他自己。觀眾對他個人的認知就會產(chǎn)生誤差,久而久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變成了虛擬的人物進行交往。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如果長時間缺乏面對面的情感交流會使得我們在日常交往中變得缺乏信心,缺乏真實性。此外長期沉溺于虛擬的社交網(wǎng)絡內(nèi),將會無法適應現(xiàn)實社會所帶給人們的復雜規(guī)則,會出現(xiàn)逃避社會角色的現(xiàn)象,社交障礙就會形成。
三、結束語
“朋友圈”作為獨特的交往方式迅速地被年輕群體所接受,“朋友圈”的內(nèi)容就逐漸“豐富”起來。如今凈化整個圈子勢在必行,防止信任危機的出現(xiàn),把功利的事物從“朋友圈”之中拿走,還大家一個真正干凈整潔的“朋友圏”是當務之急。在完善好“朋友圈”的同時,我們作為社會中的個人,還應該多注重傳統(tǒng)強連帶關系的交流,不應該把生活的大部分重心放在“朋友圈”這種虛擬媒介,而是理性使用這一交友工具,實現(xiàn)其功能與優(yōu)勢的最大化,讓其完美的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在豐富我們生活的同時做到不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參考文獻:
[1]朱力.社會學原理[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65-187.
[2]劉海濤.網(wǎng)絡倫理建設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位論文,2006.
[3]黃明,肖淑楠.或議手機上網(wǎng)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J].科技信息,2009.
注釋:
①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288.
②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M].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54-55.